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患有高血压的人,天冷宁愿在家躺着,千万别做这4件事
发布时间:2025-09-18 16:19 浏览量:1
一到换季,特别是冷风一吹,门诊里高血压的病人就明显多了起来。不是头晕,就是心慌,有的甚至半夜被胸口憋醒。
很多人不理解,明明血压平时也挺稳的,怎么一降温就开始乱套?冷天对高血压来说,就像是火上浇油,一不小心就能出大事。
那话说回来,这种天儿里,患有高血压的人,宁愿窝在沙发里看电视,也千万别做那几件事,不然啊,真不是吓唬你,可能下一秒就得进医院。
这事儿要从血管说起。天气一冷,人体的血管就会下意识地收缩,像是缩脖子的猫,紧张得不行。这一收缩,血压立马就跟着往上窜。
特别是早上刚醒来那会儿,血压本来就容易波动,再加上冷空气一刺激,简直是“双重暴击”。有研究表明,气温每下降10℃,收缩压平均会上升6-8毫米汞柱。你说这不是明摆着给高血压的人“添堵”吗?
所以啊,天一冷,别拿自己当铁人,硬扛着去做那些“看起来没啥”的事。像是早起去晨练,这事儿听起来健康,但对高血压的人来说,真是“甜蜜的陷阱”。
你想啊,清晨气温最低,血压最高,两者一碰头,脑出血、心梗、猝死的风险立马翻倍。
以前我有个病人,60多岁,每天早上六点准时去公园打太极,风雨无阻。结果有一天,正蹲马步呢,突然倒下了,送到医院时心率都停了。这种事,医生见得多,不是吓唬人。
还有一件事,也是高血压的“雷区”——洗热水澡。尤其是那种一进浴室就把水温调到烫手的程度,觉得“热呼呼的舒服”,其实那是给血管加压。
热水一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体内血液重新分布,核心器官一时供血不足,心脏就得拼命加班。
结果血压忽高忽低,像坐过山车,身体哪受得了?有些人洗着洗着就晕过去了,轻则摔一跤,重则脑出血、心律失常。洗澡这事儿,真不是说“水热了就舒服”,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
再说个更“隐秘”的问题:蹲厕太久。很多人喜欢拿个手机,一蹲就是十几二十分钟,这看起来是个生活习惯,其实是高血压的“隐形杀手”。
长时间蹲着,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心脏负担加重,血压也会跟着上来。特别是便秘的时候,一使劲,腹压升高,血压也跟着飙,甚至有诱发脑血管破裂的风险。你说这事儿多冤枉,一泡“悠闲”的厕所,可能换来一次急救。
还有个是很多人忽略的——情绪波动。别以为只有生气才会让血压升高,其实焦虑、紧张、悲伤,这些情绪都会影响交感神经,让血管变得“敏感”起来。
尤其是天冷时,人本来就容易烦躁,加上家里一地鸡毛、孩子不听话、电视里又播着某些让人火大的新闻,情绪一上一下,血压也跟着跳舞。
临床上就有不少人因为一场家庭争吵,直接血压飙到200多,结果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脑出血了。这种“气出来”的病,最难治。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想,那是不是天冷就什么都别做了?不是的,关键是别做那些“看起来没事,实则危险”的事儿。
比方说,早上起床别猛地坐起来,给身体个缓冲;出门时围巾帽子戴好,别让冷风钻进脖子;洗澡水温不要超过40℃,浴室最好有防滑垫和通风设备;上厕所别带手机,尽量快进快出;情绪上来了,先深呼吸,别急着争个输赢。
高血压这个病,说难治也难,说好管也好管。关键是你得“知己知彼”。很多人不愿意吃药,觉得那是“药罐子”的开始。可高血压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当回事。
像钙通道阻滞剂(比如氨氯地平)、ACE抑制剂(像贝那普利)、利尿剂(氢氯噻嗪)这些药,都是经过大量临床验证的,医生不是随便开给你的。怕副作用?那你得跟医生沟通,而不是自己停药换药。
还有人迷信“降压偏方”,什么吃芹菜汁、喝黑豆水、泡脚放血……这些做法看起来“接地气”,但没有科学依据,甚至有些还可能加重病情。
比如喝过多芹菜汁可能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影响心率。如果真想通过饮食改善血压,那得从“吃得清淡、少盐多钾”这些基本原则做起。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5克,但你知道中国人平均吃多少吗?10克以上,而一勺酱油就含钠近1克,你说这血压能不高?
而且别小看运动的作用,但这事儿也得讲究“时机”和“方式”。天冷的时候,别一大早出去跑步,换成中午气温高的时候,在室内原地踏步、做做八段锦、散步10分钟,都比清晨冻得瑟瑟发抖地晨练强。
有研究发现,温暖环境下的中低强度运动能有效改善血管弹性,比起硬撑着锻炼,反而更安全更有效。
其实医生最怕的不是病重,而是病人对病“没概念”。你要说癌症,大家都怕得不行;可说到高血压,很多人觉得就是“老毛病”,顶多头疼点、晕一会儿,吃个降压药就行了。
可你知道吗?中国每年因为高血压导致的死亡超过250万人,脑卒中、心梗、肾衰竭,这些“终极大BOSS”,很多都是从“不当回事”开始的。
所以啊,天一冷,咱高血压的朋友们,别硬撑,别任性。宁愿窝在家里,多喝口温水,听听广播,晒晒太阳,也比去外面“锻炼”来得安全。
记住一句话:命比习惯重要。不是不让你运动,不是让你躺一冬天,而是要学会在天气变化中保护自己。就像穿衣服一样,知道什么时候该加件毛衣,什么时候该收起短袖,这就是智慧。
别小看这些“看似小事”的提醒,很多大病,都是从“小忽视”开始的。医生不是神仙,救人也不是靠奇迹,而是靠你平时那点点滴滴的自我管理。高血压就像一只猫,你不惹它,它也不咬你;可一旦你不注意,它可能就变成一只虎。
天冷了,别逞强。别拿自己当“抗冻冠军”,也别把日子过成“血压试验田”。有些事,医生说了你不听,到时候身体“喊疼”了,再想后悔,可就晚了。
参考文献:
[1]王立祥,李建军.高血压患者寒冷季节血压变化规律及其防护措施[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3,31(2):110-114.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
[3]夏维波,张庆春.高血压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