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与早起有关?医生提醒:过了76岁后,早起牢记“5不要”

发布时间:2025-09-17 18:53  浏览量:2

76岁,是一道看不见的身体分水岭。很多老年人在这个年纪之后,突然变得“起得特别早”,有的是自然醒,有的是睡不着,有的是被血糖问题“叫醒”。你以为早起是身体健康的信号?可真相往往相反。

最近门诊里一个大爷,凌晨四点起床,洗漱、吃饭、出门遛弯,结果9点刚过,晕倒在公园长椅上,被送来时低血糖已经快进昏迷状态。他还一脸委屈:“我都这么健康,怎么突然就这样了?”

过了76岁,早起这件事,表面上是作息问题,背后实则藏着血糖、心脑血管、自主神经系统的老化警报。

研究显示,老年人清晨时段的交感神经功能(就像人体的“应急刹车”)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在短时间内出现血糖波动、血压骤升、心率紊乱等问题。特别是空腹状态下起床过早,极易诱发低血糖甚至心源性猝死。

过了76岁,早起这件事,真的不能“想早就早”。医生提醒:清晨这个“高危时段”,有5件事,千万别做。

第一不要:空腹太久还硬撑着不吃

很多老年人早上醒得早,但习惯“慢慢来”,四五点醒了,一直拖到七八点才吃早饭。这个习惯,看似从容,实则危险。

老年人的糖异生能力(身体制造血糖的能力)随着年龄下降,肝脏调节血糖的速度变慢。一旦清晨空腹时间过长,血糖容易骤降,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甚至可能出现“黎明现象”之后的反跳性低血糖。

建议:早上醒来后30分钟内吃点东西,哪怕是一小块全麦面包、几口温牛奶,也好过空着肚子等血糖崩盘。

第二不要:起床动作太猛太快

这个很容易被忽视。很多老人醒来后直接坐起、下地、走动,动作干脆果断。但这个年纪,身体不太适合“干脆”。

清晨是血管收缩最剧烈的时间段,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减退,起身过快容易导致直立性低血压,也就是一站起来就头晕眼花,严重的直接摔倒。

建议:醒来后先在床上静躺3分钟,再慢慢坐起,坐2分钟后再下地。给身体一个缓冲,也是给血压一个机会。

第三不要:一早外出剧烈活动

有人说,老人早起去公园锻炼不是挺好吗?但你得看几点。五六点钟的户外空气湿冷、心率未稳、血糖最低,是“三高”人群最脆弱的时间点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年研究指出,超过76岁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在清晨5点至7点间活动,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比中午高出近2倍。心肌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就像“电量不足的手机”,一启动就卡顿,严重时“黑屏”。

建议:晨练最好推迟到8点后,太阳升起、气温回升后再出门。早起可以做点轻微室内伸展,但别急着“跑出去”。

第四不要:一醒就吃降糖药

糖尿病患者最容易犯这个错。因为怕血糖高,很多人一醒就吃药,甚至没吃早餐就直接服用。这个顺序,大错特错。

空腹服用降糖药,尤其是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可能导致低血糖的“滑坡效应”,尤其在身体尚未完全清醒、血糖本就偏低的清晨,更是“雪上加霜”。

建议:降糖药要根据类型决定服药时间。大部分口服药应在早餐前15-30分钟服用,但前提是你确实会吃早餐。如果早餐不能保证,宁可推迟服药,也别拿命冒险。

第五不要:情绪激动、思虑过多

很多人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翻手机、看新闻、刷视频,结果各种社会新闻、家庭烦恼、生活压力一股脑灌进脑子里,交感神经瞬间兴奋,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血糖飙升。

清晨应激反应是老年人早起“隐性杀手”。你以为自己只是“精神了”,其实身体早已在偷偷“报警”。建议:醒来后先静坐,做几次深呼吸,听点轻音乐,避免情绪刺激。让身体“慢热”,比“起猛了”更重要。

很多人觉得这些“早起禁忌”有点小题大做。但临床见得多了,你就知道,真正把人送进急诊室的,往往不是大病,而是这些看起来“无害”的小动作。

2023年《老年医学杂志》发布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76岁以上老年人中,超过68%存在清晨血糖异常或血压波动,而约半数都与作息相关。不是病重,而是没注意。

还有一点,别忽视“早醒”本身。很多老人凌晨三四点就醒,睡不着,以为是“年纪大了正常”。这种睡眠碎片化,可能意味着松果体褪黑素分泌下降,也可能是轻度抑郁、认知障碍的前兆。

如果你或家人近3个月内突然开始持续早醒、情绪低落、注意力下降,那么不妨做一次睡眠质量评估或者神经科检查,早一步发现问题,晚年就稳一点。

血糖,是个看不见的“隐形杀手”。清晨,是它最爱“动手”的时段。尤其过了76岁,身体各个系统都在“减速运行”,你的一点点忽视,可能就是它“出击”的机会。

别再迷信“早起的老人最健康”。真正的健康,是起得不早不晚,吃得不多不少,动得不急不躁。这个年纪,最怕“太用力”。

就像我那位大爷,醒得早、动得快、吃得晚、药吃急,最后被低血糖狠狠摁倒。他现在每天六点半起,喝一小杯温牛奶,坐着听半小时收音机,七点吃饭,八点才出门遛弯,三个月了,没再头晕,也没再被送进急诊。

76岁后,身体最怕的不是慢,而是“急”。早起这件事,也许你做了一辈子,但在这个年龄,要开始学着“慢一点”。不是偷懒,是惜命。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晓红.老年人清晨血糖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3):241-245.
[2]李建军.高龄人群晨起生理波动与心脑事件关系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22,37(10):896-900.
[3]陈志刚.老年糖尿病患者晨起降糖用药误区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9):738-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