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与睡觉大有关联!肾病患者,夏天这几事千万别碰

发布时间:2025-07-17 01:14  浏览量:2

夜半三更,窗外蝉声不息,屋内却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稳。

人到中年,睡眠变得金贵,尤其对那些患有肾病的朋友来说,一觉安眠,竟成了奢侈。是的,肾病和“睡觉”这件事,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紧密关联。

尤其到了夏天,这个看似热情似火的季节,却隐藏着对肾脏的层层考验。

肾脏,这个沉默寡言的器官,平日里任劳任怨,过滤血液、调节水盐、维持血压,样样不落。但它最怕的,却是人们对它的忽视。

特别是每年夏天,有五件事,肾病患者千万别碰,一碰准出事。

说睡觉,得从夜晚开始。中老年人常说“熬夜伤身”,其实最先伤的,就是肾脏功能。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的人,体内的激素水平紊乱,血压容易升高,而这正是慢性肾病的一大“死敌”。

很多人以为,白天小睡补回来就行了,可惜人体不是银行,欠的“睡眠债”是无法完全补回的。

更何况,夏天本就容易让人“睡不沉”。一来天气闷热,即使开了空调也难免出汗,体液流失加快,血液浓缩,肾脏的代谢负担随之加重;

二来人们夜生活丰富,打麻将、看手机、刷电视剧,个个上头,结果熬得不眠不休。

久而久之,不仅肾功能受损,整个人也会越来越乏力。

有人可能会说:“我不熬夜,我白天也休息,应该没事吧?”但问题来了——午睡时间过长同样对肾脏健康不利。

科学研究指出,午睡超过一个小时,会打乱生物钟,反而影响晚上的深度睡眠。

肾病患者而言,深度睡眠时身体才能进行有效修复,若被干扰,恢复自然也就打了折扣。

从心理学角度看,睡眠质量和情绪密切相关。

中老年人本就容易焦虑、易醒,若再因为肾病带来尿频、乏力等症状,便更容易陷入恶性循环。焦虑影响睡眠,睡眠影响康复,康复不顺又加重焦虑,循环往复,令人身心俱疲。

所以说,情绪调节,对肾病患者而言,是一剂“看不见的药”。

除了睡觉,夏天还有四个“坑”,肾病朋友们千万别踩。

第一是贪凉。夏日炎炎,不少人习惯喝冰水、吃冰棍、开空调睡觉,甚至直接对着风扇猛吹。

看似爽快,实则暗藏杀机。肾脏最怕“受寒”,尤其是腰部受凉,会引起局部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加重肾脏负担

不少患者就是在一夜空调猛吹后,第二天尿蛋白飙升,病情加重。

第二是高盐饮食。有人爱吃咸菜、腊肉、酱豆腐,觉得“有味儿才下饭”。

可殊不知,钠离子摄入过多,会引起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正是诱发肾病的“帮凶”。

特别在夏天,出汗多,很多人误以为可以多补盐,结果越补越糟,肾脏的“苦水”也就越压越深。

第三是饮水不当。夏天口渴,喝水本是好事,但不少人饮水方式不对:一口闷、大量灌、喝含糖饮料,甚至用凉茶代替白水。

这些行为看似解渴,实则对肾脏极不友好。

特别是那些含有中草药成分的凉茶,若长期饮用,肾毒性不可小觑。

正确方式是少量多次,温水为宜,让肾脏“喝得轻松”。

第四是乱吃补品。一到夏天,不少人开始进补,什么人参、黄芪、鹿茸全上。

可问题是,这些补品并非人人适用,尤其对已有肾病的人来说,滥补反而会刺激免疫系统,引发不良反应。

更有甚者,盲目相信偏方,服用未经验证的中草药,轻则加重病情,重则引发药物性肾损伤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中老年人面临退休、子女离家、身体退化等多重压力,易陷入“孤独感”之中。

这种状态下,人们更容易忽视自身健康管理,尤其是像肾病这种“隐匿性”强的疾病。

它不像感冒有咳嗽,不像胃病有疼痛,初期常常毫无症状,等到发现时,往往已经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肾病并非不可防,关键在于日常点滴的积累。

睡得好,是一剂良药;吃得清,是一种智慧;

心情稳,是最好的养护。尤其中老年人,身体的每一次“信号”,都值得留心。

回头再说睡觉这事。科学家发现,人体的肾血流量在深睡期达到高峰,此时肾小球的过滤功能最为活跃。若长期睡眠质量不佳,哪怕白天吃再多补药,也抵不过夜间的“失修”。

肾病患者要想保护肾功能,与其研究哪种保健品,不如先研究如何睡个好觉。

睡觉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建议大家,晚饭别吃太晚,晚上七点后尽量不喝水,避免夜尿频繁打断睡眠;

睡前一小时关掉电子产品,听轻音乐、泡泡脚、做做呼吸放松,或许能让你更容易进入梦乡。

最后再唠一句,夏天的“火气”,别让它烧到肾上。肾病这事,就像一壶老酒,藏得深,看不见,闻不着,但一旦“爆盖”,后悔晚矣。

与其等病发,再去焦急,不如从今天起就睡好觉、避风险,给肾脏一份温柔的呵护。

人生如川,肾如舟。舟稳,方能顺流而下。

你今天,睡好了吗?

参考文献:

1. 《中国慢性肾病防治指南(2023年更新版)》.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2. 王海燕等.睡眠与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关系研究.中华肾脏病杂志,2022,38(5):391-396.

3. 刘志红等.慢性肾病的饮食管理建议.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4):2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