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亮剑!拒执罪新规全面筑牢执行防线,让公平正义真正“兑现”
发布时间:2025-09-15 17:38 浏览量:1
长期以来,“执行难”是困扰司法公正“最后一公里”的痛点。赢了官司却拿不到钱,不仅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更侵蚀司法公信力。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最高人民法院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于2024年11月和2025年6月相继出台关键规定,从实体认定到程序衔接全面强化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以下简称“拒执罪”),构筑起一道严密的司法执行防线。
一、明确红线:这些行为属于“情节严重”
新规对拒执行为的情形作出清晰界定,具有较强的实务指导性。例如,明确隐藏、转移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或者虚假诉讼、虚假和解等方式阻碍执行,均可能构成犯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拒不支付赡养费、劳动报酬等涉民生款项,将被依法从重惩处。
二、强化协同:三部门共建办案“快车道”
为解决以往工作中存在的移送难、立案难、取证难等问题,新规进一步厘清了法院、公安、检察院三部门的职责分工与协作机制。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涉嫌拒执犯罪线索,须在规定期限内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当及时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检察机关则同步开展立案监督和公诉支持。三机关合力形成打击拒执犯罪的闭环管理。
三、宽严相济:既体现力度也不失司法温度
新规在严厉打击恶意逃执行为的同时,也明确了从宽处理的情形。例如,在一审判决前全部履行执行义务、积极弥补损失并获得谅解的被告人,依法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这一机制既彰显了司法权威,也鼓励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四、破除侥幸:事前转移财产仍可追责
一些被执行人在诉讼期间便提前转移资产,试图规避未来可能的执行。新规对此明确,判决生效后被发现存在前述行为且拒不执行的,同样可以追究刑事责任。此举彻底堵住了部分人企图利用程序空子逃避责任的漏洞,强化了对潜在违法行为的威慑力。
五、共犯同责:帮助逃执必将依法追究
不仅被执行人本人可能涉嫌犯罪,协助其隐藏、转移财产、抗拒执行的其他人员,也可能被认定为拒执罪的共犯,依法追究相应刑事责任。这意味着,任何试图帮助“老赖”逃避司法执行的行为,都将面临法律风险。
结语:
两份新规的出台,是我国法治建设特别是执行工作机制迈向精细化、系统化的重要标志。它向全社会传递出清晰的信号:司法裁判必须得到尊重和执行,任何挑战法律权威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自觉维护司法尊严,主动履行法律义务,共同营造诚实守信、尊法守法的社会环境。
让我们期待,在新规的推动下,更多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切实保障,更多的公平正义得以高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