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1972年出生的人,是百多年来中国最幸运群体?不信来看看!
发布时间:2025-09-03 13:27 浏览量:1
1962年,正值中国大地曲折回转的年头,新生儿的啼哭划破了不少家庭静谧的长夜。政策的红利还未完全显现,可前路总比上一代显得柔和些。这些孩子,不饿肚子,有粮票,家中常有一锅咕嘟作响的饭。外头虽冷,屋里不至于没热点东西填肚子。一场饥荒甩在他们诞生前,他们到底没赶上那三年。过了一劫,总比什么都赶上的命要好些吧?可那样的幸运到底值几个钱?
不少人说,1962到1972年出生的人被命运格外眷顾。告别了饥饿,国家也算慢慢安稳下来。三五个兄妹,一间炕头,不到十平米也能闹得朝气蓬勃。长辈说,那个年代孩子爱笑,哪怕父母囊中羞涩,总把最好的窝头给孩子留着。城市孩子有明末的马路乡音,偏远山沟的娃也会靠着牛棚顽皮打滚。记忆扑面而来,总带着饭香,还有旧棉袄破洞的棉絮气味。幸福?那得看谁说的。家里多孩子,有时候连个鸡蛋都要掰着分,可兄妹手牵手,比现在许多独生子女的寂寞墙可要厚重得多。
他们的父母是见惯了苦难的一代,1949年前的旧社会,或1950年代的“阶级斗争”,都不必提了。可这群六十年代初的孩子,哪怕再平凡,命运好像就是厚道。一张粮票,一罐煤油,压胜过肚里空空。有没有想过,那些死去的另一部分,造就了这拨人的幸运?不好说。更别提,到了十来岁还能看到邻居时不时的打闹,有汗有泪,照样有笑声。
等他们渐渐长大,政策风向开始变化。1977年恢复制的高考,可是实实在在给了他们翻身的机会。十年前赶上“上山下乡”的人,大多在土地上消磨青春。可这一波人,手握试卷,鱼跃龙门,莫名拥有了城市梦。学校门口总有家长探头张望,有的夜里还打着算盘,“要是能考上大学,就是祖坟冒青烟了!”题没做全,夜里也睡不踏实。真能踏实吗?毕竟,分数高低决定饭碗粗细。
大学的时候,国家包吃包住,学杂费基本不要家里花。又有助学金、奖学金,不似现在,学费能让不少家庭举债。校园里大字报和小纸条总被风吹起,猜不透哪天有新通知,说不准第二天就又一场集体劳动。但日子总算熬到头,毕业证一拿,就能分到“铁饭碗”单位。那时候年轻人讲究“分配”,大家对此很满意,前途像暖水瓶那口水,总归不会凉下去。朋友说,工作分配就像是提前买好保险。可后来的事谁说得准呢?有些人,分到了冷板凳,半辈子也就如此,可有人一步青云,混到今天还在体制内稳坐高位。
恋爱和结婚的浪漫,倒不如说是朴素。那个时代的婚姻没那么多条条框框,房子、存款这些词,基本没人挂在嘴边。相亲的时候,家里能有收音机就不错。谈对象靠邻里介绍,倘若两人看顺眼,再穷也敢结婚。依现在说,那是单纯得发傻的幸福。其实,真要说幸福,也常有摩擦,柴米油盐压得人生喘不过气。结婚证上的章一盖,两家人就算亲亲热热,其实为点小事吵架的也不少。早些年日子拮据,哪里谈得上“诗和远方”?也许说到底,彼时婚姻更像是生活的必然结果,没那么多选择焦虑,但也不全是美好。
到了改革开放的尾声,社会转型一触即发。1978年,新的机会山呼海啸,六二至七二年的人正站在门口定定地看。工厂、商店、机关,满街跑的自行车换成摩托,还有人偷偷开起了个体门面。能分到福利房的人家喜气洋洋,没钱买房也还不用愁。房价不高,压力倒小。真说有多好,也不见得。单位福利一多,人人羡慕,没抢到也会垂头丧气。大家私下议论,凭啥他家分两套房?时运问题吧?好些年房价不涨不跌,一夜暴富的还是少数。有人靠赶上股市起步赚了钱,有人咬牙砸锅买下第一套商品房,笑着熬过九十年代。
再到信息化浪潮席卷,他们刚好赶在PC普及高峰。既未像更年轻的一代一样吃过互联网的红利,倒是比父辈更敢尝鲜,接触到计算机、手机。公司里头的领导、大型国企的骨干,也大多有他们的身影。不可否认,他们目睹中国GDP连年攀升,令人咋舌。但这算是个人本事吗?偶尔聊天,在办公室泡茶时,有人会说,生在这十年是一种运气。运气背后终究有努力,但也有不少人,这辈子平平淡淡,难有高就。有人性急指着电视发问:“那别人咋没咱命好?”真要说清缘由,还真说不明白。
网上有种说法,说62-72年生人是中国“最幸运的一代”。数据摆在那,也有媒体统计,绝大部分领导干部、技术骨干都是这群人。他们正好赶在单位扩招、机关转型、市场刚成型的时候找到了分量合适的位置。多项调查显示,197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经济地位、社会声望平均高于前后两代。可你要说这叫“最幸福”?也有不少人不同意。北大社会学研究数字显示,这代人压力感和焦虑指数,和八九十年代人相比,不见得小。刚有点积蓄,父母生病要开支,子女教育花费又跟上,哪能说得上“最好”?
反过来讲,他们的子女赶上独生子女大潮,资源集中了,逆风更难飞。未来的发展机会,大概并没有父辈全,房价越来越高,竞争惨烈。可有时候又觉得,不是幸运不幸运的事,经历不同,体会才算真切。你说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大吗?“内卷”天天挂嘴边。可一拨人一代人的麻烦,总没人少过。唯一不同的,是每代人,哪怕生逢其会,也难绝对公平。日子过得稳,很大一部分靠了选择和运气的搭配。
但说到底,这一代人见过国家的低谷,也赶上盛世,参与了体制的变革,亲历社会的破立重生。90年代那会儿,很多人下海经商,多少家破产,多少人发达,也没人敢把话说死了。信息就是这样一点点多起来,没前车之鉴,全靠慢慢摸索。翻过身后才知道,所谓幸福未必是非此即彼的判断题。当初那些同龄人走到今天,有人笑得灿烂,有人抱怨连连。比较不完,说清也说不清。
有人讲,这群人既幸运又背负责任。父母要养,孩子要带,中年以后身体又常常报警,哪能顾得上享福?所以,幸福和幸运不总占一头。有种声音,也不稀奇,说“下海创业”的风险巨大;铁饭碗不过早晚冷掉罢了。有的后悔当年没抓住机会,有的劝慰自己“没亏待人生”。你见过他们的朋友圈吗?退休的晒照,调侃体制;体制外的又羡慕稳定岗位。只会说命好,说到底谁又真清楚。
维基百科上统计数据说,六二到七二年这群人,基尼系数差距逐年增大。财富分化快,命运走向拧巴,真说“普遍”幸运,没见得能说圆。不像某些社会言论讲得那么简单,事实和体验往往南辕北辙。
可要说他们没有幸运呢?显然也不是。他们确实踩准了时代节点,看尽风云变幻。但福祸自有两面,得失不能一把抓。听闻有专家分析,这代人“承上启下”,但未来归谁,也未必好定论。
这种复杂,说到底,就是生活的模样。
潮水推着他们,往前。过去的日子远了,新的问题一茬儿比一茬儿多。不管幸福与否,他们的成长本身,已经是一场独特的历史。
这就是“六二到七二年出生”的中国人,他们的幸运,怎么评判,说不清楚,却真真切切有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