医生:天热糖尿病患者若出现这8种情况,马上去医院,别不当回事
发布时间:2025-07-15 01:21 浏览量:2
高温天气里,一个52岁的出租车司机王师傅,连续几天感觉乏力、口渴、腿软,以为只是太热了,忍了几天才去医院,结果血糖飙到30mmol/L,险些昏迷。医生提醒:糖尿病患者在夏天如果出现这8种异常情况,必须立刻就医,否则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天气一热,很多人都觉得“多喝水、多休息就行”,可你知道吗?高温本身就是糖尿病的“隐形杀手”。糖尿病人本就调节能力差,一旦身体出现应激反应,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引发危险。
为什么很多人以为自己只是“热着了”,其实身体已经在发出求救信号?如何识别危险信号,及时处理?今天我们就来说清楚这件事。
如何在夏天减少糖尿病恶化风险?学会识别8个重要信号,或许能保命。
大多数50岁以上的男性,已经开始面临或正在经历血糖异常的问题。尤其是早年不重视体检、饮食油腻、应酬多、运动少的群体,高温季节更是危险叠加。
很多人觉得自己“身体还挺好”,但其实糖尿病常常就是在这种“没啥事”的状态下突然恶化。尤其是高温天,身体水分丢失快,循环系统压力大,糖代谢紊乱更明显。
有些人一热就没胃口,结果血糖反而忽高忽低;有些人出汗多,体内电解质紊乱,腿抽筋、心慌、头晕,却没意识到是糖尿病并发症在作怪。
有时候,身体的异常表现并不明显,比如“最近老是口干”、“身上有异味”、“走路没劲”,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些可能是酮症酸中毒早期迹象。
还有不少人,脚部感觉迟钝、伤口难愈合,以为是“老毛病”,却不知道这可能已是糖尿病足的前兆。高温天气,细菌更活跃,轻微破皮也可能引发感染。
尤其要注意,如果突然出现视力模糊、恶心、呕吐、极度疲劳、呼吸急促这些症状,就要警惕是否已发展成高渗性高血糖状态,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并发症。
很多人问:“我怎么知道是不是该去医院了?”医生建议,只要你是糖尿病患者,在夏天碰上以下8种情况之一,就不要再犹豫,尽快就医:
第一,持续高热不退,超过38.5℃;第二,血糖持续升高,超过16.7mmol/L且饮水、休息无效;第三,剧烈呕吐或腹泻,影响摄食与服药;第四,意识模糊或反应迟钝,可能是酮症或脑供血不足。
第五,严重口渴、多尿、皮肤干燥,说明体内脱水严重;第六,呼吸急促、有烂苹果味口气,是酮症酸中毒典型表现;第七,小便带血或泡沫多,可能是肾损伤信号;第八,下肢红肿、疼痛、发热,要警惕感染或静脉血栓风险。
有人会问:“医生,我平时血糖控制得不错,这些情况还会发生吗?”答案是:会。因为高温是一个独立的刺激因素。即使血糖平稳,也可能因炎热、脱水或感染突然失控。
这时候,就更需要我们从日常做起,提前防范。首先要保证饮水充足,但别一次狂喝。一整天分多次喝白水最安全。含糖饮料、浓茶、冰啤酒,最好避开。
饮食上,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比如全谷类、绿叶菜、豆制品。夏天胃口差,更要注意规律进食,控制总热量,预防低血糖和血糖波动。
适度运动也不能停,但要避开午间高温时段。每天清晨或傍晚散步半小时,有助于胰岛素敏感性提高,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下肢水肿。
很多人忽视了足部护理的重要性。夏天穿凉鞋容易受伤,糖尿病患者的神经末梢敏感度下降,细小伤口可能发展成感染甚至坏疽。每天洗脚、擦干、检查皮肤,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基本动作。
不少人到了晚上血糖还好好的,第二天清晨却突然飙高。这可能是黎明现象,也可能是夜间低血糖反跳。建议规律监测血糖,尤其是入睡前和清晨。
家里常备血糖仪和酮体试纸,高温天最好每天至少测两次,记录血糖波动情况。如果发现血糖异常升高且持续,及时联系医生,别硬扛。
很多人不愿意去医院,是怕“又得住院、又得打针”,但及时就诊往往能避免更严重后果。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
有些人问:“我是不是要换药了?”不能自作主张换药,特别是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需要医生根据你当前的病情和气候状态调整。
夏季还要警惕中暑。糖尿病人对温度的感知能力变差,容易在高温下中暑又不自知,出现头晕、恶心、皮肤灼热时,一定要立即降温并就医。
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总是睡不好、情绪波动大、饭量也变了,这些也可能与血糖波动有关。高温对神经系统有影响,情绪与血糖之间是双向关系。
很多中老年男性长期忽视体检,其实每年至少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查,能判断过去三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比单次血糖更准确。
不要等到症状明显才去检查,有些并发症一开始是“无感”的,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你发现看不清东西,可能已经进入中晚期。
夏天还应特别注意感染风险,无论是牙龈肿痛、皮肤瘙痒、尿路感染,糖尿病人都容易比常人更严重。发现异常要尽早干预,不要拖延。
总结一句话,高温季节,糖尿病人一定要比别人更留心身体变化。出现那“8种情况”之一,不要犹豫,及时就医,或许就是救自己一命。
你最近有没有遇到类似症状?有没有哪些“身体警报”被你忽略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故事,也许你的经验能帮到更多人。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2021年版)[EB/OL].2021-05-1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