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为什么没有征服中国?
发布时间:2025-09-15 16:11 浏览量:1
唐朝永徽二年,也就是公元651年,那时候阿拉伯使者萨德·伊本·阿比·瓦卡斯来到长安,向唐太宗进贡。唐朝开放,丝绸之路热闹,阿拉伯商人、士兵和使节陆续来华,伊斯兰教就这样通过贸易和移民慢慢渗入。
宋元时期,来华穆斯林更多了,尤其是元朝蒙古人从中亚调兵,带进来不少色目人,这些人信伊斯兰,在西北和沿海建清真寺,娶本地媳妇,生下后代,就形成了回族的前身。
到明清,伊斯兰教在中国有了一定基础,但信徒比例不高,只占总人口的1%左右,主要集中在新疆、宁夏、甘肃等地。
为什么没大规模流行?一个大原因是伊斯兰教强调一神论和严格教义,跟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佛教这些多元包容的传统不太合拍。
中国人重家族和世俗伦理,宗教更多是个人事儿,不像中东那样直接绑上政治和征服。穆斯林在华也得适应,建的清真寺还带中国风,饮食上避猪肉但不强求别人改信。
这就让伊斯兰教成了少数民族的信仰,没法像佛教那样从上层渗透到民间大众。
伊斯兰教扩张靠圣战和军事,阿拉伯帝国从7世纪起就东征西讨,但中国太远了。最早的直接碰撞是怛罗斯之战,公元751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带三万多唐军和葛逻禄人去打石国,结果石国王子跑去求援,阿拔斯王朝派齐亚德带十万军来。
双方在怛罗斯河边对峙五天,葛逻禄突然反水,唐军大败,只剩几千人逃回。高仙芝这人本来就爱背约,杀降将引起中亚诸国不满,这次败仗让他丢了安西都护的位子。但这仗对双方疆域没啥实质影响,唐朝还守着安西四镇,阿拔斯王朝忙着平定叙利亚内乱,没力气东进。
四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内斗,吐蕃趁机占了河西走廊,这就成了天然屏障,挡住阿拉伯人继续往东。
怛罗斯之战其实促进了文化交流,唐军俘虏把造纸术带到阿拉伯世界,伊斯兰那边把数学、天文传到中国,但军事上,它标志着伊斯兰东扩的极限。阿拉伯人知道,中国有高山沙漠,补给线拉太长,风险大。
9世纪末,喀喇汗王朝冒头了,这是回鹘后裔西迁形成的突厥国家。公元942年,萨克图皈依伊斯兰,打败叔叔,自称博格拉汗,伊斯兰历330年占了巴拉沙衮,把伊斯兰定为国教。
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突厥伊斯兰国家。喀喇汗人野心不小,从10世纪中叶开始,对信佛教的于阗王国开战,持续了四十年左右,到1000年左右,于阗灭亡。新疆西部佛教土全被伊斯兰化了。于阗国王李圣天组织抵抗,但喀喇汗援军多,圣战号召力强,逐步蚕食。
高昌回鹘成了佛教的最后防线,跟喀喇汗以天山为界对峙。这轮扩张让伊斯兰进了新疆,但止步于此,因为高昌回鹘有宋辽撑腰,喀喇汗内部也乱,忙着跟萨曼王朝打仗,没法越过戈壁。
11世纪,西辽的出现又给伊斯兰东扩浇了盆冷水。1141年,卡特万之战,西辽皇帝耶律大石帮葛逻禄人打塞尔柱王朝的桑贾儿。塞尔柱十万骑兵渡阿姆河来援,结果被耶律大石包抄,大败。塞尔柱退到呼罗珊,西辽控了河中地区。
耶律大石信佛教,但政策宽松,允许喀喇汗自治,没强推宗教。这让中亚缓和了矛盾,西辽维持平衡到1218年蒙古西征。蒙古帝国崛起,本来中断了伊斯兰扩张,但也把中亚穆斯林带到中国西北。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灭花剌子模,伊斯兰在中亚站稳,但蒙古人信萨满和佛教,没让伊斯兰主导。元朝时,色目穆斯林来华多,在甘陕定居,形成回族基础。
元朝这儿有个关键转折,阿难答差点把中国拉进伊斯兰。阿难答是忽必烈孙子忙哥剌的儿子,安西王,从小在穆斯林家庭长大,建清真寺,十五万蒙古军多信伊斯兰。1307年,元成宗铁穆耳死,无嗣,皇后卜鲁罕想立阿难答。
阿难答扩军屯田,压制佛教,西北伊斯兰化加速。但元武宗海山和哈剌哈孙反对,爱育黎拔力八达政变,杀阿难答和卜鲁罕。海山上台,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维持宗教宽容,但挡住了全国伊斯兰化。
明朝时,又来一波威胁,帖木儿东征。帖木儿是蒙古后裔,跛子但狠,建帝国横扫中亚、西亚。1404年,他集二十万铁骑,从撒马尔罕出发,想重现成吉思汗伟业,自称后裔,拉拢北元。明永乐帝朱棣正忙建文帝遗臣,也警惕西北回族私通中亚。
但1405年二月,帖木儿在讹答剌病死,大军撤回。他的后裔去印度建莫卧儿王朝,没再东犯。
清朝康熙乾隆时期,准噶尔噶尔丹信佛教,1690年代灭叶尔羌穆斯林国,但清没马上管新疆。1755年,清灭准噶尔,放大小和卓霍集占兄弟回南疆招抚。
结果1757年,他们叛乱,占喀什叶尔羌。清派班弟、达瓦齐等分兵追击,1759年攻克叶尔羌,大小和卓逃巴达克山,被当地人杀,头送清营。清设伊犁将军,行政上收复新疆,但伊斯兰文化已根深,维吾尔族多信伊斯兰。
这次平叛是清“十全武功”之一,标志新疆纳入中国版图,但没文化上逆转伊斯兰化。
最后,伊斯兰没征服中国,是综合因素。人口是王道,地理是屏障,时机是运气。但事实是,中国文化传承三千年,伊斯兰只占边角。
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大规模宗教战争?中华文明中的包容性从何而来? 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