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和俄国女皇叶卡琳娜怎么一起把伏尔泰逼成了墙头草?
发布时间:2025-09-06 19:25 浏览量:1
俄国女皇叶卡琳娜其知名度应该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位名声显赫的大帝,不过她还有两个身份估计很多不太了解俄国历史的人就不知道了,其中一个身份是文豪伏尔泰的金主,另一个则是满清乾隆皇帝的笔友,不过是非常毒舌的那种,俩人闲着没事就会写信互喷!
但是谁也没想到,这场隔着万里的互怼,最后把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逼成了“墙头草”——一边是他心中倾慕向往的东方圣君,一边是年年给他发巨额津贴的金主女王,到最后他只能在回信里跟叶卡捷琳娜说“您才是欧洲的太阳”,把对乾隆的崇拜都咽回了肚子里。
要知道伏尔泰对乾隆,确切的说是对中华文明是真上头。那时候的欧洲正刮“中国热”,很多欧洲的传教士们从中国回去后,把当时的中国吹成了“哲学家治国的天堂”。有个叫钱德明的传教士,在乾隆身边待了快二十年,不光学了满语,还把乾隆写的《盛京赋》翻成了法文,寄回欧洲的时候特意加了注,说“陛下写这首诗时,刚平定准噶尔,字里行间都是仁政”。伏尔泰拿到译本,连夜读了三遍,第二天就给瑞典国王写信,说“我们还在为宗教战争吵架的时候,中国人已经用诗来记录太平了”。
因为信息差的缘故,伏尔泰那时候是真信这套,当时他拥有大量的中国物品(如瓷器、丝绸),并与来中国传教士保持通信往来。他跟来访的学者说中国的科举制度才叫公平,穷人能靠读书当官,哪像我们这儿,全是贵族子弟占着位置。他还经常在与友人的通信和公开著作中热情地捍卫中国,驳斥那些批评中国的言论。
可伏尔泰没见过乾隆,更不知道那些“好诗”到底是怎么回事。乾隆一辈子写了四万多首诗,比全唐诗加起来还多,可大多是“今日风雪好,宜饮一杯酒”这种大白话,有的甚至要大臣帮着改韵脚。而钱德明在翻译的时候,特意把那些口水话改成了法语里的雅词,还删了不少写祭祀、打猎的句子,只挑了些讲“爱民”“劝学”的段落。伏尔泰读的就是这“精装修版”,哪儿知道原版里还有“杀尽准噶尔,天下始太平”的这种心狠手辣?
更有意思的是,伏尔泰还给乾隆写过信,托传教士带过去,说“希望能和您探讨孔孟之道”。结果这信到了北京,乾隆看了一眼就扔给了军机大臣,说“这洋人懂什么孔孟?无非是想讨些赏赐”,连回信都没写。伏尔泰等了大半年没消息,还自我安慰“可能是路途太远,信还没到”,直到后来跟叶卡捷琳娜写信,还提了一嘴“我给中国皇帝的信,或许他正在细细品读”。这特么整个就是个脑残粉啊!
他不知道,那时候乾隆正跟叶卡捷琳娜闹得不可开交。起因是准噶尔部的阿睦尔撒纳,这人本来投靠清朝,后来又叛逃到俄国,乾隆派人去要,叶卡捷琳娜就是不给,说“他来投奔我,老娘我就得护着”。这一下子给乾隆整激恼了,直接下旨关了恰克图的贸易口岸——这地方是中俄贸易的命脉,俄国每年从这儿赚的毛皮钱能顶半个陆军的军费,口岸一关,圣彼得堡的毛皮商人天天堵着枢密院的门闹事。
叶卡捷琳娜本来就瞧不上清朝的“天朝上国”做派,这下更特么来气。清朝的官员跟俄国交涉的时候,张口闭口“尔国当遵天朝定制”,连递交国书都要让俄国使者跪接。有次俄国使团去北京,礼部官员非要让他们行三跪九叩礼,使团首领说“我只跪沙皇”,双方僵了三天,最后使团勉强单膝跪地,乾隆还觉得这是对天朝的不敬,在国书里把叶卡捷琳娜称作“女汗”,意思是“部落首领”,不是平等的君主。
这些事叶卡捷琳娜都跟伏尔泰吐槽过。她在信里写:“那些中国官员比教会的神父还固执,跟他们谈个贸易条款,比让我打赢奥斯曼帝国还难!”还特意提了乾隆的外貌,说“传教士说他仪表堂堂,可我看画像,那扁脸宽额,哪有半分帝王的英气?我可不想用我的罗马鼻子换他那样的脸”(原话骂的更狠:我不准备用我的罗马鼻子去换那张扁阔的丑脸)。更狠的是,叶卡琳娜还在信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此外,还应该说明的是,我在同统治中国的鞑靼人打交道,而不是和真正的中国人 ……”
这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可伏尔泰那时候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居然还在回信里劝她:“您别跟中国皇帝置气,他是懂哲学的君主,您该学他的仁政。”
叶卡捷琳娜一看这信就乐了,她知道伏尔泰没钱——伏尔泰因为写文章骂法国教会,被赶出巴黎,连家产都被查封了,全靠各国王室的津贴过活。她直接在回信里附了张“转账支票”,说“这是今年给您的研究经费,您要是觉得中国好,不如写篇文章,说说中国的‘仁政’怎么让他们关了我的贸易口岸”。
伏尔泰这时候终于明白过来了,这饭碗可比所谓的“东方理想”重要多了。他之前靠叶卡捷琳娜的钱在费内庄园盖了座印刷厂,专门印他那些被法国禁了的书,要是没这笔钱,印刷厂就得关门。他拿着那“转账支票”,琢磨了两天,给叶卡捷琳娜回了封信,语气就跟之前完全不一样了:“陛下您说得对,中国皇帝的所谓‘仁政’,不过是装出来的。您才是真正的开明君主,您建的圣彼得堡,比北京的紫禁城更有文明气象。”
为了让叶卡捷琳娜满意,他还特意写了首诗,叫《致北方的维纳斯》,把叶卡捷琳娜比作维纳斯,说“您用智慧照亮了欧洲,而东方的君主只会躲在宫殿里写诗”。这首诗在欧洲传开后,有人就戳伏尔泰的脊梁骨,说“你之前不是说中国好吗?怎么现在又夸俄国女王了?”伏尔泰装没听见,照样用叶卡捷琳娜给的钱印书,只是再也不提乾隆的诗了。
其实叶卡捷琳娜也不是真的讨厌“中国文化”,她只是讨厌乾隆,她宫里摆着不少中国的瓷器,连喝茶都用青花瓷杯,可一涉及到实际利益,她比谁都清醒。她在给枢密院的密令里写:“我们学中国的瓷器工艺,是为了赚他们的钱;跟他们谈贸易,是为了我们的毛皮能卖出去。至于他们的‘仁政’‘诗歌’,那都是没用的东西。”她甚至跟大臣说:“乾隆说我是‘女汗’,那我就做个让他害怕的女汗,等我的军队打到蒙古,他就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君主。”
而乾隆呢,他到死都不知道伏尔泰先夸他后骂他的事,更不知道叶卡捷琳娜在背后吐槽他的脸。他还在宫里跟大臣说:“俄国是蛮夷之国,那女沙皇不过是运气好,捡了彼得一世的家业,跟天朝比,差远了。”他晚年还组织人编《四库全书》,把涉及“夷狄”的内容全改了,连提到叶卡捷琳娜的地方,都改成“俄夷女酋”。
最搞笑的是,伏尔泰一边拿着叶卡捷琳娜的钱夸她“开明”,一边在私下里跟朋友说“她跟法国国王没区别,都是专制君主”。有次狄德罗去看他,指着他桌上叶卡捷琳娜送的银烛台说:“你拿着她的东西,还骂她专制,这不矛盾吗?”伏尔泰叹了口气,说“我不这么说,怎么能拿到钱印书?我写的东西能流传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后来伏尔泰去世,叶卡捷琳娜还特意派人去巴黎,想把他的遗骨迁到圣彼得堡,结果法国民众不同意,说“伏尔泰是法国的思想家,不是俄国女王的附庸”。最后遗骨只能留在巴黎先贤祠,墓碑上刻着他的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可谁又知道,这位“捍卫言论自由”的思想家,曾经为了津贴,违心夸赞过他不认同的君主?
不过伏尔泰到死也没见过他心目中的东方圣君,乾隆也没跟叶卡琳娜真正的大规模刀兵相向!而两人也都创造了所谓的盛世,国土面积虽然有所扩大,但是老百姓却都民不聊生!但是叶卡琳娜没有对俄国文化进行伐害,这一点却是包括乾隆在内最所有满清皇帝加一起都比不了的!
注:为了增加可读性,本文一些细节存在一定的文学加工,不过主线为真实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