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竟肾衰竭!医生提醒:糖尿病患者如有这3种异常,尽快就医
发布时间:2025-09-07 22:05 浏览量:1
►
本文1934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血糖高点没事,吃点药就好了。”
很多糖尿病人都这么想。
但你知道吗?
有的糖尿病人,从身体出现不适到发展成肾衰竭,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
这不是吓唬你,而是临床上真实发生过的病例。医生多次强调,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悄悄损伤你身体的多个器官,尤其是肾脏。
一旦出现某些“警报”症状,再不就医,可能真的悔之晚矣。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但其实它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它会影响血管、神经、肾脏、眼睛、心脑等多个系统。
尤其是肾脏——70%的糖尿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伤。
为什么糖尿病这么容易“盯上”肾?
因为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肾脏中的细小血管(肾小球毛细血管)会被“泡坏”,导致血液中的废物无法有效排出,形成糖尿病肾病。
如果任由其发展,短时间内就可能发展为肾衰竭,甚至进入尿毒症阶段,必须靠透析或换肾维持生命。
很多糖友直到肾功能已经严重受损,才发现身体出了问题。
其实,肾脏在“崩溃”之前,会发出一些很明确的信号。如果你经常出现以下3种不适,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1. 早上起床,脸肿眼肿
你有没有发现,每天早上醒来,眼皮肿胀、脸部浮肿,但过一两个小时又恢复了?
这不是“上火”,很可能是肾小球滤过功能出了问题。
当肾功能下降时,体内的水分和钠离子排不出去,就会在组织中“积水”形成水肿。尤其是眼睑、面部和下肢,是最先浮肿的地方。
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体重莫名增加、腿脚按下去有坑、鞋穿着突然变紧,要警惕是否是肾病性水肿。
2. 尿液起泡、颜色深、次数多
肾脏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排尿,所以尿液的改变,往往直接反映肾功能的异常。
· 尿里泡沫多、久久不散:说明尿中蛋白含量升高,可能是蛋白尿,提示肾小球受损。
· 尿液颜色变深,甚至呈茶色:可能是血尿,也可能是肾脏炎症。
· 夜尿增多、尿频但量少:说明肾脏调节水电解质能力下降。
特别注意:糖尿病人本身就容易尿多,但如果尿液“质量”变了,就不是单纯的高血糖问题,而是肾出了毛病。
3. 全身疲惫、食欲差、恶心想吐
如果你最近总觉得吃不下饭、恶心反胃、整天累得像没睡觉,而且和血糖波动无关,很可能是肾功能异常,体内毒素没办法及时排出,开始“反噬”身体。
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的时候,身体就会出现这些非特异但危险的症状,很多人一查才发现——已经是中晚期肾病了。
据《中国糖尿病肾病诊疗指南》数据显示:
我国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第一大病因,占比高达40%以上。
而且,糖尿病肾病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很多人一发现就是中度以上,甚至直接进了透析室。
更严重的是,糖尿病肾病会导致死亡率升高2~4倍。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国家权威数据。
糖尿病患者想要保住肾,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医生建议:
第一,定期查尿,查肾功能
别等身体出问题才去查。
每3~6个月测一次尿常规和尿微量白蛋白,每年查一次肾功能三项(肌酐、尿素氮、尿酸)和肾脏B超。
这是最基本的体检标准。
特别是病龄超过5年的糖友,一定要常规监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这是发现早期肾损伤的关键指标。
第二,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
肾病不是单靠控制血糖就能搞定的。
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每一样都会悄悄“联合围攻”你的肾脏。
· 糖化血红蛋白建议控制在7%以下
· 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2.6 mmol/L以下
这些指标看起来专业,但医生说得很清楚:控制得越好,肾越安全。
第三,调整饮食结构,减轻肾负担
肾脏最怕“过劳”。
高盐、高蛋白、高嘌呤的饮食习惯,会让肾脏“超负荷”运转,时间一长就坏了。
建议糖友:
· 每天盐摄入不超过5克
· 控制蛋白质摄入,尽量选择优质低蛋白(如鱼、豆腐、蛋白粉)
· 多吃绿叶蔬菜、低糖水果、全谷物
这不是“清淡饮食”,是救命饮食。
如果你是糖尿病人,或者家里有人患糖尿病,一定要关注肾脏健康,别让“沉默的杀手”悄悄靠近。
从现在开始,规律体检、控制指标、调整饮食,就是在为你的肾脏“续命”。别等身体“报警”了,才想起去看医生。那时候,可能已经晚了。
[1] 《中国糖尿病肾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