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看网事
发布时间:2025-09-10 01:07 浏览量:1
转自:衢州日报
政务App便民才是硬道理
■新闻速递:登录某政务App办理公积金提取业务,却发现链接跳转到了当地政务服务网的电脑版页面;外地游客欲搭乘地铁出行,却难以分清“渝通行”和“渝畅行”两个政务软件有啥区别……近日,有不少读者向媒体反映政务服务手机应用“重建不重管”问题,引发网友共鸣。
■热评:数字时代,政务App以其网上办事的集成性、便利性等特点,成为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效能、推进“一网通办”的重要抓手。然而,在政务App的建设和服务过程中,一些部门的形式主义等问题亦逐渐显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现象看着热闹,实则加重了基层人员的工作负担,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致使便民工程大打折扣,真方便沦为假把式。
梳理相关报道,政务App最大的槽点为“建而不优”“用而不活”。“一件事”专区列出十几个事项但大部分不能在线办理,许多省级、市级政务App高频“上架”交水电费功能……“指尖上的政务服务”滑向“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据国家网信办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报告(2024年)》,分别有46.2%和41.1%的受访网民反映政务App操作使用存在“政务App数量多,但功能单一”“政务App功能类似、重复”等问题。
说一千,道一万,推进政务App建设,便民才是硬道理。近年来,各地大刀阔斧推进政务数据共享,中央出台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也明确提出“清理压减整合”,展示出“以人为本”的数字治理理念。同时也要看到,推进政务App便民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平台衰退、用户疏离等情况,仍需下大力气、花真功夫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的人本化、规范化、智能化。 静子
学习机代替不了亲子辅导
■新闻速递:据媒体报道,开学季的消费热潮中,学习机市场格外火热。一些学习机价格不菲,高达数千元,甚至部分旗舰产品突破万元,仍挡不住家长的购买热情。
■热评: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学习机摆脱了早期“电子词典+题库”的单一功能定位,逐步向智能化、个性化、场景化转型,成为了依托AI大模型、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的“智能学习搭档”。在一些场景中,学习机既能以更专业、更耐心的方式完成答疑、讲解任务,又能避免家长情绪化辅导,还能减少亲子间的摩擦,自然成为家长眼中的“解围神器”。正因如此,家长才愿意为各类高价学习机买单。
但要提醒的是,不管学习机的技术多先进、功能多丰富,终归是工具。学习机能否成为好的“学习搭子”、助力提升学习效率,终归还是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如果家长完全依赖其承担教育责任,反而可能带来新的问题。
家长如果抱着“把孩子交给学习机,自己就不用管了”的态度,更可能忽视孩子成长中的真实需求。毕竟,孩子的学习不仅需要知识辅导,更需要情感陪伴、习惯培养、价值观引导,而这些都是学习机无法提供的。
如何对待学习机?在智能学习设备越发普及的当下,我们固然不能采取排斥、拒绝的态度。但用好学习机,仍需要家长的用心选择和科学指导。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帮助孩子筛选资源,引导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避免对学习机的过度依赖。只有这样,才能让工具真正服务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杨三喜
当心“工作反欠钱”求职陷阱
■新闻速递:上班7天反欠公司13800元?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南21岁的女生小刘通过招聘,到一家公司做化妆师助理,说好“一个月2000元,学会再涨,管吃管住”。结果上了7天班,非但没有挣到一分钱,还倒欠公司13800元贷款。
■热评:现实中,公司以培训为名诱导求职者贷款支付高额培训费用的做法,并非个例。此前,相关部门就专门发出提醒,要求警惕求职中的“借贷陷阱”,即个别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以高薪就业为诱饵,向高校毕业生承诺培训后包就业,但须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支付培训费用。然而,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往往难以兑现承诺,或推荐的工作与原先承诺相差甚远,毕业生可能会因此面临身负高额借贷又没有实现就业的不利局面。
从现实来看,不少求职者在就业压力下,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缺乏足够的职场经验,很容易降低对风险的警惕性,从而陷入“低门槛、高回报”的圈套。同时,如今一些行业的就业形态多样化,也给了一些不良企业可乘之机。
对此,一方面,需要求职者“擦亮眼睛”,求职或参加培训机构前必须对企业背景和相关协议进行合规性审核,切勿轻信一些诱人的“口头承诺”,并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另一方面,针对此类“套路”,市场监管部门和劳动监察部门也应加强相应的监督,并建立黑名单制度,对涉嫌欺诈的企业和培训机构及时进行公示和处罚。同时,进一步简化投诉和受理渠道,降低受害者的维权成本。
朱昌俊
超速断电让非法爆改“熄火”
■新闻速递: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于9月1日起实施,“车速超25公里就断电”成关注焦点。根据新规,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篡改要求进一步完善,电动自行车一旦超过每小时25公里的车速,电机就不再提供动力,并增加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
■热评:近年来,改装后的电动自行车,在街头竞相狂飙。尽管旧版《技术规范》已明文规定电动自行车每小时25公里的最高车速,但许多厂商、销售者及车主对此熟视无睹,甚至还出现了专门解限速的改装门店。2025年7月23日,北京市市场监管执法总队执法人员就查获了一处改装窝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经该窝点改装后的电动自行车,时速竟达100公里。这是电动摩托车还是电动自行车?
限速规定是为了安全,不能沦为摆设。相比于人工执法,新国标通过严控电机转速等关键参数限制超速行驶,从技术上实现了对非法改装与超速的阻断。限速规定从被动监管转向主动防御,有利于筑牢电动自行车的超速防线,提升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感。车速超每小时25公里就断电,断的是非法改装催生的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更是黑灰生意交易双方不管不顾的危险心态。从技术源头遏制风险的硬性约束,也有助于推动生产厂商将研发重心转向合规下的续航优化、安全升级。
当然,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防线并非仅靠限速就能筑牢。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治理,需要多管齐下。对电池使用、车辆维护的监管等,仍不能放松。同时,骑行者也要提升安全意识,让便捷出行始终与安全同行。
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