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7万做局,骗走乾隆真迹转卖8700万的专家假刘岩,后来啥情况?

发布时间:2025-08-27 19:38  浏览量:1

在2009年的河南郑州,一位普通市民朱云带着祖传古画参加电视鉴宝活动,却意外落入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这幅名为嵩阳汉柏图的乾隆御笔真迹,被冒牌专家以区区17万元低价收购,转手后在拍卖会上拍出8736万元的天价。朱云发现真相后震惊不已,这个假刘岩到底是谁,他的骗局如何得逞?

2009年秋季,河南郑州的朱云和他的兄弟决定带着家里传下来的古画去试试运气。这幅画是他们从外祖父那里继承的,一直放在柜子里没当回事,直到他们在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节目中看到专家们帮忙鉴定古董,才想到或许自家也有宝贝。节目现场人头攒动,朱云兄弟缴纳了100元的报名费,排队等待鉴定。接待他们的是一位自称刘岩的专家,他看起来经验老道,在人群中忙着为各种藏品把关。朱云递上画时,刘岩没有像对其他物品那样立刻点评细节,而是仔细观察后保持安静。现场氛围热烈,围观者众多,朱云起初没多留意,只是觉得这位专家的长相和电视上见过的有点细微不同,但忙乱的环境让他很快忽略了这个念头。

刘岩最终没有在公开场合给出结论,而是私下建议朱云晚上到他住的宾馆再聊。这让朱云觉得有机会得到更专业的意见。当晚在宾馆,刘岩开始讲解画的来历。他说这幅画确实有些年头,但不是原作者亲笔,而是后人模仿风格的作品,属于老物件却非顶级珍品。这样的评价让朱云对画的价值失去信心,以为顶多值几万元。

刘岩却表现出帮忙的姿态,提出可以介绍买家出售,还说凭借他的关系,能帮朱云多要点钱。朱云听后稍感安慰,不久刘岩就带来了一个姓程的藏家。这个程姓买家在刘岩的见证下查看画作,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17万元成交。刘岩在过程中不断强调画的潜力,让买家觉得是看在他的面子上才出这个价。朱云兄弟拿着钱回家,以为这笔交易还算划算。

转眼到了2010年12月,朱云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北京保利拍卖会的报道,一幅古画以7800万元落槌,加上佣金总价达到8736万元。他仔细一看,那正是自己卖掉的嵩阳汉柏图。拍卖介绍称这是一件乾隆御笔真迹,带有珍贵的石渠宝笈印章,这个印章是清代皇家收藏的标志,证明画作曾入内府目录。朱云反复核对细节,确认无误后意识到自己被坑了。那位刘岩显然从一开始就知晓画的真实价值,却故意贬低它来压价收购,然后转手获利。愤怒的朱云开始求助相关部门,试图追回损失。

调查展开后,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原来,这个自称刘岩的人本名刘忠红,早年确实用过刘岩这个名字,后来改了。他并非那位知名的北京文物专家,而是来自广东东莞的一位古董从业者,利用名字相似和网络混淆来冒充他人。刘忠红持有一些鉴定证书,如中国书画研究院会员证,但这些多是用旧名签发的,让他能在圈子里借势。网络上流传的“刘岩”信息和照片,其实大多指向北京的真刘岩,刘忠红没有澄清,反而借此提升信誉。在朱云的案例中,他正是靠着节目现场的混乱和朱云的信任,顺利推进计划。他避开公开鉴定,转到宾馆私聊,避免暴露破绽。介绍买家时,他强调自己的影响力,让交易显得可靠。

真刘岩则是北京文物局的资深人员,有着丰富的文物保护经历。他参与过多项国宝回购行动,比如2000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以2094.7万港元竞得乾隆粉彩六方瓶。这件瓷器是乾隆时期督陶官唐英设计的,融合中西风格,原为圆明园摆件,后被八国联军掠走。真刘岩和同事秦公等人研究了瓶子的历史和市场价,最终成功带回,如今它是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外,真刘岩还帮忙拍回圆明园兽首中的牛首、猴首和虎首,这些兽首是清代铜像,原在圆明园海晏堂喷泉上,后流失海外。他的这些贡献让他在华豫之门等节目中成为常客,深受观众信赖。

刘忠红的鉴定手法存在明显问题。他在查看嵩阳汉柏图时,忽略了关键的石渠宝笈印章。这个印章是乾隆和大臣们为皇家收藏盖的,相关作品记录在石渠宝笈目录中,能极大证明价值。刘忠红称画为仿品,却避谈这个证据,显然是为了低价入手。嵩阳汉柏图描绘了嵩山汉柏古树,乾隆亲题诗文,尺寸和风格与宫廷记录吻合。类似乾隆作品在拍卖市场曾拍出高价,比如2005年一件带石渠宝笈印的画作过500万元。

真刘岩得知事件后,公开声明自己与此事无关,从未见过朱云的画。他的职业以严谨闻名,曾在竞拍前详查资料,确保行动有据。相比之下,刘忠红的冒充暴露了行业乱象,许多人缺乏国家级资质,却借名人效应混迹其中。朱云坚持认出刘忠红的脸,并提供合同证据。调查确认刘忠红确实在节目中以专家身份现身,宾馆会面也属实,尽管他后来否认主动邀约。真假专家的纠缠,让公众对鉴宝活动生疑。

法庭审理从2011年开始,朱云作为原告,详细描述了从节目现场到宾馆交易的全过程。他指控刘忠红利用专家身份故意低估画值,导致巨大损失。有关部门将案子定为涉嫌欺诈的经济犯罪,因为刘忠红的鉴定直接影响了价格。检察机关审查了合同、拍卖记录和证人证言,确认画从朱云手中以17万元流出后,很快进入保利拍卖,以8736万元成交。刘忠红在庭上否认冒充,辩称自己原名刘岩,改名后仍被误称,并非有意顶替。他指出网络照片混淆是别人错误,自己曾考虑更正但未行动。

关于宾馆会面,刘忠红解释说现场人多,他没时间给地址,是朱云自己打听来的。他强调讲解时只提代笔可能,未说假货,也没强迫出售。交易中,他称只是介绍买家,双方自愿签约,合同有效,没拿好处。朱云反驳,刘忠红全程主导,抬价是为了掩盖意图。法院查证合同签名是刘忠红的,但刘忠红上诉时称朱云伪造,要求重审。这让案子陷入僵局,需要核实笔迹和证词。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2012年审理时,朱云兄弟要求撤销合同、返还画作,但初审驳回,后转公安调查。警方一度未立案,认为非犯罪,但经多次申诉,案子移交刑侦部门。

真刘岩作为证人,提供声明证明自己无关,事件损害了他的名誉,让他减少曝光。调查还挖出刘忠红的背景,他虽有证书,但无国家级认可,鉴定靠经验。庭审期间,媒体曝光类似案子,如其他藏家被低价骗卖古董,反映监管缺位。朱云多次往返法院,补充材料,包括电话录音和程姓买家照片。程功在案中被列被告,他声称不知画真值,只是正常收购。法院按经济纠纷处理,刘忠红需说明获利,但证据链复杂,重审延期。整个过程显示民间文物交易漏洞,低价入手高价拍卖的链条,让受害者难维权。刘忠红在内地的声誉受损,转向低调。朱云虽上诉,但生活渐稳。

事件曝光几年后,刘忠红的生活大变。他在内地的名声崩塌,古董圈很多人避开他,担心牵连。面对压力和法律风险,刘忠红移居香港,那里的市场活跃,但他行事谨慎。从2012年起,他少以专家名义公开活动,即便参与鉴定,也避开绝对结论,留有后路。到2022年左右,刘忠红仍低调,偶尔现身小型拍卖或私人场合,但影响力远不如前。香港的环境让他继续接触古董,却不再高调揽生意。有些报道提到,他移居不久后画就拍卖,时间巧合引猜疑,但他未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