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不老:超越时间的教育生命
发布时间:2025-09-10 09:24 浏览量:1
传统职业生涯规划往往将退休视为工作的终点,对于教师尤其是那些真正具有教育家精神的人而言,退休之年反而愈加精彩,展现出更旺盛的创造力和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著述、讲学、座谈……诚如我们在诸多公共文化生活中所见,一大批资深教授“退而不休”,始终活跃在大众文化一线,以精彩的学术表达和超越学术的人文精神,赋能大众生活的文化传播和思想构建。
视教育为生命的存在方式,而非谋生手段。或许,“师者不老”现象恰恰蕴含了教育家精神的人本内涵。
无止之境
耳闻目睹一些老教师的晚年经历,总有一种感叹:对很多人而言退休即意味着职业生涯的终结,对他们而言则完全不是这样。
张述铮先生是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退休教授。由他担任总主编,联合300多人、历时30多年完成的3000多万字的《中华博物通考》,即将正式出版发行。
张述铮先生生于1936年,今已89岁高龄。可以说,这一套填补中华民族文明史原创性博物百科全书学术空白的皇皇巨著,贯穿了他迄今以来的整个退休生活。
查资料、誊写书稿……30多年间,从起床到睡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了偶尔外出考察、调研或电话调度工作,张述铮总是伏于案头,倾心编纂通考。
所谓“学无止境”,这一时期的张述铮实际已经遁入了“无止境之境”。而在山东,这样的老教授还有很多,比如吕家乡、宋遂良、李衍柱、袁忠岳、李伯齐等。
把治学融入生命、以治学为生存方式。“要完成向北京大学出版社承诺的《思孟学派美学思想研究》,开始莫言长篇小说研究,整理好初步设计的六卷文集。可先出一本新世纪以来的自选集。以此诸件实事,迎接80岁的到来!”2012年元旦,李衍柱教授曾经如此自勉。如今又13年过去了,李衍柱先生迈入93岁高龄,曾经的治学规划也已得到不同程度地实现。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振亚,40年前曾受教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吕家乡教授。当时,他折服于恩师的良善与谦逊,于今则折服于恩师的老而弥坚。
吕家乡先生生于1933年。如今在山东师范大学校园内外,仍时常可见这位92岁高龄的瘦弱老者,手持柱杖颤巍巍地走进专题座谈、学术研讨现场。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30多年,晚年生活更曾遭遇重大挫折的他,从未停止读书、思考和著述。《孔孚“抟虚宇宙”诗歌创作的追求和艺术得失》《试论杜甫名篇“三吏”“三别”及其相关评说》等理论新作的不时推出,每每让人慨叹这位九旬老者的学术生命力之旺盛。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荣幸,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学高为师,身正是范”,遁入“无止境”之境的老先生们,实际早已把“学高为师”的治学精神,潜移默化为“身正是范”的师道精髓。
忘我之心
所谓“身正是范”,“身教”重于“言传”。
正如曾有学生感叹,看到这些老先生们瘦削的背影,“文人风骨”立刻就具象化了。于垂老之年纵览他们的一言一行,最让人感动的甚至不是其学术造诣的精进,而是那种发自肺腑的、表里如一的纯粹与本真。
“没有任务的要求,更无任何功利的目的,一切的研究完全出于对学术的热爱和生命的表达;因此不下妄言,不溢美,不讳恶,好则说好,坏则说坏,客观公正。”罗振亚感叹吕家乡先生为学为文的评价,实际暗含了对恩师为人的终极肯定。
人格影响远超出知识传授。也不单单是书斋里的治学与授业,更重要的是走出书斋,积极干预现实生活。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宋遂良先生。
91岁的宋遂良今已离休31年。一个共识是,倘若从超越校园的更大范围或社会影响来讲,更多人知道和了解宋遂良先生正是在此期间。
1994年适逢中国足球职业化元年,宋遂良独具一格的“教授评球”一时享誉绿茵场内外。此外,他的各类文化时评文章不时见诸报端,以人文视野建言城市发展,直接干预主流社会生活;出席各类文化活动,不吝为每一种真善美鼓与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乃至“诤友”吕家乡以为其兴趣太过广泛,而影响了学术生涯的纵深生长;89岁的袁忠岳教授则直指其“心太软”,不懂得拒绝。
其实哪里是“不懂”,而是“不忍”罢了。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才有责任。恰恰是对师道精神“仁而爱人”的深刻理解和倾心追求,让他们更加希望能够以堂堂正正的高尚人格,感染人、影响人、感召人,自觉做为学为人的师者垂范。
正如有受访者说,退休后反而有了更完整的时间思考教育本质问题,能够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反思层面。同时,时间层面带来的解脱感和年轻态,也能够让人在更加宽松的环境里释放自我、坚定自我、遵从自我,从而真正做到“我将无我”——摒弃功利,在奉献自我中实现自我。
“我将无我”方能成就大我。大概也正是因此,才会有人感叹他们“为人为学之真,于今已不多见”,并将他们视为身边的“大先生”。
不期之传
教育不是职业,而是使命。使命没有退休年限。
师者,何以不老?盖因为他们视教育为生命的存在方式,而非谋生手段。
有受访者也曾谈到这样一种观点,这些老先生是学生们的好老师,也是老师的好学生。
这一逻辑换位实际暗含了教师职业独特的时间特征和发展轨迹:每一代学生都是教师生涯中新的开始,教师则通过与学生互动不断重新体验教育的初心。
山东师范大学去年曾经为历史上的名师塑像。塑像落成之时,吕家乡、宋遂良、袁忠岳、魏建等资深教授,专程从市区赶往长清湖校区拜谒先师田仲济先生。
正如前文所述,他们是学生的好老师,也是老师的好学生。循环而非线性的教育时间赋予师道精神一种特别的传承之力,推动师道精神在传承之中螺旋式上升。
或许也正是因为教师职业独特的时间特征和发展轨迹,让“师者”的影响始终延续和升华。从知识传授者到师道垂范者,他们实际共同阐释了师道精神的多重维度:生命融入度、文化传承者、人格塑造力、创造超越性,等等。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当他们将工作与生命完全融合,倾心“做人”而不止于“做事”,他们已然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文化传承者,以及师道精神的切身布道者和践行者。
师者不老是一种超越物理时间的精神力量。这种超越并非否定年龄增长的自然规律,而是在时间的漫漫长途中,我们始终能够感受到那种源自师道本源的影响力叠加和智慧增长。
师者不老不是神话,而是对师道精神有着深刻理解的他们,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教育实践,进而创造出一种超越个体生命局限的教育形态,迸发出不期而至的传承力量。
理想满怀、情操高尚、学识扎实、仁爱有加。师者不老,超越时间,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所谓师道永昌,大抵正系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