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4种药老人别长期吃,破坏免疫力,对身体内脏伤害较大

发布时间:2025-08-27 18:55  浏览量:1

年纪一大,药盒子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高血压的药、心脏的药、胃不舒服的药、睡不着的药……药柜一打开,瓶瓶罐罐排得像小型药房。

可很多人不知道,有些药,吃着吃着,身体就垮了。不是立马出问题,而是像水滴石穿,一年、两年,慢慢把身体的根基掏空了。

不是说不能吃药,而是有些药不该长期吃。尤其是老人,免疫力本就走下坡路,再被药“拖一把”,更容易出大事。最近一项《中华内科杂志》的研究提醒我们:有四类药,老人最好别长期吃,伤身还破坏免疫系统。今天咱们就把这事儿讲清楚,讲明白。

第一类药,是镇痛类药物,尤其是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像布洛芬、双氯芬酸这类。

腰疼腿疼、关节炎、头痛发热,很多老人就靠这些药缓着。疼一来,吃一片,疼缓了就觉得“挺好使”。可你知道吗?这些药最伤胃、伤肾,还影响免疫系统的细胞活性

长期吃,胃粘膜像被砂纸打磨,一层层削薄,胃出血、胃穿孔的病例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有的老人突然拉出黑便,送去医院一查,才知道是吃镇痛药吃出来的。而对肾的影响更隐蔽,悄悄把肾小球给“堵死”了,肾功能一点点掉下来,等到水肿、高血压、尿毒症找上门,已经晚了。

研究显示,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其免疫T细胞功能明显下降,这意味着身体对抗细菌病毒的能力在减弱,感冒容易拖成肺炎,小感染可能引发败血症。特别是65岁以上老人,免疫系统本就“反应迟钝”,再被这些药“打压”,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非得止疼怎么办?医生建议,可以选择外用药膏、理疗、物理治疗等方式减轻疼痛,必要时短期口服,不建议超过两周连续使用。而且吃的时候一定要饭后、配保护胃黏膜的药,避免空腹服用。

第二类药,是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胃药”。

胃酸多、反酸、胃胀、不舒服,很多老人都靠这类药缓解。像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吃完舒服了,就一吃两年三年。这种药的确能护胃,但长期吃,反而“毁胃”,还可能拖累肝肾、伤骨头。

你得知道,胃酸不是坏东西,它是身体的“第一道防线”。细菌从嘴进来,胃酸能杀掉大部分。可你天天吃抑酸药,胃酸减少,病菌就能“通行无阻”地进入肠道,有研究发现,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人,患肺炎、肠道感染的风险上升近40%

更糟的是,这类药还会影响维生素B12、镁、钙的吸收,骨质疏松、抽筋、疲乏、神经变性就会找上门。有的老人本来腿脚就不利索,再加上骨密度下降,一个不小心摔一跤,股骨头就碎了。

那是不是胃不好就不能用?不是。关键是不能长期滥用。医生建议:胃药应根据症状、胃镜结果评估使用周期,一般不超过8周。如果吃药频繁复发,要查查是不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者是食管反流、胃动力不足,找到病根才能治本。

第三类药,是抗过敏类抗组胺药,尤其是老年人常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

春天一来,鼻子痒、皮肤痒,有人就吃点扑尔敏、苯海拉明。确实立竿见影,可你知道吗?这一类药有“穿越血脑屏障”的能力,容易引发认知障碍,尤其对老年人大脑是个沉默杀手。

有研究指出,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超过90天的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上升近50%。这类药的“副作用”和“主作用”一样强,嗜睡、头晕、注意力下降,很多老人白天也迷迷糊糊,走路跌倒、做饭忘火的意外频发。

有个78岁的阿姨,春天花粉过敏,天天吃扑尔敏,吃了三年,后来开始“找不着北”,连孙子的名字都想不起来。家属以为是老年痴呆,一查,医生说可能是药物导致的认知衰退。

建议是,老人如需用抗过敏药,优先选择第二代抗组胺药,副作用相对小得多。而且要控制用药时间,症状缓解后及时停药,不能当维持药服用。

第四类药,是长期使用的激素类药物,尤其是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这类。

这类药对一些疾病确实是救命的,比如类风湿、哮喘、免疫性疾病。但问题是,一旦长期吃,副作用像“滚雪球”,越滚越大免疫力被压制、血糖升高、血压升高、骨质疏松、水肿、皮肤变薄、情绪波动……统统找上门

很多人不知道,激素药会让免疫细胞“打盹”,白细胞活动力下降,感染风险大增,还可能诱发潜伏的病毒“复活”。有研究发现,长期使用激素的老人,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提高了3倍,而这种病毒一旦发作,会反复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还有人长期用激素治风湿,结果骨头脆了、血糖失控,最后糖尿病也来了。医生看了都摇头,药是治病的,怎么变成了“催病剂”。

怎么办?医生建议:激素药不能自行加量、减量、停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能局部用的就不口服,能短期用的绝不长期拖。还有一点特别关键:定期监测骨密度、血糖、免疫功能指标,别等出事了再查

这四类药,不是“坏蛋”,但在老人身上,一旦长期使用,就可能从“救命药”变成“慢性毒”。最怕的不是吃,而是“无知地吃”,没有监测、没有评估、没有医生指导地吃。一个人年纪大了,身体的代谢、吸收、排泄变慢了,药在体内的“停留时间”也变长,副作用就更容易发作

还有一点要提醒,那些“叠加用药”的老人,尤其要警惕。比如同时吃镇痛药和胃药,本以为互相平衡,实则可能加重肝肾负担;再加一点降压药、降糖药、安眠药,药和药之间互相“打架”,身体就成了战场。

建议家里有老人的,一年做一次“用药评估”,请专业医生或药师看看有没有不该长期吃的药,能不能换个更安全的方案。别把药当饭吃,更别把药当护身符。真正的护身符,是对身体的“尊重”和“了解”。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红宇.老年人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风险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4):301-305.
[2]王丽.质子泵抑制剂长期使用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9):753-757.
[3]李涛.抗组胺药物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3,23(6):482-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