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贵水铸忠诚 贵州“兵支书”建功乡村振兴新战场
发布时间:2025-09-08 15:51 浏览量:1
贵州落实“切实把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好、服务保障好、教育管理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开展“五心”行动,从“心”出发、以“心”为尺,推动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即日起,推出“五心行动”专栏报道和视频,本期推送的是:黔山贵水铸忠诚 贵州“兵支书”建功乡村振兴新战场。
“我是一名兵支书,就想为家乡做些实实在在的事。”6月6日,国新办记者会上,贵州省紫云自治县黄鹤营村党支部书记黄恒礼作为5名发言代表之一,朴实的话语道出万千兵支书的心声。
黄恒礼参加国新办记者会
10多天前,这份心声在黄鹤营村荣膺“全国文明村镇”的喜讯中再次得到回响——这既是村庄的荣耀,更是贵州擦亮“兵支书”品牌的有力见证。
2017年转业回乡的黄恒礼,先带动800多人次就业增收;2020年担任村支书后,他发挥部队所学搭建“党建+大数据+乡村振兴”数字平台,实现村民办事“少跑腿”、村务“一键达”,将村庄打造成省级旅游重点村和“枫桥经验”典型。“把部队作风带回来服务乡亲”,是他坚守的信念。
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肖正强(右二)和村民交谈
在贵州,像黄恒礼这样的兵支书已成为乡村振兴中坚力量。 通过系统性“选育管用待训”机制支撑,贵州交出亮眼答卷:肖正强、罗应和、孙兴红等多名“兵支书”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安顺“兵支书”集体代表荣获全国“最美退役军人”,1520人成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这些数字的背后,是组织的信任、群众的认可,也是兵支书品牌的含金量。
“当过兵的人当支书,我们信得过!他们办事,有章法、有闯劲、有担当!”行走贵州乡间,这样的村民评价是对“兵支书”最珍贵的认可,也是品牌最深厚的根基。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战场在变,但兵支书退役不褪色”的本色从未改变。在贵州大地上,他们正用实际行动不断擦亮这块金字招牌,让兵支书品牌愈发闪亮。
转身:从“迷彩绿”到“田野绿” 初心如磐再出发
毕节市金沙县西洛街道中华社区党总支书记熊朝坤,今年已经69岁,两鬓染霜。近半个世纪,他从参军入伍的热血青年,转身成为推动贫困村面貌改变的“头雁“。
1976年参军,1982年退役。一次转身,舍弃安逸。 1984年,熊朝坤挑起东方村(后属中华社区)重担。面对高寒闭塞、19个居民组散落山间、仅一条3米泥路的困境,他笃信“路通方能致富”。为了修路,他反复奔走县交通局软磨硬泡。
毕节市金沙县西洛街道中华社区党总支书记熊朝坤和村民到山里找水源
“他们不答应,我就不下班。”最终,15.59公里主干道贯通,颠簸2小时车程缩至半小时。路通则百业兴,熊朝坤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生猪、葡萄、辣椒等产业。省级贫困村成功摘帽,合作社年收入过百万,935户村民年人均收入从4000元跃至15000元。
“组织有号召,老兵有行动!” 这铮铮誓言,在黔中大地回响。2016年,脱贫攻坚战鼓擂动。彼时,安顺市平元村的肖正强,在外经营建材年入丰厚,每次回乡却揪心不已:无灯、路烂、“靠天吃饭”。当换届民意聚焦这位退役军人,他转身抛下红火生意,回到贴着“地平、村弱、人穷”标签的故乡。“脱贫攻坚就是新战场!”面对质疑,他亮出军人血性。从零起步,率队修基建、兴产业,硬是将落后村锻造成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尖兵连”。
如今,乡村振兴号角嘹亮。新一代兵支书的“转身”征程已然开启。“我为家乡文旅代言,脚下沾着泥土,心里装着乡亲,骄傲的就是咱们村!”7月,雷山县格头村95后兵支书杨仁鸿,将直播镜头对准青山绿水,用电商平台推广乡土物产。
从熊朝坤四十余载的坚守,到肖正强脱贫攻坚的担当,再到新一代的青春力量——转身之间,战场从边疆转向山野,战袍由“迷彩绿”化为“田野绿”。变的是时代课题与发展方式,不变的是“初心如炬,征衣不解”的赤诚本色。这一抹抹扎根泥土的坚韧色彩,正为贵州沃野注入磅礴新力。
锻造:“选育用管待训”全链条 淬炼乡村“领头雁”
在贵州各地,“兵支书”共有9280名,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兵支书”品牌光芒闪耀的根基,除了军人本色外,还在于贵州精心锻造的“选育管用待训”全链条机制。
育苗始于入伍,安顺创新“定岗定编”事业编政策激励大学生从军,服役期全程跟踪,退役后纳入三级人才库,通过“三荐并举”精准锁定政治强、善带富、得民心的好苗子。正如安顺经开区幺铺镇阿歪寨村党支部书记韦俊所言:“组织看重的不仅是军装荣誉,更是我们‘退伍不褪色’的基因和扎根泥土的赤子心!”
好苗子需沃土滋养系统“育”才,多年来,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省委组织部,将优秀退役军人党员培训纳入各级年度计划,构建“省级示范、市州重点、县级普遍、乡级覆盖”的培训体系。在黔东南三穗县,兵支书刘昌权经培训赋能后,带领木界村发展葡萄产业230亩,年解决就业300人,增收650万元,成功将“空壳村”蝶变为致富样板。
黔南州贵定县云雾镇铁厂村“兵支书”罗国辉和群众一起采茶
育才成器,更需实战砺锋,贵州赋予“兵支书”产业发展与项目推进的决策空间,激扬敢打硬仗的铁军血性。黔南州贵定县云雾镇铁厂村“兵支书”罗国辉,面对“荒山种茶”的质疑,以军人韧劲扎根深山二十年:白天向老茶农学技术,夜晚钻研制茶工艺,将200亩荒山蜕变为千亩茶园。
以政策支撑兵支书“选、育、管、用、待、训”工作机制贯穿全程,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等21部门印发《关于促进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通过产销联结、专项贷款、电商平台及专项政策,提供产业“全周期”服务,推动资源向“兵支书”汇聚。
在这套完善的机制体系下,2018年以来,贵州省“兵支书”平均年龄从44.9岁降到39.9岁,大专及以上人数占比从25.34%提高到43.72%。
闪耀:“金字招牌”效应显乡村振兴动能强
7月20日,陈胜江站在贵阳市乌当区偏坡村的高处,眼前不再是沉寂的山坳,而是蓬勃生长的民宿集群。这位兵支书带头冲锋,硬是把乡村旅游做成了村民增收支柱,村集体收入年增超20%,数字背后是无数农家小院升起的炊烟与希望。
学生们在黔东南丹寨县马寨村开展研学活动
两百公里外,黔东南丹寨县马寨村的万亩茶园里,陈绍海引入的数字化系统正悄然运转,智能监测、自动除害,茶叶增产5%以上。屏幕上的数据曲线,勾勒出一位老兵用现代科技“武装”传统产业的突围路径。
兵支书的能量不止于产业战场,在安顺平坝区肖家村,胡克贵上任伊始便立下铁规:村务阳光化、干部不沾项目、报酬看积分、大事村民定。一套“军规民治”的组合拳,打掉了猜疑,立起了公信。
而在梵净山脚下的云舍村,杨凤刚的“法治背包”成了调和乡邻的利器。他带着普法骨干,用乡音土语讲解法条,背包入户调解纠纷,硬是把村民“遇事忍气”的老习惯扭转为“主动问法”的新风尚。三年间,村民荷包鼓了七成,村集体收入破百万,调解成功率飙升27个百分点。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贵州省充分发挥退役军人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勇于担当的优势,大力培育选树兵支书群体。如今,兵支书已成为推动贵州乡村全面振兴的一块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其示范引领效应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为持续放大“兵支书”品牌效应,贵州省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蓝图,打造“兵支书”升级版,强化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推动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面振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