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可能不是心脏病,而是“惊恐障碍”在作祟!

发布时间:2025-08-10 08:31  浏览量:1

你肯定有过这样的体验:站在讲台上准备发言时,心脏怦怦直跳,手心冒汗;或者考试前坐立不安,甚至紧张得连笔都拿不稳。不过,这些紧张的情绪很快就会随着进入状态而消失。

但有些人,这种紧张的情绪非常严重,感觉心脏要从嗓子眼儿跳出来了,脖子像被人掐住一样呼吸困难,浑身发抖冒冷汗,甚至感觉自己下一秒就要猝死,需要紧急就医,这种情况就要警惕“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会遗传吗?

惊恐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其中遗传方面的影响占48%-50%,环境因素则占另外一半。

首先介绍一下遗传因素。比如夫妻双方,只有一方有惊恐障碍反复发作的病情,下一代可能比一般人群的发病率至少高5倍,有个别人群会高到10倍,所以惊恐障碍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和遗传倾向。

当然,这只是增加了下一代的患病风险。同样的孩子遇到类似的一些压力大的事件,没有家族史的孩子,发病风险会小一些,有家族史的孩子,发病风险大一些,并非百分之百地遗传。

所谓的环境因素,包括某些生活事件,比如马上要面临很重要的谈判,或者是上台演讲,或者是运动员参加竞技比赛,或者是亲人离世,或者是创业失败,这些时候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焦虑的诱因。

如果这个人本来遇到一些事情就特别容易紧张,在遇到一些让他更加紧张的、压力比较大的事情时,他可能突然就会有比较显著的发作,心慌、胸闷、呼吸困难,以为自己是心脏病发作而紧急就医。

惊恐障碍怎么确诊?需要做什么检查?

一般很多惊恐障碍的患者是在心内科、呼吸科、消化科等等,做了很多检查,包括血液化验、B超等影像检查,能做的检查基本都做了,而绝大部分结果都是正常的。就像我们体检一样,可能多少有一点异常,但没什么病理性意义,也不能诊断某种疾病。

这种情况,这些科室的医生往往会推荐他去精神科就诊。此时,精神专科医生除了给他进行心脏听诊等基本的体格检查,还会对他进行一定的病史访谈。

比如了解他发作的特点,有没有诱因?有没有预期焦虑?是不是急性发作?有没有间歇期?多长时间发作一次,每次发作是多长时间?能不能自我缓解?需要多久才能够缓解下来?有没有借助其他的方式去缓解等等,这是一些问诊的内容。

此外,还需要对他进行一些心理学的评估,有一些专有的焦虑严重程度、惊恐严重程度的评估量表或问卷,还有一些其他心理学方面的测试等等。

总之,惊恐障碍的确诊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患者切勿自行诊断,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详细检查下最后综合得出结论,是惊恐障碍,还是其他疾病。

惊恐障碍如何治疗?需要吃药吗?

首先,建议惊恐障碍的患者平时多做一些放松、深呼吸训练,避免长期处于紧张、压力大的环境中。

惊恐障碍患者的家属,则应该给予关怀和陪伴,这样或多或少都可以缓解一些他们的紧张情绪。

另外,对于轻度的惊恐障碍患者可以先接受心理治疗、放松治疗、认知治疗等,增强对疾病的正确认识,这样下次再发作时不至于过于恐慌。

对于中重度的惊恐障碍患者,往往需要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是抗抑郁药。虽然这类药物名为“抗抑郁药”,但对惊恐障碍的核心症状,如急性焦虑发作有明确的疗效。在起初2-4周还可以合用安定类药物辅助治疗。

药物治疗需要长期坚持,至少需要4-6周的急性期治疗,3-6个月的巩固期治疗,而后坚持一段时间的维持治疗。很多患者经过2-3年或3-5年的治疗可以逐渐缓解,药物剂量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慢慢减量,甚至最终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