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机要秘书张玉风的真实样貌,面容温婉有气质,颜值不输明星

发布时间:2025-08-22 23:41  浏览量:1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一代伟人毛主席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但是在关注毛泽东的同时,是否有人注意过在他身边的普通人,这些人有卫士,有秘书,有服务员,他们默默无闻的为领袖服务,无人关注。

比如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张玉凤,当毛泽东病倒时,在他身边护理的,除了护士长吴旭君,便是张玉凤了。

张玉凤出身平凡,起点并不高,1944年,她出生在黑龙江牡丹江的一个普通家庭,家境贫寒,仅读完小学六年级就不得不外出谋生。

14岁那年,她凭借自身努力考入铁路局,当上了一名客运乘务员,工作中,她认真负责,服务细心又周到,很快便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

1960年,铁道部到张玉凤所在单位挑选专列服务员,她因表现出色被推荐参加选拔,并顺利入选,从此成为毛泽东专列的工作人员。

在专列上,她尽心尽力照顾毛泽东的生活,按时提醒主席吃药、休息,两人相处融洽,交谈时气氛十分轻松愉快。

照片中是刚和毛主席认识时的张玉凤,那时的她青春正好,模样十分漂亮,初次见到毛主席时,她和众多人一样,内心的激动怎么也藏不住。

从照片里就能看出来,她一脸激动,能和毛主席合影,神情间满是骄傲,话说回来,年轻时的张玉凤不仅长得美,还俏皮可爱,那清秀的模样,一点不输现在的女明星。

1970年7月的一个普通日子,张玉凤像往常一样,在北京专列处认真清扫着车厢,随时准备听从命令出发执行任务。

这时,列车长和副书记走到她身边,关切地询问她手头工作何时能结束,并告诉她一个让她既意外又激动的消息——让她去中南海一趟。

上午十一时左右,张玉凤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踏进了中南海的大门,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还有毛泽东的护士长吴旭君热情地接待了她,并直接问她愿不愿意到中南海来当服务员。

在那个年代,能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无比崇高的荣誉,是很多人做梦都想去却难以实现的事情。

张玉凤虽然毫无心理准备,但在这种信念的鼓舞下,她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了下来。

那时的张玉凤才二十七岁,她根本无法预料到,接受这份工作将会给她以后的人生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这样,张玉凤从毛泽东专列上的一名普通服务员,走进了中南海,成为了毛泽东身边的秘书,开启了她人生中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毛泽东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志向,他刻苦修炼自身品德,勤奋读书,善于深入思考。

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即便身居高位、手握重权,他始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众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1974年,毛泽东专门对张玉凤“约法三章”,明确提出三个要求:一是要严守纪律,不该看的文件绝不能看;二是得摆正自身位置,不能因身份特殊就得意忘形;三是要谦虚谨慎、勤奋学习,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世界。

从这三个简洁有力的要求里,能看出毛泽东处理公私界限分明,这是他多年来一直坚守的处事准则。

从1970年至1976年,张玉凤在毛主席身边度过了整整六个春秋,这六年里,她始终勤勤恳恳,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到了极致。

即便身处复杂的政治环境,她待在主席身边时,依旧保持着真诚质朴、不做作的品格。

无论是处理繁琐的日常事务,还是精心照料毛主席的生活起居,她都尽心尽力,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一丝不苟。

晚年的毛主席,身体状况大不如前,需要人悉心照料,走路也变得有些困难。

但张玉凤从不喊苦喊累,总是默默地伸出双手,稳稳地扶着明显比她高出一大截的主席,陪他前往任何想去的地方。

刚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时,毛主席已然是七十七岁的高龄老人,晚年的他,被多种疾病缠身,心脏病、支气管炎、腿浮肿等病症不断折磨着他。

其中,支气管炎主要和他长期吸烟有关,后来在大家的劝说下,他在晚年戒了烟。

看书时,他也不再像年轻时那样伏案工作,而是散漫地躺在床上,靠在一个很高的枕头上。

老年人本身睡眠就少,而像毛主席这样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的人,睡眠更是少得可怜,他经常在服过安眠药后,仍长时间难以入睡。

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都深有体会,睡眠问题对于毛主席来说,着实是个大难题。

在毛主席的晚年时光里,无论身处何种场合,张玉凤的身影总是如影随形,时刻陪伴在主席身边,已然成为了张玉凤生活的常态。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要毛主席在的地方,张玉凤必定不会离得太远,她就像主席的贴心小棉袄,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1976年9月6日,毛主席走到了生命的弥留之际,可他依然心系国际问题,当时日本正在进行选举,毛主席想知道三木在选举中的情况。

但由于身体极度虚弱,他发音太轻、太微弱,张玉凤一时没听懂,这时,毛主席在他背后的床头木板上轻轻敲了几下,并伸出三个手指头。

张玉凤猜测主席是不是想说“三木”,便试探着询问,毛主席微微点了点头,张玉凤赶忙把有关三木情况的简报找来递给主席。

毛主席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从未中断过看书读报的习惯,直到去世前最后一次苏醒过来,还让身边工作人员给他读文件,他对国家和世界的关注,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未曾停歇。

在照顾毛主席的六年时间里,张玉凤工作繁忙,常常忘记自己的家庭,1968年,二十四岁的她,和在铁道部工作的刘爱民结婚,婚后,生下了两个女儿。

这张照片就是张玉凤一家,照片中的张玉凤年轻漂亮,而且温婉大气,和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时的她不同,在家人身边,她多了些温柔,一旁的丈夫很是儒雅,两人很是般配。

张玉凤的丈夫刘爱民在铁道部担任处长一职,他身形高大,足有1米80以上,浓眉大眼,浑身散发着标准男子汉的阳刚之气,用当下年轻人的话来讲,那就是长得相当“酷”。

他们的两个女儿像爸爸妈妈一样生得漂亮,那时,大女儿正在大学里汲取知识,小女儿则在中学刻苦学习,这一家四口,彼此理解、相互支持,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幸福温馨。

不过,张玉凤一家的合照却十分稀少,这是因为张玉凤一心扑在工作上,需要时刻陪伴在毛主席身边,为毛主席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周到的服务。

而毛主席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是日理万机,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当中,毛主席工作有多繁忙,张玉凤自然也就没有丝毫闲暇。

说起张玉凤的家庭,她最应该感激的人便是她的婆婆,张玉凤为人贤惠孝顺,对婆婆关怀备至,婆媳二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婆婆对张玉凤也是疼爱有加,两个孩子都是婆婆一手带大的,在张玉凤工作最忙碌的时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是婆婆和丈夫刘爱民不辞辛劳,默默付出,才让她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1976年,毛主席与世长辞,张玉凤也随之走出了那道象征着特殊身份的“红墙”。

她没有利用自己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这段特殊经历去谋取私利,或是做出任何不当之举,而是毅然选择了低调平凡的生活。

张玉凤主动申请离开中央,回到了家乡,在铁道部当起了一名普通干部,回归普通生活后,她终于能和丈夫、女儿朝夕相伴,好好享受家庭的温暖。

过去那六年,因工作原因与家人分离,她一直心怀愧疚,此后便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尽力弥补那段缺失的时光。

由于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张玉凤有着较高的知名度,毛主席逝世后,一些涉及毛主席的活动偶尔会邀请她出席,这是对她的信任,也是对她那段特殊经历的认可。

但除此之外,张玉凤极少在公众面前露面,始终坚守着内心的那份忠诚,以自己的方式默默缅怀毛主席,过着平静而充实的生活。

张玉凤是一位很文静、很质朴的女性,她举止文雅,讲话轻声细语,待人诚恳,不张扬,不矫揉造作,她写的字跟她的人一样,清秀漂亮。

晚年的张玉凤依然是一个优雅而和善的老人,在参加活动的时候,张玉凤依然是笑盈盈的,而且还很有耐心,有人要与他一起合照,她都很痛快的答应,还会和大家一起喊“茄子”。

退休后的张玉凤爱上了书法,每周都会雷打不动地去书法班学习,用这种方式把生活填得满满当当,也让自己能平和地看待过往。

她见证了毛泽东生命的最后六年,这段经历满是温情与责任,她凭借细心和强烈的责任感,获得了毛泽东的信任。

也让我们能透过她的视角,走进毛泽东的晚年生活,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张玉凤眼中江青和毛泽东的关系:常人很难理解2009年04月21日

人民文摘——张玉凤:退休后的平安生活2009年第8期

科技日报——主席晚年“秘事”真相2013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