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二次感染开始了?出现以下8大症状,八成是中招了,建议了解
发布时间:2025-05-21 14:37 浏览量: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现在来医院看急诊的,有相当一部分人,走进门、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医生,我是不是又得新冠了?”鼻塞、喉咙干痒、咳嗽、乏力……
这些过去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小感冒”症状,现在在很多人心里都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反复感染这个词,这半年你可能已经听了不少了。我们不再处在那种全民核酸、封控的紧张氛围里,但病毒没走,它只是换了个方式出现了。
尤其是最近,一些新冠变异株的传播力又提了上来,症状轻重不一,很多人甚至没意识到自己是二次感染,只当是换季感冒。
但真没那么简单。
你可能会觉得,得过一次就有了“抗体”,怎么还会再中招?但现实是,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还快。就像你刚换好了门锁,隔天就有人拿着一把新钥匙对准你家门,其实病毒也是一样的逻辑。
最近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患者中,出现以下这8种症状的,确认是再次感染新冠的比例非常高:
1. 持续性咽干咳嗽,咳得时间特别长;
2. 喉咙发痒、声音嘶哑,说几句话就觉得累;
3. 鼻塞严重,甚至连续几晚睡不好;
4. 全身酸痛,尤其是背部和腿部;
5. 发烧不明显,但人特别没劲;
6. 眼睛发涩、怕光;
7. 胃口明显下降,甚至恶心;
8. 集中注意力困难,脑子像被“蒙住”一样。
这不是说有一个症状就一定是,但如果你在短时间内连续中几个,再加上身边也有感冒潮,那确实得提高警惕。
我接诊过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第一次感染是去年年底,症状很轻,发了点烧,三天就过去了。这次来,他说自己“没发烧但感觉像被车撞了一样”,咳嗽、嗓子疼、腰酸背痛还拉肚子。做了抗原,阳了。这个就是典型的二次感染,症状和第一次完全不同。
二次感染和第一次的体验往往不太一样,甚至有些人这次比上次还严重。很多人以为自己年轻,免疫力好,就不会再中招。但实际情况是,免疫记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特别是针对不断变异的病毒株。
这次病毒流行的,主要是JN.1、KP.2这些毒株,它们传播快、潜伏期短、症状更偏向“上呼吸道”,所以很多人都觉得是普通感冒。
但不同的是,这些毒株引起的气道炎症反应更明显。你可能发现,咳嗽的时间拉得特别长,一咳就是两个星期,有些人甚至一个月都没缓过来。
这种“咳不停”的状态,其实不仅是病毒本身的作用,还和我们自身的气道过敏反应有关。有些人本身就有鼻炎、过敏体质,一旦感染新冠,症状就会被放大好几倍。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就是疲劳感和脑雾。这不是心理作用,也不是你太焦虑,而是真实的。很多人感染后,会觉得整个人提不起劲,看书、工作都难以集中注意力,这其实是病毒影响到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
我在门诊接触过一些患者,他们的主诉不是咳嗽、发烧,而是“总觉得脑子转不动”,这种情况往往和长期疲劳、睡眠紊乱有关,也是新冠后遗症中非常典型的一种。
再说回上面那8个症状,看起来好像很常见,但真正让人难受的是,这些症状一旦交替出现,持续时间会非常长。不是那种三天一过的感冒,而是拖拖拉拉地纠缠上你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
病毒感染后的恢复期,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很多人以为症状缓解了就等于痊愈,但其实身体的免疫系统还在持续“扫尾”,此时如果不注意休息、饮食、作息,很容易出现反复。
特别是那些熬夜、饮酒、压力大的群体,病毒在这些人身上“复燃”的风险更高,这也是我们最近常见的一类复诊患者。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的病人,是位刚退休的老师,第一次感染时没怎么在意,吃了点退烧药就熬过去了。这次是孩子带病毒回家,她不但中招了,还发展成了肺炎。她说:“我以为上次都扛过来了,这次根本没想到会这么难受。”
我理解她的想法,但也想提醒大家:每次感染都不一样,不能用上一次的经验去预测这一次的走向。
那该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中招了?其实很简单,如果你近期接触过感冒的人,或者家里、单位出现了类似症状的群体,又出现了前面那8个典型表现中的几个,建议做一个抗原筛查。如果抗原阳性,基本可以确认。如果阴性但症状持续不缓解,也可以到医院做个核酸或血常规检查。
我知道很多人对“二次感染”这个说法有些麻木了,甚至有人觉得“得了也就那样”。但最大的风险并不在于症状本身,而在于传染链的延续。你可能轻症,但身边的老人、小孩、基础病患者就没那么幸运了。
再强调一遍,二次感染不是不能防,只是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勤洗手、通风这些基本操作,依旧是最有效的防线。现在不是全民恐慌的时候,但也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放松。
如果你已经感染了,也别急着恢复高强度工作。身体的恢复需要时间,尤其是免疫系统需要重新调整。饮食上建议清淡点,少油少盐,多喝水多休息,别硬扛。
很多人问我,打不打疫苗还有意义吗?答案是肯定的。疫苗的保护作用仍在,尤其是对重症的预防效果非常明显。特别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一定要根据医生建议按时接种加强针。
说到底,我们和病毒打交道,不是一次性的“胜负”,而是长期的“共存”。保持合理的生活习惯,学会倾听身体的信号,适时就医,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
不恐慌,但也别掉以轻心。我们不能选择病毒什么时候来,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怎么面对它。
保持警惕,就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基本的负责。
参考文献:
[1]张文宏,李军,吴凡,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再感染特征及其防控策略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45(3):289-294.
[2]赵晓庆,王丽,周琦,等.新冠病毒变异株JN.1临床表现与防控建议[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5,45(4):412-416.
[3]王梅,陈建,刘晓东.新冠病毒感染后“脑雾”症状的机制与应对[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24,31(5):43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