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过了60岁的人,宁愿睡到中午起床,也不要随便做这6事
发布时间:2025-09-02 18:22 浏览量:1
►
本文188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李,早上六点不到你又出门干嘛?”
“唉,年纪大了,睡不着啊,出去跑跑步,精神点。”
“你都70岁了,还学年轻人晨跑?这不是拿身体开玩笑吗?”
不少老年人都有一个习惯:早起、忙活、讲究“不能懒”。但真相是,到了60岁以后,身体的生理节奏变了,很多“勤快”反而成了负担。
尤其是以下6件事——宁可多睡一会儿、哪怕到中午起床,也别轻易尝试。
很多老人觉得早起是“好习惯”,但医学上有个词叫做“心脑血管高发窗口”——就在清晨4点到6点这段时间。
这个时候,交感神经兴奋、血压迅速上升、血管容易收缩,再加上夜间血液黏稠度高,是最容易诱发心梗、脑梗的时段。
研究显示,65岁以上人群在清晨6点前起床活动,发生卒中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作息人群。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人,更不适合太早起。
建议:醒来后躺床上缓十分钟,轻轻活动四肢、揉揉手脚,让身体慢慢“热起来”,再坐起、再下床。
“早晨锻炼身体好”,这话没错,但怎么练、几点练、练前吃没吃东西,很关键。
空腹锻炼时,血糖水平低,容易出现头晕、心慌,严重时可能诱发低血糖昏迷。而且,老年人本身肌肉储能差,恢复慢,空腹运动更容易损伤心肌。
一项发表于《BMJ》的研究指出,60岁以上人群空腹锻炼,比早餐后锻炼的心脏负荷高出近20%,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老人晨练时会“突然倒地”。
建议:如果非晨练不可,先吃点东西再出门。哪怕是一小块面包、一杯牛奶,都是对身体的保护。
有人喜欢早上洗澡,觉得“清爽利落”,但这对老年人来说,不是清爽,而是危险。
洗澡时,热水刺激会使血管扩张、血压骤降,本身就容易头晕的老年人,更容易因脑供血不足而跌倒。
尤其是清晨,体温偏低、血压波动大,再一进热水澡,很容易诱发晕厥、跌伤,甚至心脏骤停。
建议:老人洗澡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三四点,此时气温相对稳定,身体状态也更适应。
有些老人喜欢早上空腹喝茶“通气”,或者喝咖啡“提神”,但其实这两个习惯都不适合老年人。
浓茶和咖啡都含有咖啡因,会刺激胃酸分泌、加快心率、升高血压。对于有高血压、心房颤动、胃病的人来说,伤害更大。
而且空腹状态下,这些刺激物更容易引起胃黏膜损伤、心律不齐、焦虑失眠等问题。
建议:茶和咖啡可以喝,但不要空腹喝、不要喝浓的,也不要一早就喝。早餐后1小时是比较安全的时间段。
很多药物都有固定时间服用,但有些老人习惯一起床就吃药,甚至空腹服用,这种做法并不安全。
比如,某些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缓释片)或利尿剂,会在服药后短时间内迅速降低血压,清晨服用容易出现头晕、站立不稳。
再比如,刺激性泻药(如比沙可啶),清晨空腹服用容易造成腹泻过快、电解质紊乱、肠道痉挛。
建议:服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咨询医生,合理安排服药时间。多数口服药物建议在早餐后半小时内服用,减轻胃肠刺激。
老年人情绪本身就容易波动,早晨刚醒时,大脑皮层还未完全清醒,情绪调节也较差。
如果一早就看刺激性新闻、参与家庭矛盾、或者情绪激烈地“关心晚辈”,都可能对心血管系统构成压力。
研究发现,清晨血压升高和交感神经兴奋,如果这时候再情绪激动,心梗、脑出血等突发事件的风险会显著升高。
建议:早晨是调息静心的黄金时间。可以泡杯淡茶、做做缓和的拉伸,听听轻音乐,远离情绪刺激的人和事。
其实,对于60岁以上的人来说,不是一定要睡到中午,而是要顺应自己的作息节律,而不是强迫自己“早起早睡”。
随着年龄增加,褪黑素分泌减少,不少人会出现入睡困难、早醒、睡眠浅的情况。此时,强行早起反而让身体更疲惫。
研究显示,60岁以上人群每晚保持6.5~7.5小时高质量睡眠,身体恢复最理想。如果前一晚失眠,早上就不该硬撑着起床。
如果能多睡一会儿,让身体恢复得更好、精神状态更稳,那就是有益的。
写在最后过了60岁,真正的“养生”不是忙碌,而是顺势而为。
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越稳越好;不是坚持越多越好,而是适合自己的最重要。
所以,哪怕睡到中午,只要你精神好、心情好、吃得香、动得动,那就比谁都活得健康。
参考资料:《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柳叶刀:睡眠与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关系》
《BMJ:空腹运动对老年人心血管的影响研究》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