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时突然大脑一阵眩晕?除了高血压,还可能是因为这些疾病

发布时间:2025-05-21 15:58  浏览量:2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早上醒来,刚一起身,还没完全坐稳,脑袋就像被人猛推了一下,整个人晃一晃,眼前发黑,脑子里像转着风车一样。

有时候几秒钟就过去了,有时候得靠着床边缓一会儿才能缓过劲儿。

大多数人都把这个归到高血压头上,觉得血压一下子上来了,脑子就晕,其实还真不一定是这么回事。

有些人压根血压平稳得很,也照样天天起床晕得头发麻,这种情况多半是身体别的系统在“卡壳”。

说到起床眩晕,最先想到的当然是血压的问题,但并不是血压高,而是低。

确切地说,此乃体位性低血压。人从平躺转为坐起或站起时,我们的血压会陡然下降,致使大脑短期内供血不足。

这个时候一部分血液还“滞留”在下肢,心脏一时供不上来,就出现了大脑缺氧的状态,表现出来就是眩晕、眼前发黑、耳鸣,严重的甚至会跌倒。

很多老年人不摔别的地方,就摔在这几秒钟里,站没站稳,已经躺地上了。

体位性低血压不光和血压系统有关,它还和自主神经系统有大关系。

像糖尿病、高龄、长期卧床、长期服用降压药的人,这类人群的自主神经反应能力下降,血管一时收缩不过来,导致脑供血掉链子。

有研究表明,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接近22%,而这部分人中有一半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因为这个原因晕的。

很多人去医院查了一大圈,心电图、脑CT都做了,也没查出什么结果,其实根源就是血管“反应慢”了。

但问题又不止于此。有的人根本不是血压出问题,是内耳前庭系统在闹脾气。

也就是俗称的“耳石症”。耳石平时好端端地呆在耳朵里的一个特殊位置上,负责感应人体的平衡和加速度变化。

但有时候受了外力,比如用力咳嗽、挖耳朵、睡觉翻身过猛,耳石就会掉到半规管里,影响前庭液流动。

结果就是人一动,特别是变换体位时,大脑接收到的平衡信号就开始“打架”,于是头晕就来了。

耳石症的眩晕感特别明显,而且发作时常常带着旋转感,就像整个房间在打转似的。

这种感觉通常会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且大多出现在起床、低头或者仰头之时。

这类人去查血压、查血糖,全都正常,但只要医生给做个“耳石试验”,基本就能找出问题。

有资料显示,耳石症在4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10%以上,女性高于男性,很多人年年犯、年年以为是“上火”或者“贫血”,其实根本就是耳朵里那点事。

有些更“离谱”的是,人的起床眩晕感,其实来自颈椎。特别是那些长年坐办公室、低头族、枕头不合适的人,颈椎退化特别快。

有的人睡一觉脖子就硬了,或者起床时候脖子根本动不了,伴随着头晕脑胀,甚至恶心反胃。

这不是别的,是颈椎压迫到了椎动脉,影响了大脑的供血。

椎动脉穿过颈椎横突孔后,延伸至脑干,进而进入大脑后部以供血。

只要颈椎出现轻微错位、骨质增生、肌肉痉挛,都会影响血流,一变换姿势,大脑后部瞬间缺血,就像跳闸一样,人立马眩晕。

颈源性眩晕特别容易被误诊为高血压带来的头晕,但两者其实很容易区分。

颈源性疾病一般伴有脖子僵硬、肩膀酸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且多在晨起、低头、回头时发作,千万不可忽视了。

有些人压根没高血压,但照样天天头晕,一做颈部核磁,发现颈椎生理曲度消失、C5~C6退行性病变、椎间盘轻度突出,全是慢慢积攒下来的结果。

医生说,这类人就算再怎么吃降压药,眩晕问题也不会好,得治颈椎才行。

还有一类更“隐蔽”的眩晕来源,是心律不齐。

尤其是房颤、室性早搏这类,一般不被当回事,觉得只是“心跳跳快了”或者“有点乱”,但心率一乱,心脏供血节奏就乱,大脑跟着“断顿儿”。

起床时候正是交感神经开始兴奋的时段,这时候如果心脏还没准备好“打节奏”,血一时供不上去,人就出现短暂性眩晕。

这类眩晕说短也短,但吓人。有些人早上起床刚一起身,感觉眼前一黑,等站稳了就没事了,以为没啥大碍。

其实,此乃“短暂性脑缺血”,说白了,这是微型中风的先兆。

特别是有基础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或者长期熬夜抽烟的人群,更容易被这个问题盯上。

有项临床统计提到,有心律失常病史的人群中,约19.5%在发作前一周出现过类似“起床头晕”症状,但因为时间短、没有痛感,多数人没当回事。

更惊人的,是低血糖也能演变成起床眩晕的大元凶。

特别是那些控制血糖过度的糖尿病人,晚上吃得少、药吃得多,结果凌晨血糖一降到极限,醒来的时候大脑就处于“糖荒”状态。

人本来就是靠葡萄糖供能,脑子一没油,整个人像断电一样,晕、虚汗、手抖、心慌、全都来了。

尤其是用胰岛素、或者吃降糖药的老年人,最容易出现清晨低血糖性晕厥,有人还以为是起床太快,其实是血糖掉得太狠。

有些病还真不能被“症状轻”所欺骗。起床时那几秒钟的眩晕,就像身体的报警器,虽然短,但信号非常精准。

问题是,太多人不愿意相信身体在警告,总觉得没摔没疼就不算事。

特别是老年人,生活节奏慢,有事也爱忍,非得等晕倒了、摔伤了、上不了床下不了楼了,才愿意去医院查一查。

这时候往往病已经不是起步阶段了。

[1]崔田,佟瑶,谭明希.老年低血压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分析与临床护理学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