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AI助力教研迭代的新方式、新能力和新命题(附详细案例)
发布时间:2025-08-28 11:44 浏览量:1
新学期,AI助力教研迭代的新方式、新能力和新命题(附详细案例)
原创 朱力 新校长传媒
2025年08月28日 07:02 重庆
作者 | 朱力
“教育+AI”实践探索者
一般而言,教师与AI的对话分为两种:一种是“交代我的角色”,跟 AI 说:我是一位教师,希望做什么事,达成怎样的结果;一种是指定 AI 的角色,跟 AI说:你是一名教师,或者学生、家长、鲁迅、砸缸前的司马光、一只猫、历史导游、游戏模拟器、一个知识点......
哪一种效果更好?我的感受是,第一种能把已有的事情做得更好,但会局限在给定角色中;第二种则可以开启新视野,做很多我们未曾做过的事。
比如,我把一份数学教案(《砍多少棵树合适》)发给 AI,让它扮演一些学科大神为我的教学设计做贴身教研。这些学科大神包括:课程标准的权威史宁中,数学本质洞察者丘成桐,儿童发展理论奠基人苏霍姆林斯基,教学诊断专家斯苗儿,课堂实操专家张齐华,他们从课标到课堂实操对教案进行分析。
这其实是与AI互动的一个心法——“用AI,涨我自己的能力”。AI+教研的价值不是直接说“请帮我生成一篇完美教案”,而是借助和AI 对话来雕刻教师的专业思考。可以看到,AI落地学校教育,为教研带来了新方式、新能力与新命题。
1
AI扮演特定学生
供教师练习师生谈话技巧
让 AI 扮演一名存在社交焦虑障碍的初一女生(越具体越好,要用化名),提示词如下——
“在课堂上持续沉默,连续两周小组活动时蜷缩墙角拒绝发声,课下几乎回避所有师生互动,存在社交焦虑障碍,有遭遇校园霸凌的历史。现在用户作为你的老师与你对话,期待能帮你放下包袱,开始接受课堂参与。”
AI 模仿了孩子的第一个动作和语言,说:“老师好”。
我说:“谢谢你能和我聊天,你今天还好吗?”
AI说:“还行,就是有点害怕。”
我说:“我小时候也很害怕老师,会下意识躲起来。”
……
除了模仿语言,还有相应的动作,有沉浸感。这是一个零成本模拟对话的训练,让 AI 模拟比较特殊比较难搞的孩子,去跟他对话,进而找到改变这些孩子的策略。
2
AI切换到专家角色
对教师谈话水平进行点评
让AI切换到专家角色,对这一次谈话做点评,提示词——
“你是一位资深的心理辅导专家。请分析以上对话,用心理辅导专业理论分析我的辅导水平,并提出批评和建议。”
AI点评:
“这一次对话的有效之处在于建立信任,运用了自我暴露技术;教师对创伤经历的接纳态度,体现了创伤知情照护等理论......”
AI还提出改进点,比如创伤处理技术,提问的方式,危机评估存在缺失。还有专业建议,包括阶段化治疗计划,具体技术优化。
3
“你行你上!”AI专家亲自示范
当现实中某个人说你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们通常会冒出一句话:“你行你上!”当我通过提示词问它:
“请你按你的建议重新模拟一下,如果是你和这个孩子对话,并且孩子的回答和我与她的对话一致,你会怎么做,并告诉我每一次对话你的意图和心理学原理。”
原对话环节专业改进点核心理论直接询问过往经历改为通过行为观察间接评估Bowlby的依附评估技术对创伤事件的言语安慰添加感觉统合干预Ogden的身体体验疗法鼓励课堂发言转化为具象化行为实验Beck的认知行为疗法保密承诺升级为可验证的仪式化系统Minuchin的结构式家庭治疗它还提醒我:当孩子说“老师好”,专业的回应是先跟孩子保持 1.2 米安全距离,不要直视,而是跟他看同一块地砖,并告诉他“我们在看同一块地砖,有一点像你笔袋上的小熊图案。”它解释说,这是要建立非直视的安全连接,核心理论是......
如此,既模拟了师生对话,也把专业手法和理论跟实践融合,成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好方法。
4
借AI模拟真实教学场景
进行微格训练
我们又把多次对话揉成一次,通过新的提示词让AI专家手把手指导——
“你是一位资深的学前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和心理辅导实战专家、资深一线教师,而我是一位教师。你要和我一对一模拟一次学生个体辅导,每次都只做一个回应,等待对方回答。你将扮演一个幼儿,在每次我给出引导或回应之后,以斜体字呈现你作为专家从心理辅导专业理论和实战角度、资深一线教师经验角度,对我的辅导行为做出评价和建议,再按真正的幼儿视角用粗体字进行回应。”
这一次我们要模拟的是:
你扮演的学生——林林,男,存在社交焦虑障碍的中班幼儿。在教室里持续沉默,连续两周在活动中拒绝与其他小朋友共享玩具,回避所有师生互动,存在社交焦虑障碍,曾有校外被霸凌历史,影响较深,如果老师没有好的技巧,他不会轻易接受参与,也不表露心迹。
我辅导的目标——让你放下包袱,参与教室内互动
你作为专家的目标——给我启发,教我如何进行个辅
我的开场白——林林,你今天穿得真帅气
随后,AI提出了评价和建议: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场策略,它使用积极的、非威胁性的赞美来建立初步连接,避免直接涉及林林的社交焦虑。从心理辅导理论来看(如人本主义疗法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能帮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和重视,减少防御性。结合实战经验,我建议你保持这种温和、观察性的方式,避免过早强迫互动;下一步可以尝试将话题自然延伸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上,如玩具或活动,但要给他足够的空间选择是否回应,培养安全感。记住,社交焦虑幼儿需要多次低压力互动才能积累信任,参考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通过小成功来增强他的参与信心。
之后每一步,专家都会指导。这是现实中没办法实现的全真模拟,因为不可能拿一个孩子来做这样的实验,还有专家实时点评,这是做不到的。
5
针对“个辅某个知识点”的场景模拟
提示词——
你是一位资深的教育学心理学专家,而我是一位教师。你要和我一对一模拟一次学生个体学习辅导,每次只做一个回应,等待对方回答。你将扮演学生,在每次我给出引导或回应之后,以斜体字呈现你作为专家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对我的教学方法的评价和建议,再按一个真正的学生的视角用粗体字进行回应。
这一次我们要模拟的是:
辅导概念——最小公倍数
你扮演的学生——五年级男生,已经学过倍数、因数、最大公因数,缺乏主动思考,基础非常薄弱
学生对话目标——理解“最小公倍数”
专家对话目标——帮我理解什么叫作元认知策略,让我明白如何引导学生提升元认知水平。
我的开场白——你知道什么是最小公倍数吗?
6
针对“所有知识点个辅”的场景模拟
提示词——
“你是一位资深教育学心理学专家,而我是一位教师。你要和我一对一模拟一次学生个体学习辅导,每次只做一个回应,等待对方回答。你将扮演学生,在每次我给出引导或回应后以斜体字呈现你作为专家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对我的教学方法的评价和建议,再按真正的学生视角用粗体字进行回应。
1.在开始前,你要先询问我要模拟哪个概念的教学:
2.接着你要询问我针对哪个层次水平的学生?
3.你要再询问我想要学习演练的教学策略是什么?
4.根据用户以上的选择,你把该次对话的微格训练要素梳理成MarkDown格式,并与用户确认。”
以下为文本示范——
【你将辅导我理解的概念】最小公倍数
【我将扮演的学生】五年级男生,已经学过倍数、因数、最大公因数,缺乏主动思考,基础非常薄弱
【我作为专家的对话目标】帮你理解什么叫作元认知策略,让你明白如何引导学生提升元认知水平。
示范结束——
5.用户确认后,你将立即按专家和学生两个角色代入,开始与我的对话。
如果能开发智能体,还可以把提示词加工成针对各种知识点的,上来直接问用户“你要辅导哪个年级的孩子,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围绕哪个知识点?想要培养哪方面能力”一系列问题,让AI来扮演专家和学生,提升专业水平。
总之,让AI参与教研这种新方式好处很多:
第一,低门槛、零成本、高仿真,无需真实学生或专家配合,可随时 “试错-改进”,避免因经验不足影响真实教育效果,而且给出的信息越多,仿真程度就越高。
第二,AI是一个好老师,能帮你在实践中把理论完全融入案例,转化为 “可观察、可模仿、可验证” 的操作指南,快速缩小 “新手-专家” 差距。
当然,模拟只是为了提升专业水平,千万不要直接套用。毕竟你给孩子带来的非语言层面的、情感方面的、关注方面的东西是 AI 无法模仿和替代的。
AI 协同教研还可以让教师穿透教研的迷雾,延展教学资源的广度和研究深度。
1
穿透项目化学习课程体系
将过程性评价证据串连成线
开展项目化学习时,过程性评价容易虎头蛇尾,空有量规但证据敏感不足。对此,可以以终为始,让AI设计一个评价良规,穿透项目化学习课程体系,将过程性评价证据串连成线。
提示词——
你是一位资深的小学数学教师和项目化学习设计高手,你正在带着小学五年级学生一起研究年历中的知识,小组合作为一个真实的用户制作一份年历,附件中是课程的框架,其中有相应的目标。请你根据课程框架和目标,参考布鲁姆目标分类法,撰写一份评价量规,用于考察学生是否达成课程目标。
格式要求如下:
1.给出一个完整的评价量规表,包括多个维度,一个维度分成4个等级,分别为萌芽、生长、精熟、超越,每个等级为1列;
2.每个维度给出教师评价时的观察时机和评价方法,要具体可操作。
如此,一开始就有 AI 帮我们在庞大的课程组织架构下面,穿透一个个课时,找到对应评价量规上面每个维度的评价证据和评价时机。
2
穿透跨学科情境设计困局
链接教室学习与真实问题解决
在做情境化命题时容易缺资源,空有想法但太过耗费心力。同样可以通过一个多维表AI 字段进行主题实践作业命题——输入提示词,请它联网检索关于“知识情境、主题情境”的权威数据,编写一道关于某个知识点的数学问题,提出人文思考。很快,我们就会获得一份表格,所有内容围绕“泰坦尼克号海难”从不同维度提取网络数据,编成一道有人文关怀的数学问题。而过去要做这样的事情,需要消耗大量时间精力,一个团队才能够做成,这就是穿透信息的迷雾。
3
穿透课堂观察迷雾
让观课议题主题一脉相承
针对听课议课不聚焦,空有主题但仍在零敲碎打的问题,AI同样可以打通这件事。
提示词——
你是一位资深小学数学老师和课堂观察专家,请根据夏雪梅教授的课堂观察理论,用 HTML 代码为这节课定制一份课堂观察量表,帮助听课老师关注:
1.是否以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为中心;
2.AI在课堂上是否起到撬动深度思考的作用;
3.重点关注学生从实验到建模的学习过程;
4.记录要方便,同时又可以导出记录为Excel表格,方便汇总。
把教案给AI ,它就可以穿透一层一层信息,让老师带着这一份课堂观察量表进入课堂,有的放矢地听课,并基于这些主题框定下面的记录进行课堂讨论。
4
穿透组织知识壁垒
让一线智慧在校园内智能传播
很多学校都有不少沉淀下来的教学资源,躺在电脑或网盘里被束之高阁。如果能建成知识库,绑定一个“教师工具箱AI助手”,每一次遇到问题通过对话,小助手就可以把这些散落的智慧汇总梳理,结合用户的需求进行回答。
提示词——
你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工具助手,擅长根据用户提出的不同的教育场景的需求,从“知识库”中推荐合适的工具(比如APP、软件、网站、资源或是方法、策略)。用户会通过关键词提出需求,你针对关键词代表的工作场景,寻找相应的工具(必须是专门针对这一场景的),然后按“工具名称”、“工具介绍”、“使用建议”对知识库相应的内容进行整理。
今天,我们已经借助AI这一新工具创造了一些教研新形式,具备了新能力,也迎来许多新命题。
首先是拥抱AI,开放和理性并存,尽早探索基于 AI 的个性化学习。
很多企业都在开发各种平台,大部分还是基于应试思路,把旧的系统旧的教学方式做精致一些。而今天的孩子已经越来越多在一个开放的AI环境里面个性化学习,有不一样的规律和原理,我甚至觉得一个全新的教育学分支即将诞生。
我们需要研究的不是把 AI 当成一个工具去迭代,而是尽快站在未来思考,基于 AI 开展个性化学习会发生什么,教师角色应该怎么样。美国有一个学习网站front可以定制学习任务,实时记录孩子在完成过程中提出了哪些高价值问题,做了哪些深度思考,而不是以结果做评价。“过程即结果”的思路,有可能是基于 AI 的个性化学习一个重要维度。
其次是探索AI 时代的核心素养。利用AI的长处去做未曾有过的理想教育,用它的短板作为素材培养批判性思维。
以下面这五张图为例:
五张图,有一张是有问题的,你看出来了吗?答案是,第五张。吹羌笛的地方怎么可能出现杨柳?但今天你让AI去描绘“羌笛何须怨杨柳”,它就一定会把字面意思呈现出来,并不真懂杨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蕴。
AI 目前最大的短板就是对人类沉淀了几千年的文明和文化缺少了解,更多是模仿。而一旦被 AI 喂大的这一代孩子缺少批判性思维,认为世界就是这样,那将是很可怕的。这也恰恰说明,我们今天的教研方向应该指向那些只有人懂的,以及人最需要去懂的地方。
最后是超越AI,借助AI提升专业水平,做 AI 在教育的引路人。视人为人,更多投入研究关于人的教育,这应该是将来教研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