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整合医疗》解读第20讲 患者安全体系
发布时间:2025-09-10 14:26 浏览量:2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医学院校的教育就提出要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一心理一社会医学(即全人医疗)模式,可到了临床工作中还是以疾病治疗为中心。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学科越分越细、越分越专业,将一个完整的人体分解成各个系统、脏器和部位,特别是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身心疾病增加的发展趋势,单纯的学科已经没有办法解决身体和心理存在的多种疾病,需要进行学科和专业的协作和整合。
医管通独家带来品牌科室管理专家 池宇翔 老师的品牌科室丛书《#全人整合医疗》的系列解读。第20篇为本系列的最后一篇。
回顾:
《全人整合医疗》解读第1讲 品牌科室丛书概述
《全人整合医疗》解读第2讲 全人整合医疗前言
《全人整合医疗》解读第3讲 详细的信息采集
《全人整合医疗》解读第4讲 全面的体格检查
《全人整合医疗》解读第5讲 必要的辅助检查
《全人整合医疗》解读第6讲 循证的准确诊断
《全人整合医疗》解读第7讲 最佳的治疗方案
《全人整合医疗》解读第8讲 及时的病情观察
《全人整合医疗》解读第9讲 专业的生活照顾
《全人整合医疗》解读第10讲 安全的治疗处置
《全人整合医疗》解读第11讲 积极的心理支持
《全人整合医疗》解读第12讲 合理的膳食指导
《全人整合医疗》解读第13讲 有效的患者教育
《全人整合医疗》解读第14讲 康复医学概述
《全人整合医疗》解读第15讲 患者康复评估
《全人整合医疗》解读第16讲 康复治疗技术
《全人整合医疗》解读第17讲 患者安全概述
《全人整合医疗》解读第18讲 国际患者安全目标
《全人整合医疗》解读第19讲 中国患者安全目标
医疗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 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对医院常见的不良事件分为下列几类:护理不良事件、药物不良事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医疗并发症、医院感染、医疗失误(误诊、误治)、其他意外等。
01、国际评审标准定义医疗不良事件
《联合委员会国际部医院评审标准》将医疗不良事件主要分为:跌倒坠床、意外拔管、给药错误、工作差错、治疗/手术操作差错、饮食差错、员工锐器伤、药物不良反应、用血错误、输血反应、输液反应、其他意外事件(公共意外、伤害事件、治安事件、其他类型)等。
《联合委员会国际部医院评审标准》中的医疗不良事件主要分为警讯事件和临界差错。
警讯事件是指涉及死亡或严重身体伤害或心理伤害的意外事件。警讯事件主要包含:
意外死亡;与患者病情自然发展或基本状况无关的主要功能永久丧失;部位错误、操作错误和患者错误的手术;因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抑或移植受污染的器官或组织而造成感染慢性病或绝症;诱拐婴儿或把婴儿交给错误的父母;强奸、职场暴力或谋杀患者、工作人员、医学生、探视者或医院供应商等。临界差错是指任何未造成危害的差错,但其再发展很有可能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美国国家质量论坛在 2002年首次提出了 6大类、共计 27种医疗服务机构的“严重须上报事件”。这些“严重须上报事件”可能给患者和家属造成巨大的伤害,通过患者安全控制和医疗质量提升完全可以避免。2006年,美国国家质量论坛把“严重须上报事件”数量增加到 28种。截止到2016年,“严重须上报事件”共7大类,29种。
美国国家质量论坛“严重须上报事件”(2016年):一类:外科手术相关事件;二类:药物或器械相关事件;三类:患者缺乏保护相关事件;四类:治疗管理相关事件;五类:环境相关事件;六类:放射相关事件;七类:潜在犯罪事件。
02、患者安全体系建设
医疗不良事件发生以后,首先不是追究犯错误的人,而应该是寻找体系的原因。据研究表明,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85%的原因在于系统,只有15%的原因在于个人。由此可见,为了防范医疗不良事件,避免患者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医院建立患者安全体系是非常有必 要的。
患者安全与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患者安全的保障和医疗质量改进的目标 是要持续降低患者和员工的风险,通过领导和计划患者安全和质量改进项目、改善临床和管理流程、收集指标资料,以监控各流程的执行情况,对资料进行分析,实施并保持能促进质量改进项目,最终促进医院质量得以提升。
首先,健全患者安全与医疗质量管理组织要得到医院领导层的重视与竭力推进。由医 院院长担任患者安全与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分别设立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康复质量、感控质量、药事质量、医技质量等专业委员会,由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技术人员组成。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对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熟悉和了解的优势,群策群力防范和减少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临床和医技科室也分别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来开展此项工作。
其次,严格执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首诊负责制 度、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病历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再次,设立重点领域的监控指标。每年至少在患者评估、检验服务、医学影像服务、外科手术程序、抗生素及其他药物使用、给药差错及潜在差错监控、麻醉和镇静剂使用、全血及血制品使用、病历的提供、内容和使用、感染的控制、监测、报告、临床研究等领域选择一个指标进行监控。 然后,灵活充分运用质量改善工具。例如:PDCA 循环(戴明环)、QCC(品管圈)、5S 管理、RCA(根本原因分析)、FMEA(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和追踪方法等。
在医疗领域,RCA 主要用来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系统的流程分析,该流程主要是对三个问题的回答:发生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会发生? 可以做什么来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 RCA 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针对问题,组织专业人员成立调查小组,收集资料;找出近端原因,采取鱼骨图分析找出与问题最直接相关的原因;确定根本原因,找出与问题相关的组织及系统分类,从系统因子中筛选出根本原因,确认根本原因间的关系;制订和执行改善措施,并评价改进后的效果。
最后,营造质量安全文化。将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内化到医院文化中,对员工进行培 训,建立医疗不良事件无责任上报并推行医院质量奖,有效地激励员工主动发现问题,发起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质量管理活动。
作者简介
池宇翔
品牌科室管理专家、品牌科室丛书作者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特邀医院管理讲师、深圳市卫健能教中心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医院管理EMBA、香港大学医疗健康产业管理研究生、新加坡国际管理学院现代医院管理研修,曾到美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医院访问交流。
著有品牌科室管理丛书:《科室创新管理》《医院优质服务》《全人整合医疗》《有效医患沟通》
研究领域:
从2004年开始,作者带领团队系统地研究全国著名医院管理专家张中南教授的“人本位医疗”以及美国国际医院评审标准(JCI)、新加坡医院优质服务体系、台湾医院经营管理模式、香港医院全人整合医疗模式等前沿医院管理理论和实践。
对国内数十家经营管理成果优异的医院进行案例剖析,并运用管理理论在多家医院进行管理实践,发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医院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能够在我国标杆医院实施和落地的。作者近20年来专注研究科室经营管理,专门培养科主任和护士长。
/ 今日推荐 /
《全人整合医疗》
作者:池宇翔
全人整合医疗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全人医疗;二是整合医学。全人医疗是针对患者而言,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患者来到医院治疗疾病,不但要关注患者身体的疾病,同时还要关心患者心理、社会和精神的问题。
整合医学是针对医院而言,包括学科整合和团队医疗两个方面。学科整合是指不同专业的临床学科针对某位患者有多种疾病时进行共同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团队医疗是指医生、护士、临床药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膳食营养师等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评估,共同制定诊疗方案,同时也邀请患者、家属和照护者主动参与。
全人整合医疗将西医的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中医整体观念有机结合,分别从完整医疗思维、整体护理模式、全面康复理念和患者安全目标等方面系统阐述全人整合医疗的临床实践。
改变传统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临床思维方式为以患者健康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模式,颠覆以往只注重医疗技术等生物医学模式,强调从医疗、护理和康复三个方面保障患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