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效课堂到高价值课堂:新课改深水区的学习范式重构

发布时间:2025-09-12 15:38  浏览量:2

从高效课堂到高价值课堂:新课改深水区的学习范式重构

在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效率”已不再是衡量课堂质量的唯一标尺。在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课改正在从“效率优先”走向“价值引领”,单纯关注学习效率已不足以回应新时代育人要求。当“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快”的高效学习逻辑,遭遇“为谁学、学什么”的育人本质追问,一场从“高效学习”到“高价值学习”的范式转型,正成为课改人必须直面的核心命题。

一、厘清概念:高效与高价值的本质分野

高效学习与高价值学习并非对立关系,而是聚焦维度不同的两种学习导向,二者的核心差异体现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侧重上:

高效学习:高效学习关注的是“如何学得更有效”,侧重于合规律性,追求效益、效果和效率的统一,高效学习以“学得有效”为核心,聚焦学习过程的“效能”,追求在最短时间内达成知识、技能的掌握目标,关注“怎么学”的效率优化,常以正确率、完成速度等显性指标衡量。

高价值学习:高价值学习直指“为什么学习”和“为谁学习”,强调合目的性,关注教育根本目的与育人目标的实现。高价值学习以“学得有用”为核心,聚焦学习的“育人价值”,追问“为什么学”“为谁学”的根本问题,追求学科核心素养、高阶思维能力的落地,关注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社会需求的长远价值。

若以“有效性”(低效/高效)和“价值性”(低价值/高价值)构建坐标,可将当前学习行为划分为四个象限,其改革方向也随之明确:

1. 高效高价值(理想范式):如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项目,需重点研究其实施路径并全面推广。

2. 低效高价值(待优化范式):如需要提质增效的探究式学习,虽耗时较长,但对素养培育至关重要,应允许存在并通过方法优化提升效率,而非盲目追求速度。

3. 高效低价值(需改造范式):如语文机械的字词抄默、数学重复性的题海战术,虽能快速提升应试技巧,但对核心素养无实质助力,需进行“降效改造”,剥离无效重复,保留核心训练点。如熟练但无意义的机械训练。

4. 低效低价值(应摒弃范式):如脱离语境的语法背诵、无意义的计算刷题,应坚决减尽摒弃,为高价值学习腾出时间与空间。

二、聚焦核心:高价值学习的四大关键特征

高价值学习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可落地、可衡量的实践体系,其核心特征体现在目标、内容、方法、结果四个维度:

(一)目标导向:从“知识技能”到“核心素养”

过去的学习目标多聚焦“知识掌握、技能熟练、方法运用”,而高价值学习将目标升级为“学科核心大概念理解与核心素养达成”,这需要教师跳出知识点罗列,聚焦学科本质和育人价值。例如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积累字词、分析手法,而是通过文本学习培育“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数学学习也从“会解题”转向“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真实挑战”的素养落地。

(二)内容组织:从“碎片化”到“结构化”

高价值学习要求课程内容跳出“知识点堆砌”的困境,以“大概念”为统领构建结构化体系,形成可迁移的概念性理解。内容组织应围绕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形成“少而精”的学习框架。例如语文可围绕“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与文化内涵”这一大概念,整合不同体裁、时代的文本;数学可围绕“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串联代数、几何、统计等分散内容,让学生看到知识间的内在关联,而非孤立的知识点。

(三)方法路径:从“表层学习”到“深度学习”

高价值学习拒绝“教师讲、学生听”的表层学习模式,强调以“真实问题情境”和“挑战性任务”为载体,推动学生开展高阶思维活动与学科实践,重点关注高阶思维培养,促进大概念的理解与远迁移应用,使学习从“知道什么”走向“能做什么”。例如语文可创设“社区文化宣传册撰写”情境,让学生在真实语用需求中锻炼读写能力;数学可设计“校园垃圾分类方案的数据分析”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统计知识,真正实现“做中学、用中学”。

(四)结果衡量:从“掌握再现”到“大概念层面的迁移运用”

高价值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具备“大概念关联下的远迁移能力”——不仅能在熟悉场景中运用知识,更能将所学迁移到陌生情境、解决复杂问题。例如学生通过学习“叙事结构”,不仅能分析课文,还能独立创作故事、梳理生活中的事件逻辑;通过学习“方程思想”,不仅能解数学题,还能用于规划家庭开支、分析社会现象中的数量关系。

三、实践突围:课改落地高价值学习的三大路径

从“高效课堂”到“高价值课堂”,并非推翻过往,而是在效率基础上实现价值升级,需聚焦三个关键突破点:

(一)重构课堂目标:以“核心素养”锚定方向

课堂设计需先明确“这节课要培育什么素养”,再倒推知识、技能目标的设定。例如语文《背影》教学,核心目标不应是“分析人物描写手法”,而是“通过文本体会亲情、理解平凡中的伟大,提升情感共鸣与文本解读能力”;数学“百分数”教学,核心目标不应是“掌握百分数计算”,而是“能用百分数分析生活中的数据(如商品折扣、降水概率),提升数据解读与决策能力”。

(二)革新教学方法:以“真实任务”驱动深度参与

摒弃“知识点讲解+习题训练”的传统模式,用“真实情境+挑战性任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例如语文可设计“为家乡非遗项目写解说词”任务,整合阅读、写作、调研能力;数学可设计“校园运动会赛程规划”任务,融合时间计算、场地分配、数据分析等知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然掌握知识、发展思维。

(三)优化评价方式:以“迁移能力”衡量价值

改变“一张试卷定优劣”的评价模式,引入“过程性评价+情境化表现性评价”。例如评价语文学习,可关注学生的读书笔记、演讲表现、真实写作成果;评价数学学习,可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团队合作中的贡献,重点衡量学生是否能将知识“迁移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而非是否能“复述知识点、完成套路题”。

(四))高价值学习的落地实践探索

语文学科正在减少低效低价值的机械积累,优化中价值的反复操练,着力发展高价值的语用实践。真正有价值的语文学习,体现在真实生活中的听说读写需求、深度阅读与文学素养培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等维度。数学课堂同样需要摒弃题海战术这类高效但低价值的学习,弥补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思维重迁移”。

四、前瞻思考:高价值学习引领课改未来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高价值学习”正是回归这一本质的必然选择。未来的课改,需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高价值学习”——例如将语文的“表达沟通”、数学的“逻辑分析”、科学的“探究方法”整合到“社区环境治理”“校园低碳行动”等真实项目中,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中实现多学科素养的协同发展。

构建高价值学习新生态。未来课堂应实现三重超越:从追求形式效率到追求本质价值,从表层学习到深度学习,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这需要建立新的评价导向,关注学习成果的迁移价值和应用深度,同时为教师提供支持高价值学习的专业发展和资源保障。

高价值学习代表了中国教育从“量”到“质”的转型方向,它要求我们不再满足于培养“高效学习者”,更要培育“有价值的思想者”。这是新课改进入深水区必须完成的范式重构,也是回应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

从“高效”到“高价值”,不是否定效率,而是让效率服务于更长远的育人目标。当每一堂课都能回答“为谁学、学什么、怎么学才有用”,当每一个学习行为都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与社会需求,课改才能真正走出“重形式、轻本质”的困境,培养出适应未来的、有价值的人。这,既是课改的深水区,也是课改的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