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有希望吗?在PEC 2025 AI创新者大会上,王飞跃教授给出“AI三问”

发布时间:2025-09-14 11:23  浏览量:1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教授:《人类还有希望?——三问人工智能》。

今天在“PEC 2025 AI创新者大会暨第二届提示工程峰会”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监事长王飞跃教授在题为《人类还有希望?——三问人工智能》的致辞中,借由AI三问”,给出了一幅模型时代涵盖产品模式、AI形态、就业结构等方面的未来图景。这是继去年PEC 2024,王飞跃教授提出十个断言之后,再次对外阐述他对AI的未来判断。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监事长王飞跃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自动化学会也对本次活动的顺利召开给予了指导和支持,后续中国自动化学会将指导和参与PEC联盟在AI创新、应用落地和生态建设等工作。

致辞开篇,王飞跃首先提及了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的两个警告:

其一,超级智能可能在2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出现,并带来10%-20%的人类灭绝风险;

其二,富人将利用AI来取代工人,这将创造巨大的失业和利润的飙升,它将让少数人变得更富,大多数人变得更穷。

接下来,他又展示了国务院2025年8月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该意见强调需探索建立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形式,并探索形成智能向善的理论体系

结合相关背景,王飞跃认为,现在探讨人类的未来与AI的角色至关重要,“人类有希望吗?”这一时代大问题可由以下三个问题以点带面:

1、大模型之后还有产品吗?

2、人形机器人真的忽悠人吗?

3AI会让我们失业变得更穷吗?

一问AI:大模型之后还有产品吗?

答:有,但产品形态将彻底重构。信任力与注意力将成为新商品。

王飞跃首先对比了各大模型(豆包、DeepSeek、ChatGPT)对此问题的回答,它们普遍认为大模型作为基础设施,将催生垂直应用和场景化产品。但他本人给出了更深刻的判断:今日的很多产品,大模型之后将不再成为产品;今日很多不是产品的东西,大模型之后将成为新兴产品。

他进一步阐明,“未来最有价值的新产品将是信任力(Trustworthy)和注意力(Attention,他同时给出“二段论述”:一方面,诺贝尔奖得主司马贺曾指出,信任力和注意力不能大规模生产和流通,所以不能成为商品;另一方面,王飞跃提出,一旦建立了区块链之“DAO”和此“道”上的大模型和AI Agents系统,“信任力”和“注意力”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智能经济的新“商品”,可大规模生产、可大批量流通,并借助智联网迅速演化成智能时代上无限的智能大市场。

二问AI:人形机器人真的忽悠人吗?

答:并未如此,其关键在于规模定律(Scaling Law)。

但是,王飞跃教授又强调,如果人形机器人真不忽悠人,那么未来人类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示教机器人,但必须治理,防止别有用心之人通过人形机器人把人类变成人形机器。

他进一步阐述,当人形机器人被广泛接受为一种通用的机器,那么人形机器人将像大模型一样,成为一种新的基础设施。这将大大简化机器制造的复杂性,并降低操作成本。

他引用自己在《中国日报》和《环球时报》等媒体发表的文章《这场热闹的运动会,不只是一场竞技秀》,将近期举行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解读为一场虚实互动的“平行实验”,这正是平行智能ACP(人工社会 Artificial Socictics+计算实验 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平行执行Parallel Execution)方法的体现。

他认为,这场赛事虽然暴露了一些问题,但是也由此产生了更多的意义:

1.产业链瓶颈的自曝:赛场上的失误直观暴露了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部件的性能短板,倒逼产业链自主化。

2.经济信心的理性注入:将资本的目光从空泛概念拉回到具体应用和“卡脖子”技术上,而非助长泡沫。

3.社会心理的重塑:让公众认知从“机器换人”的恐惧,转向“机器扩人”、“机器渡人”的理解,即机器人旨在将人类从重复、危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教授在《环球时报》发表文章《这场热闹的运动会,不只是一场竞技秀》

三问AIAI会让我们失业变得更穷吗?

回答:不会。但人工智能需要更多的“人工”,将创造更多更好的工作。

针对社会最普遍的“失业焦虑”,王飞跃教授给出了一个与主流悲观论调截然相反的答案,而是一个相对乐观的看法。

他引用经济学中的广义杰文斯悖论(Jevons Paradox)给予解释,即技术效率的提升反而会增加资源的总消耗量。王飞跃由此指出,人工智能需要更多的人工,并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工作。

更进一步,他用历史类比来增强其论点。Computer这个单词最早指操作计算的女工,但是后来变为代指“计算机”这个机器。

但是,“计算机(Computer)由‘人’变为‘机器’,并没有让人失业,反而造就了今日无处不在的码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总结道:今日的很多工作,AI之后将不再是工作;今日很多不是工作的事务,AI之后将成为新兴的工作。

未来社会蓝图

在演讲的最后,王飞跃系统性概括了他对未来社会结构、工作模式和收入分配的预测判断。

第一,未来的社会将由三个世界的三种人类组成。

第一种人是原本人类世界的“生物人“;第二种是物理世界的“机器人”;第三类的是数字世界的“数字人”。

这三种“人类”将会存在一个工作配比,如:一个生物人,配三个机器人,和16个数字人,共同工作,这就是帕累托“80/20”原理。

第二,未来的工作模式也会分为三种:

数字人和机器人主导的自主模式 (Autonomous Modes),“上午(AM)”

该模式将构成未来社会工作的主体,占比将达到80%或以上,可持续工作超过20小时,完全由自动化系统自主运行。

三种人协作的平行模式 (Parallel Modes),“下午(PM)”

该模式的占比将不多于15%,运行时长将少于3小时,这部分工作预计主要在虚拟互动的平行世界中进行,人类要云端式远程参与。

人类主导的专家/应急模式 (Expert/Emergency Modes),“晚间(EM)”

该模式占比最小,预计任务量小于5%,时间上看,这部分人类专家要直接介入的时间应该少于1小时(每天),主要用于处理关键决策或突发应急状况。

第三,在这样一个社会,我们将可能看到每天“1023”作息制度和每年“1023”放假制度。“1023”作息制度的命名源于一个数学公式 2^10 - 2^0 = 1023。

具体而言,每天“1023”作息制度是指未来的每日工作将从上午10点开始,至下午2点结束,并且一周仅需工作3

每年“1023”放假制度则是说每年的1023日“人类”就开始放假,直至第二年的123日才开始上班,且所有的传统节假日依然保留

最终,在这样一个社会结构下,人类的收入与工资体系也将发生变革。王飞跃预测,社会将先从“普适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迈向“普惠人本收入”Universal Humanitarian Income, UHI。与之配套的工资体系也将迎来根本性变革,转变为“先拿工资,然后工作”的模式,该模式将通过智能合约与数字钱包,依据个人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实时地、自动化的奖励和惩罚,大大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讲到这部分,王飞跃的一句话赢得了全场观众掌声:“这应该AI带给我们的基本人权,这是AI必须给我们带来的福利,否则,Go to Hell with AI(AI下地狱去吧)!”

作者投稿邮箱:

zhou.ya@zhiding.cn



锁定9月13日,2025 AI创新者大会暨第二届提示工程峰会即将来袭

至顶智库 | 图文并茂万字解读DeepSeek核心技术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