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封锁、否认,美国的冷漠比战争更致命

发布时间:2025-08-28 15:17  浏览量:1

文︱刘澜昌

加沙正在饿死一代人,而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只有美国选择装聋作哑。十四个国家站出来说:这是人为制造的危机。这话并不复杂,谁都看得见。可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却偏偏要说“不可信”。问题来了,到底是报告不可信,还是美国不愿意相信?

事实摆在眼前。联合国粮食安全阶段综合分类(IPC)已经给出了数据:51.4万人正在挨饿,占加沙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到9月底,这个数字可能变成64.1万。别忘了,这不是某个角落的个别现象,而是以城市为单位陷入饥荒。按照国际法,这样的局面只有一个名字——战争罪。可是,美国代表却在安理会大摇其头,说报告“不达标”。什么叫不达标?难道成千上万张饿瘦如柴的面孔,还不足以“达标”?

更讽刺的是,以色列政府紧跟着要求撤回这份报告,说这是“纯属捏造”。如果真是捏造,那加沙人民是在集体绝食玩闹吗?孩子的肋骨一根根凸出来,是哪位导演安排的特效?国际援助车队在边境排队被挡,这是哪家媒体的“假新闻”?越是强调“捏造”,越显得心虚。毕竟,饿死人这件事,哪怕是再冷血的公关公司,也洗不干净。

冲突的核心早就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赤裸裸的人道主义。国际人道法明确规定,饥饿不能被当作战争武器。可加沙的粮食线被切断,物资卡在边境,连面粉都成了奢侈品。这不是自然灾害,而是人为封锁。14个安理会成员国说得很直白:必须立即取消限制,必须立刻停火,必须救人。而美国,却在这里挑词拣句,质疑报告的“公正性”。说白了,就是要给以色列多一点时间、多一点遮羞布。

可时间是谁的?是那些在废墟里找食物的孩子的,是那些母亲抱着奄奄一息的婴儿哭喊的。时间拖一天,都是成百上千条生命。美国嘴上说关心人权,动辄挥舞“国际秩序”的大旗,可一到加沙,立刻成了选择性失明。人权在这里不是普世价值,而是交易筹码。美国要保护的不是“人道”,而是以色列的政策安全感。

这就是国际政治的冷酷之处。安理会的14比1,表面上是多数压倒少数,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挡住了整个世界的共识。美国否决权就是一道护身符,哪怕全世界都看见真相,它也能说“不算数”。于是我们看到,饥荒的报告被质疑,死亡的现场被否认,援助的车队被拖延。真相不是被证明,而是被“政治化”。美国要的不是事实,而是结果:不能让以色列背上“饥饿战争”的骂名。

可这样下去,风险是谁的?不是美国的,不是以色列的,而是整个中东的。饥饿不是局部问题,它会变成火药桶。51万人在挨饿,64万人可能跟上,这就是一支“愤怒的军队”。他们不需要枪炮,饿着肚子的人本身就是动荡的导火索。阿拉伯国家早就警告过:这场战争不仅是加沙的,也是地区的。人道危机不解决,难民潮就会爆发,仇恨就会累积。到时候,谁都别想独善其身。

关键变量就在这里:以色列坚持封锁,美国坚持否认,安理会坚持呼吁。僵局没有突破口,只有时间在流逝。可时间在加沙不是中性的,它意味着饥荒升级,意味着国际压力堆积。美国再怎么护短,也护不了舆论。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国家眼里,这已经不只是加沙的问题,而是美国人权叙事的自我崩塌。你能在乌克兰大谈人权,却在加沙闭嘴装傻?这种双重标准,比饥饿更让人愤怒。

所以,问题已经不是“加沙能不能撑下去”,而是“美国还能装多久”。14比1的尴尬局面就是信号:美式霸权正在失去道德合法性。美国说报告“不达标”,可现实正在不断打脸。加沙的每一张饥饿的面孔,都是对这份冷血的控诉。等到饥荒数字再上升,等到世界更多国家加入谴责,美国还能继续说“捏造”吗?还是只能继续孤零零举手,挡在真相面前?

加沙的饥荒,是当代世界的黑色注脚。它揭穿了所谓“普世价值”的双重标准,也暴露了权力比人命更重要的赤裸逻辑。14个国家在呼喊,美国在装聋;联合国在敲钟,以色列在拖延。真正的受害者,只有那些被饿得奄奄一息的普通人。历史会记下这段冷漠:在21世纪,有人把饥饿当武器,有人把真相当垃圾,有人把人权当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