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再次被关注!医生发现:高血压患者吃枸杞时,多注意这3点
发布时间:2025-08-05 16:01 浏览量:2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每天泡枸杞水,坚持有两年了,你说这对高血压到底有没有用?”市民健康讲座现场,张大爷问得特别认真。他六十五岁,退休以后养成了定时泡茶的习惯,什么枸杞、菊花、决明子,每天都得放上一把。
但他有高血压,一直吃药,也控制得一般,不高不低的那种。他开始怀疑,自己一直喝枸杞水,到底有没有帮上忙。
很多人对枸杞的理解还停留在“补”、“养”、“清肝明目”这些模糊概念上,觉得反正是好东西,多吃点不会错。
但如果这个人是高血压群体,事情就不这么简单了。
枸杞本身没问题,问题出在什么时候吃、怎么吃、搭配什么吃,很多人都做错了。
尤其是高血压患者,身体状态对植物成分的反应不同于普通人,不注意反而把节律打乱了。
现在不少医生重新关注枸杞,是因为数据越来越清楚地指向一个问题:枸杞确实有影响血压的潜力,但这种影响是双向的。
有研究指出,枸杞中的某些黄酮类和甜菜碱成分有轻度扩张血管的作用,能让部分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下降2到5毫米汞柱。
但也有数据显示,在服用某些降压药期间大量摄入枸杞,有可能让部分人出现低血压、头晕、乏力等反应。
这不是偶然,是因为枸杞和一些药物在代谢路径上会重叠,比如ACEI类药、钙通道阻滞剂,它们本身就会改变体内钠钾水平和血管紧张素系统,如果再加上枸杞的成分影响,很容易放大药效。
发现,10克组在6周后血压下降最平稳,平均下降3.6毫米汞柱,但30克组则出现部分人血压波动加剧,甚至有人在运动后出现短暂性低血压。
研究者认为,高剂量枸杞可能通过调节一氧化氮释放和干扰钙通道影响血管张力,造成超出预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这说明,枸杞并不是越多越好,尤其是在吃药的基础上,剂量不对、时间不对、体质不适合,反而让调控失效。
不只是剂量的问题,还涉及个体对植物成分的代谢速度。
一些人肝酶活性较高,代谢快,吃枸杞反应小;而另一些人代谢慢,体内植物碱成分堆积,就容易出问题。
这种代谢差异目前在药理研究中已有明确分类,称为CYP450代谢型差异,高血压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慢代谢者”,这类人摄入药物或植物成分后作用时间会更长,副作用也更可能显现。
很多人还忽视了一个关键点:枸杞中的甜菜碱是一种胆碱类物质,能刺激副交感神经兴奋,带来短时降压和镇静效果。
但高血压本身就可能合并自主神经失调问题。
如果在某些时段摄入枸杞,可能会让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律紊乱。人本该在夜里副交感占主导,降压药配合内源性调节,血压自然下调。
但如果晚上摄入枸杞过多,有的人反而出现清晨低压更低、午后反弹更高的节律打乱。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曾发布一份数据报告,指出有17%的高血压患者存在“非杓型”节律,也就是夜间血压下降不足,甚至不降反升。
这类人如果再在夜晚摄入具有植物调节作用的食品,很可能加重节律紊乱,使血压控制效果更差。
很多人发现自己白天服药正常,晚上却突然感觉心悸、头晕,可能就是这种调节障碍带来的结果。
再看一个更冷门的问题,几乎没人提到。
枸杞会影响铁代谢。
它里面有一些植物单宁,会和食物中的铁结合,尤其是非血红素铁的吸收会下降。
这种影响对普通人没多大问题,但高血压患者中不少人年纪偏大,本身就容易缺铁性贫血,或者处于铁代谢边缘状态。
如果长期喝枸杞水、枸杞茶,又没有合理补铁方式,很容易造成慢性缺铁,进而引起红细胞代谢低效,最终反映为心脏负荷加重。
铁不足会让心肌耗氧效率下降,使得原本就承压的血管系统更吃力。
有研究显示,心衰病人中有36%同时存在功能性铁缺乏,而这类人群中大多数也伴有高血压。
还有一个没被主流研究充分讨论但在临床上常见的现象——枸杞会引起部分高血压患者胃部不适。
枸杞偏温性,很多人在空腹喝下后容易觉得胃胀、泛酸,这种不适会间接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短时波动。
尤其是饭前喝枸杞水或者一早上起来空腹吃枸杞干,这种刺激可能会激活胃黏膜的敏感神经元,反而导致血压上升。
医学研究在这方面数据不多,但消化系统与心血管的神经调控关系是明确存在的,属于内脏-自主神经-心血管的多轴联动。
更不该忽视的是,很多人喜欢自己熬“枸杞汤”或煮粥、炖肉时放很多枸杞,觉得热吃更滋补。但高温加热会改变枸杞中多糖和多酚类物质的结构,使其在体内的抗氧化作用下降,反而释放出一些不稳定的氧化产物。这种情况在高压锅或长时间炖煮时更明显。
很多人现在吃得很讲究,但方法不对反而带来新的风险。这也是中药食疗类食物常见的问题,功效成分不稳定,使用方式一旦出错,方向就走偏了。
高血压本身是代谢紊乱的外在表现,和饮食、神经、睡眠、微循环都有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