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孩子说不想上学?别说加油,试试这3句话,比道理管用10倍
发布时间:2025-09-05 07:18 浏览量:1
引言:“妈妈,我不想上学”——开学季的“亲子难题”,你中招了吗?
“开学才3天,孩子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哭,说什么都不肯去学校!”昨天,我接到家长李女士的电话,她的声音带着哭腔:“我劝了半天‘老师很好’‘同学都在等你’,可孩子哭得更凶了,说我根本不懂他……”
其实,每年9月,类似的场景都会在无数家庭上演。当孩子对返校表现出恐惧、退缩时,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解决问题”:要么苦口婆心地讲道理,要么拍着胸脯说“加油”,甚至忍不住批评“这点小事有什么好怕的”。但你知道吗?孩子此刻最需要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被看见的温暖”。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想和你分享3句“反常识”却超有效的沟通话术——它们背后藏着心理学的“共情密码”,能让孩子放下防御,主动向你敞开心扉。文末还会附上“孩子准备好复学的4个信号”,帮你判断何时该推一把,何时该等一等。
第一句话:“我注意到你最近情绪不高,是不是对开学有点紧张?”——用“共情”敲开孩子的心门
家长常踩的坑:跳过“情绪”直奔“解决”,孩子只会更封闭
“别担心,老师很温柔的!”“大家都上学,你怎么这么胆小?”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很多家长以为“鼓励”能帮孩子克服恐惧,却忽略了一个关键:孩子的情绪需要被“看见”,而不是被“否定”。
就像10岁的小宇,开学前一周突然不肯提学校,妈妈每天都说“加油,你是男子汉”,结果小宇反而开始失眠。后来妈妈找到我,我建议她换种说法:“宝贝,妈妈发现你这几天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是不是一想到开学要见到新同学,心里有点慌呀?”话音刚落,小宇的眼泪就掉了下来:“妈妈,我怕他们不喜欢我……”
罗杰斯的“共情技术”——先“懂”再“帮”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共情不是同情,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他的感受’。”当孩子表达恐惧时,家长直接说“别怕”,其实是在暗示“你的情绪不合理”,就像对一个怕冷的人说“别冷了”——毫无意义,甚至会让孩子觉得“我不被理解”。
而“我注意到你情绪不高,是不是有点紧张?”这句话的妙处在于:
先“命名情绪”:帮孩子把模糊的不安(“不想上学”)转化为具体的感受(“紧张”),让他知道“我的情绪是正常的”;
再“传递关注”:放下手机、蹲下来看着孩子,用肢体语言告诉TA“我在认真听你说话”。
实操小贴士:
如果孩子不肯开口,别急着追问,轻轻说:“没关系,什么时候想聊了,妈妈都在。”有时候,安静的陪伴比“必须说出来”更有力量——就像给孩子心里的“情绪小火山”搭了一个安全的出口,而不是拼命捂住火山口。
第二句话:“你不想返校,一定有原因吧?能和我聊聊吗?”——用“倾听”让孩子敢说“真心话”
家长常踩的坑:急着“评价”,孩子再也不愿多说
“我家孩子说‘怕新老师太凶’,我就说‘老师哪有那么可怕,你就是想多了’,结果他再也不跟我提学校了!”这是家长张爸爸的困惑。其实,孩子鼓起勇气说“害怕”时,最怕听到的不是“怎么办”,也不是“这有什么好怕的”——你的“轻描淡写”,会让孩子觉得“我的感受很可笑”。
相反,12岁的朵朵妈妈做得很好。朵朵说“不想上学,因为同桌总抢我文具”,妈妈没有说“你要勇敢反抗”,而是握着她的手说:“哦?同桌抢你文具,你一定觉得委屈又生气吧?能和妈妈说说当时的情况吗?”结果朵朵说了很多:“她抢我橡皮时,老师没看见,我怕说了老师觉得我小气……”
叙事疗法——“说出来”本身就是疗愈
叙事疗法认为,“让孩子讲述自己的故事,能帮他梳理情绪、找到力量”。当家长不打断、不评价,只是专注倾听(比如点头说“嗯,然后呢”“你当时一定很难受吧”),孩子会感到“我的感受被重视”,从而放下防御,愿意把藏在心里的“小秘密”(比如被欺负、怕考试、担心朋友不跟自己玩)说出来。
记住:孩子说“不想上学”,可能不是真的“厌学”,而是“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而你要做的,是先当一个“情绪垃圾桶”,让他把心里的“垃圾”倒出来——倒空了,才能装进去“解决办法”。
实操小贴士:
倾听时,少问“为什么”,多问“怎么了”。比如不说“你为什么怕老师”(容易让孩子 当机),而说“老师做了什么让你觉得害怕呀?”——引导孩子具体描述场景,你才能真正帮他找到问题的根源。
第三句话:“不管发生什么,我们都会和你一起面对。”——用“承诺”给孩子一个“安全基地”
家长常踩的坑:空泛的“加油”,不如具体的“我陪你”
“你要勇敢一点!”“相信自己能行!”这些话听起来积极,却会给孩子压力:“如果我做不到,就是不勇敢、不相信自己”。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就算我做不到,你也不会离开我”的安全感。
就像8岁的乐乐,因为暑假后担心数学跟不上,每天早上哭着说“不想上学”。妈妈没有说“加油,你很聪明”,而是抱着他说:“乐乐怕数学跟不上,对不对?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比如每天放学后,妈妈陪你复习20分钟,要是还是不懂,我们就去问老师,好不好?”结果乐乐擦干眼泪说:“真的吗?那我今天去试试……”
依恋理论——“安全基地”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来源
心理学家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指出:“孩子只有确信‘父母是安全基地’,才敢勇敢探索外界。”当家长说“我陪你一起面对”,其实是在告诉孩子:“你不用独自扛着,我会和你站在一起”——这种“被支持”的感觉,比任何“加油”都更能激发孩子的勇气。
具体怎么做?把“我支持你”变成可操作的行动:
学习困难:“我们可以一起制定复习计划,每周找老师问1个问题”;
人际矛盾:“如果同学欺负你,我们可以一起练习怎么说‘请不要碰我的东西’”;
对老师的恐惧:“明天放学,妈妈陪你和老师打个招呼,你会发现老师很亲切的”。
沟通有效的3个“隐藏开关”:比话术更重要的,是家长的“真心”
别以为学会3句话就够了——如果缺少这3个前提,再“完美”的话术也会变成“敷衍”,孩子一眼就能看穿:
1. 父母先“稳住情绪”:你的焦虑,孩子会“照单全收”
如果家长自己慌了神(比如说话时皱眉、语气急促),孩子会敏锐地察觉到“妈妈比我还紧张”,反而更不敢表达。试试先深呼吸3次,告诉自己:“孩子的情绪是暂时的,我先稳住,才能帮他稳住。”
2. 用“真心”而非“套路”:孩子能分辨“敷衍”和“真诚”
别把话术当“背诵稿”,比如一边看手机一边说“我在听你说”——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不在乎我”。真正的真诚是:眼神看着孩子,身体微微前倾,用“嗯”“原来是这样”回应,而不是心不在焉地“哦”。
3. 行动比语言更有力:“说”和“做”要一致
如果嘴上说“我陪你面对”,却在孩子提学校时不耐烦地说“别烦我,我忙着呢”,孩子会彻底失望。记住:孩子相信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
孩子准备好复学的4个“信号灯”:别催,等TA“自己愿意走”
很多家长问:“说了这3句话,孩子什么时候能上学?”其实,复学是“过程”不是“事件”,别期待“今天说完明天就上学”。当孩子出现这4个信号,说明TA在悄悄“准备好”了:
睡眠规律:能按时睡觉、起床,不再熬夜或赖床到中午;
情绪稳定:提到“学校”时不再大喊大叫、摔东西,顶多小声说“有点不想去”;
主动探索:开始问“同学暑假去哪玩了”“新课本是什么样的”,对外界表现出好奇;
愿意聊学校:能平静地说“今天老师在班级群发了通知”“同桌带了新文具”。
渐进式复学:给孩子“试错”的空间
如果孩子还没完全准备好,试试“试探性复学”:
先每天去学校1小时,只上喜欢的课;
家长陪送到教室门口,约定“如果不舒服,随时给妈妈打电话”;
周末和同学约着玩,让TA重新感受“和同伴在一起的快乐”。
结语:最好的“复学策略”,是成为孩子的“安全港湾”
开学季的“不想上学”,从来不是孩子“故意捣乱”,而是TA在用小小的身体对抗大大的不安。这时候,家长最该做的,不是推着TA“快点走”,而是站在TA身边说:“别怕,妈妈陪你一起慢慢走。”
下次孩子说“不想上学”时,试试放下“必须解决问题”的焦虑,蹲下来抱抱TA,说出那3句藏着“理解”和“支持”的话。你会发现,当孩子的心被“暖透”了,TA自然会生出向前走的勇气——因为TA知道,无论遇到什么,身后都有一个永远支持TA的家。
愿每个不想上学的孩子,都能被这样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