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的如此理直气壮:一分钟道德经0519: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发布时间:2025-09-19 07:31 浏览量:1
一,前提示:
传世本中的“常”,原本是“恒”,那是不是所有的“常“都是“恒”的替身呢?现在有了出土残本就一目了然了。这样一来就像海水退潮,很多事就暴露了真相。问题是河上公,王弼知不知道替身这回事?按说他们应该是知道的。但实际上他们并不知道,要不然怎么怎么会错的如此理直气壮呢?
求关注,求关注,求关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二,简解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已经讲过的一句“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再讲一次。
传世本大多都是“圣人无常心”,出土残本上却写做“圣人恒无心”。按说,显然是出土残本更哲学,所以我会采信出土残本。
河上公说“圣人重改更,贵因循,若无自心”。圣人重视改变更新,珍贵因循变化,好像没有自己的主见”。“百姓心之所便,圣人因而从之”,唐玄宗好像是为河上公解释似地说“圣人之心,物感而应,应在于感,故无常心”。
圣人没有一定之规所以才能随时随地,因地制宜……
三,不充说:
不止一次说过常&恒。共识是原文是“恒”,为避讳皇帝名字,改做“常”。以此,还证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残本是刘恒之前的物件。
问题是,传世本中的所有的常都是恒变来么?那有位老先生口口声声说道德经不讲道而是讲“常与无常”,难道她不知道老子本无常,常都是恒变的。
常,哲学讲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对言,具体的个体的特例等,都是特殊性。经常,一般,常见,等日常用法也都有这样的意思。所以用“常”替代“恒”也是这个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常道”就是普遍的道,常态的道,犹终极真理(如果说道≈真理,那么,“常道”就是绝对的终极的永恒的无限的真理)。
所以,这里的“恒”也不仅仅是时间范畴的“永恒”,也有空间范畴的“无限”,以及价值范畴层面的“绝对”,意义范畴层面的“终极”。
所以,“圣人无常心”,平常之心?常人之心?永恒之心?无限之心?绝对之心……感觉都不通。即使如河上公and唐玄宗这般百般迎合的解说,也只能说明圣人是一个毫无主见,随波逐流,见风使舵,人云亦云的人。
所谓“重更改,贵因循”,“物感而应,应在于感”只是恭维的说法,似乎更接近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唐玄宗还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心虽无常,唯在化善,是常以化百姓之心为心”。
皇帝老儿好像知道我们在研究“常”和“恒”,一句话用了两个“常”。“无常”就是“不确定性”,常,当然就是确定性。
后边那个“常”。显然是“经常,时常,总是能够”的意思。
总之,无论怎么解释这个“常”,总觉得不对味。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面对一个错误的文本,历朝历代都有人雷解释的义正辞严,头头是道。
岂不知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错的如此理直气壮!
“圣人无常心”变成了“圣人恒无心”,说明①这个“常”也是“恒”的替身,②常变恒的同时,由“常心”,“常”做“心”的定语,变成了“恒”做“无”的状语。
圣人没有确定性的想法→圣人本来就没有主观意识。恒,还是永恒无限绝对终极纯粹之类的意思。很多人无法理解“恒无心”这样的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的文字的意思。有的选择了视而不见,有的又开始发挥想象力。
“恒”的意思并没有变,只不过是在这里做了不同的句子成分,表述↑需要做一些调整而已。简单地说。恒还是那个“道可道,非恒道”的“恒”。还是全息的意义——表示绝对终极无限永恒纯粹抽象的一种状态。
看起来是很是虎狼,为什么要用到这里呢?这表明老子对圣人是有着严格的境界要求的,圣人是必须能够“入大定”的,就是必须是完全彻底真正进入无意识状态的,真的能够做到对社会世事的“了无牵挂”。
你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归根结底”,“说到底”。
四,AI作文:
● 超越自我主观:一般人往往从自身的利益、欲望和观念出发去看待世界、处理事情,容易产生片面和局限的认知。而圣人能够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不被个人的喜好、偏见所左右。
● 关注百姓需求:圣人将关注点聚焦在百姓身上,深入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愿望和诉求。
● 实现社会和谐:当圣人以百姓心为心时,能够使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