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王”胰腺癌,很多人误以为是胃病!出现3个异常,及时就医!

发布时间:2025-07-15 21:33  浏览量:2

人啊,最怕的不是病来得凶,是它悄悄的,不声不响地“潜伏”在你身体里,等你反应过来,已经晚了。你听说过“癌王”吗?不是我起的这个绰号,是医生圈子里私下都这么叫的——胰腺癌

别的癌症,有的还能早早发现、早早处理,唯独这个,来无影去无踪,等你感觉不对劲,它可能已经悄悄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说来也怪,很多胰腺癌的病人,最开始不是肚子疼,就是吃东西没胃口,甚至有点反酸、嗳气,感觉就像是胃出了点小毛病,顶多是胃炎、胃溃疡。

于是呢,跑去药店买点“胃药”,吃了缓一缓,反倒耽误了真凶的露面。

我有个老邻居,姓刘的,60出头,平时爱喝点小酒,三餐不定,晚饭常常就是泡面加啤酒。去年秋天,他常说“胃有点不舒服”,吃了点雷贝拉唑,一开始还真有点效果。

但没多久,人就瘦了一圈,脸黄得像蜡纸,去医院一查,胰腺癌晚期,连手术的机会都没了。那会儿他坐在我对面,跟我说:“我以为就是胃病,谁想到是这玩意儿……”

胰腺癌最爱“伪装”,尤其爱扮成胃病、胆囊炎,甚至是背部肌肉劳损。它不像肝癌那样先从肝功能查起,也不像肺癌那样咳嗽咳痰,它静悄悄地长,悄悄地扩散。

根据《柳叶刀》2024年发布的全球胰腺癌负担研究,中国是全球胰腺癌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5年生存率不到9%,而且这个数字几乎没怎么变过。

那这个病到底有啥蛛丝马迹?你要真说它一点动静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天道。它是有信号的,只不过这些信号太容易被我们忽略了。

第一个特别容易被误会的,就是上腹隐痛。很多人说那不就是胃痛嘛?可不一样,胰腺癌的疼痛是钝钝的,闷在胃后头,尤其晚上躺着的时候会加重,有点像后背发酸,有时候甚至像肩膀抽筋。

你一揉,没用;你一吃饭,反倒更疼。它不是吃坏肚子那种短时间的疼,是一种缠着你、跟你讲条件的疼。有时候你坐着不动还好,一站起来,疼得一阵一阵的。

第二个异常是体重突然下降。不是你减肥成功了,是你根本没想减,它自己掉的。胰腺是干嘛的?它是管消化的“大总管”,一旦出问题,蛋白质、脂肪都吸收不了,人自然瘦得快。

很多胰腺癌病人,几个月瘦个十几斤,不是夸张,是常态。有的还伴着食欲下降、恶心厌油,本来爱吃红烧肉的,忽然一看到油星就倒胃口。

第三个最容易被忽略的,是皮肤发黄,尿色变深。这不是开玩笑,一旦胰腺头部长瘤,它就可能压迫胆道,让胆汁排不出去,结果人就变黄了。你看着脸色像是晒黑了,其实是黄疸在作怪。尿液颜色深得像浓茶,这种情况,可不是喝水太少的锅。

“我大姨得了肺癌,医生说要做放疗,她那邻居一听就劝她——‘千万别放,一放命都没了!’”昨天在电梯间,听到一位女士跟朋友聊天,一脸焦急。

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就像以前有人说“化疗是毒”,或者“吃中药拖一拖就好了”。但您仔细一想:真是这样吗?

那医院里的肿瘤科、放疗科,是不是都成了“害人科”了?我们今天就聊聊这个让很多人既怕又绕不开的事儿:得了癌症,到底应不应该做放疗?

咱们先从生活里的一件小事说起。你有没有见过有人拔牙前不吃止痛药?非要“硬扛”过去,说止痛药会上瘾。疼痛不是你“硬抗”就会消失的,癌症也一样。放疗不是用来“吓唬”人的,是拿来救命的。

现代医院用的放射治疗,可不是过去街头小广告里那种“祖传秘方电疗仪”,也不是电视剧里演的“推进去一照就全烧糊了”。

它有严格的剂量控制、靶点精准得像狙击手,一般会配合化疗、靶向药、免疫治疗等一起使用。

很多人一听“放射”,脑子里就冒出“核辐射”、“白血病”、“头发掉光”这些字眼。其实这是个误会。

现代放疗可不是随便乱照,它的原理就像用放大镜聚光一样,把高能量的线束聚焦到肿瘤上,精细到毫米级,正常组织受到的影响非常小。

比如说,肺癌病人李叔,60来岁了,刚查出来的时候还能吃能睡,但肿瘤的位置偏,靠近气管。医生建议做同步放化疗,也就是一边放疗一边化疗。

他一听就急了:“我一个老胳膊老腿的,这不是要我命嘛!”结果家人坚持做了,三个月后复查,肿瘤缩小了一半,咳嗽也少了,人看起来精神多了。这就是典型的效果。

有人说:“那是他运气好,我邻居做了放疗,结果反倒恶化了。”这种“以点概面”的说法很常见。但你得知道,癌症不是感冒,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

放疗能不能做、效果好不好、适不适合你,这要靠医生根据分期、病理、体力状态来判断,不是听谁一句话就能决定的。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发布过数据,全球超过50%的癌症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用到放疗。《柳叶刀肿瘤学》也指出,放疗能提高局部控制率、延长生存时间,甚至在某些癌症中达到治愈的可能。

再说个例子,我的一位老病号,乳腺癌术后做了放疗,刚开始她也怕——怕烧伤、怕影响颜值、怕体力扛不住。

但我们用了调强适形放疗(IMRT),可以绕开心脏和肺部,只把剂量集中在术后残留区域。她每次来医院都带着耳机听相声,半年下来,生活几乎没被打乱。

你说放疗有没有副作用?当然有。比如皮肤会发红、脱皮,口腔照射区可能溃疡,骨盆照射后会腹泻,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

可问题是:你要不要为了避免这些不适,就放弃一个可能让你多活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机会?

放疗有点像炒菜用火,火太大会糊锅,火太小菜不熟。医生做的,就是精确控制那团火。我们现在用的图像引导放疗(IGRT)立体定向放疗(SBRT),已经能做到“煮熟肿瘤,不烫着好肉”。这不是口号,是技术进步。

还有人说:“我听说放疗会让癌细胞扩散。”这也是个老谣言。放疗本身不但不会加快转移,反而能控制早期转移灶。比如脑转移的肺癌病人,做全脑放疗后,很多人能延长半年以上的生存期,有时还能恢复意识。

你可能会问,那是不是所有癌症都适合放疗?当然不是。有些类型,比如急性白血病、广泛转移的晚期癌症,放疗效果有限。

还有人本身体质太差、营养不良、白细胞低下,这种情况下做放疗反而有可能弊大于利。但这正是医生需要判断的地方,靠“道听途说”做决定,代价太大。

说起来,有点像装修房子,厨房漏水了,你找水电工,他说要拆瓷砖,你邻居一听:“千万别拆,一拆你家就塌了!”你会听邻居的吗?癌症治疗就像修房子,放疗是其中一把重要的工具,不是“万能钥匙”,也不是“杀人凶器”。

你知道吗?在我国,鼻咽癌的治疗离不开放疗。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数据显示,早期鼻咽癌经过标准放疗后,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不做放疗?很可能不到一年就转移到骨头、肝脏。

还有宫颈癌。很多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靠的就是放疗+顺铂的联合方案。这个组合已经写进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宫颈癌诊疗指南》。不做?那就是丢掉一个被反复验证有效的机会。

这年头,什么都在变,连癌症的“打法”都变了。以前讲究“一刀切”,现在讲究“个体化”,放疗也不再是“照一照就完事”,而是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分期来设计专属“照射地图”。就像定制西服,合身才管用。

再说点让人意外的:放疗在某些良性疾病中也派得上用场。比如增生性瘢痕、某些骨质增生、甲状腺相关眼病,低剂量放疗能缓解症状,减少复发。

这种用法,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拿核武器做手术刀”?可是它真能做到精细、安全、有效。

你要说“放疗毁人”,我只能说,这跟说“刀是杀人工具”一样片面。刀能杀人,也能救人,关键看谁拿、怎么用。放疗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门已经走进“毫米级”的医学技术,它的使用与否,不能靠“听谁说”,而是要靠专业判断。

咱们中国人讲“治未病”,但真到了“已病”,咱也不能怕治。放疗是现代医学武器库里的一把利剑,用了,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不是为了折腾人。你怕它,是因为你不了解它。你了解它,才知道它能救命。

看着大姨的眼神慢慢从恐惧变坚定,我知道,她终于明白了:不是“千万不要放疗”,而是“千万别轻信谣言”。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把自己交给了“误解”。

参考文献:

[1]李志强,王建国,陈志海.肿瘤放疗的临床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23,32(03):161-167.

[2]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宫颈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癌放疗治疗效果分析[J].广东医学,2022,43(10):120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