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三十年,回到解放前

发布时间:2025-08-25 09:33  浏览量:1

原创 半夜鲤鱼 四川

1.

隔壁周老头,人本身不赖,就是脾气太坏,非常刚愎自用。不仅与周围人际处不好关系,连家里人也非常难以接受他。

于是,在反反复复的吵架之后,终于举行了分家仪式,他基本上是净身出户,四个儿女都随了妻;至于房子,那是妻子带来的嫁妆,他也没去争夺。

他在属于自己的那块包产地旁建了一个简易小屋,置办了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从此一个人独居生活。

当初离家时,老周大约五十岁上下,他的四个儿女中,尚有三个未满18岁,但他从此抛却了自己的扶养义务。靠着一份包产地,自给自足,一个人过了三十年的光阴。

这三十年里,按说既不养老,也不养小,社会发展也是越来越好,一个手足健全、也不懒惰的男性劳动力,养自己之外,应该还能小有富足。

可是,近期老头子出了一次车祸,治疗出院回家前夕,他的儿女们去帮他整理床铺,亲临他的小屋,才发现这老头子活得有多么糟心。

图片来自网络

2.

首先是里面那张床上,几个壮乎乎的扎紧口子的蛇皮袋随意地丢在床尾,打开看,是衣物之类,材质差,而且多数有了年代感。再看那枕头,既脏且怪,两头竟用细铁丝拦腰捆得牢牢的,不知里面装的啥材料,摸起来并不松软。床单、被子都很黯淡陈旧,是地摊上那种涤纶材质的货品,表面起了疙疙瘩瘩的毛球。

床席下的垫絮,脏得变成了黄色,一股霉臭味,估计几十年没换过。

房间狭小,四面墙壁上钉了好多铁钉,乱七八糟挂满了各种物件。其间还垂了一块吊板,上面放了一台电视机。

外间屋子则作杂用,堆放了很多生产、生活用具。柜面上竟有两个电饭煲、两个电热水壶;墙角一个大大的微波炉,上面放了一台粗犷的老旧台式电扇。上述用具不仅体积大,而且外皮都积盖了一层黑黑的脏物,显然长期没做卫生。

一个人咋用这么多东西?

答曰:多出来的一个电饭煲熬中药、一个热水壶泡茶;老电扇,风力强大!

房间的一面墙上,如同开了中药房,布了一墙面的中药挂袋!

还有那些碗筷餐具,也很破旧落伍,搪瓷碗都已掉瓷,露出黑色的底子,甚至上了锈迹。

啥年代了,为啥不扔了?

答曰:我那是用得的,又没烂!

外观整个房屋,既破且危。这里曾发生过地震,震后,房子的水泥墙就有点歪斜,并出现了裂缝。看起来不太安全的居所,老头子却说:这房子垮不了的!

房屋侧边,有个小柴火灶。屋檐下,码放成小山一样的木材,是林中倒塌的木头劈成的。老头拒绝全套使用电气设备,说这样就够用了。

至于存款,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三十年,一代人都长成了,中国社会也逐渐步入小康;这么多年,也没见老头子游手好闲、吃喝享受,何至于家徒四壁,几近退回解放前?

应该是独居惹的祸!

3.

一个人独居太久,苟且偷生,得过且过,缺乏志向,没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与激情。

个中理由,大约如下:

首先,一个人生活,自给自足,今朝有酒今朝醉,似乎也没多大的奋发进取精神了。人性本惰,上不养老、下不养小,还图什么发家致富?亲情淡薄、孤独终老观念下,似乎也没了给子孙留点积蓄的打算。

所以,独居容易造成人无远虑,惰性复苏,自私自利。

第二,独居者孤家寡人,缺乏家庭成员的良性助推,更易自我封闭,坐井观天,加上性格偏执,长期悲喜自渡,一意孤行,自我中心。

比如穿低档衣物、用破旧家具,并没旁人指点、提醒、建议,甚至嘲讽!久而久之,落伍时代也不自知;特别是老年人,甚至以此为传统的节俭美德而津津乐道!

一群人生活,更能图谋发展,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相互督促,进而有更强的产能。个人独居,则缺乏这种能量场。

第三,一个人独居多年,成了独行侠,结交的人际圈层也大多是同类闲散人员,精壮劳动力是不会跟他们为伍的。边沿人群思想普遍陈旧,见识有限,缺乏上进心,甚至沾染不良思想,打击取笑正能量,共同滋长负能量,互相拉垮,最终群体性“水往低处流”。

第四,平常人的奋斗精神,多在知天命之前比较蓬勃;一个五十之年被分割出去的人,凄凉离场,难免心灰意冷,加上体力和脑力渐衰,进而滋生悲观情绪,丧失奋发之心,甚至破罐破摔、赌气懈怠,也不奇怪。

图片来自网络

4.

周老头骨子里本有一定的硬汉性格,也非懒惰之人。之前在大家庭生活时,他可是个具有创新精神、敢吃螃蟹的弄潮人,往往率先垂范,敢想敢干,成为引头人物!后来一个人生活,了无牵挂,也就没了拼搏之心;衣食无忧之下,甚至剑走偏锋,莫名的对中医产生兴趣,用了很多心血去钻研书籍、上山采药、制作药物,但这纯属爱好,并没生财。

时间自由,吃穿不愁,精神孤寂的老头还越来越流连于农贸市场里那些破落户扎堆之角落,闲聊八卦,解闷寻乐,一坐半天,还能有多少心思去提升自己的小幸福!

可见,婚姻、家庭、子女营造的群体生活形态,的确有其合理性和可取性。

独居终老,并非绝对的人生浪漫,尽管男女有差异、个体有高下!

如果社会形成普遍的独居之风,那是很可怕的。

所以,《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也曾自言:他独居湖畔,只是因思考之需而暂时离群索居,并非提倡人人都去效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