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兵场到课桌前:济南学子史可瑜以奋斗之姿诠释新时代青年担当
发布时间:2025-09-19 16:38 浏览量:1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来自济南的25岁青年史可瑜作为预备役部队徒步方队的一员,以挺拔的身姿、坚定的步伐走过观礼台,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近日,这位来自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工程管理系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在校生,带着阅兵场上的荣光回到母校,为学弟学妹带来了一场以“奋斗与担当”为主题的生动宣讲,用亲身经历诠释新时代青年的爱国情怀与拼搏精神。
从空降兵到阅兵队员:用军人底色书写青春答卷
史可瑜的成长轨迹,始终与“责任”和“奋斗”紧密相连。2000年5月,他出生于济南市莱芜区冯家林村。2021年3月,怀揣着对军营的向往和报国的热忱,他光荣入伍,服役于人民解放军空军空降兵某部。在部队的两年里,他以“政治坚定、军事过硬”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凭借优异表现屡获“队列标兵”“内务标兵”“体能尖子”等荣誉,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军人的使命与担当。
2024年9月,史可瑜考入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当预备役部队启动阅兵选拔工作时,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军人的使命就是服从命令、冲锋在前,能参加这样的国之大典,是我一生的荣耀。”在返校宣讲中,他向学弟学妹们回忆起选拔过程中的艰辛:每天超10小时的队列训练,从踢腿高度、步幅到转头角度,每个动作都要反复练习上千次,直到形成肌肉记忆。“正步走的标准是步幅75厘米、踢腿高度30厘米、步频每分钟112步,整个方队要像‘一块钢板’一样移动,任何细节的偏差都可能影响整体效果。”正是这份“不畏困难、精益求精”的韧劲,让他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阅兵方阵中的一员。
9月3日当天,当“向右看”的口令响起,史可瑜目光坚定地望向天安门城楼,心中涌动着强烈的自豪感:“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荣誉至上’的意义——我们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对先烈的告慰,对祖国的承诺。”
校园里的“迷彩榜样”:以阅兵精神点亮奋斗灯塔
“立正——稍息!齐步走!”在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的操场上,史可瑜为学弟学妹演示了一套完整的队列动作。立正时纹丝不动,转体时棱角分明,正步走时落地铿锵,他用精准的动作再现了阅兵场上的风采,引来全场阵阵掌声。这场宣讲中,他不仅分享了阅兵训练的经历,也深入解读了“阅兵精神”的核心内涵。
“阅兵精神不是一句口号,它是极致追求的严谨——每个动作误差不超过1厘米;是团队协作的默契——14个排面如同一人行动;是坚持不懈的执着——集训期间的零失误;更是荣誉至上的信仰——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荣誉。”史可瑜结合自身经历说,“每个人的‘战场’不同,军人的战场在训练场和保家卫国的一线,学生的战场在课堂和未来的职业岗位,但‘奋斗’的精神内核是相通的。”
作为工程管理系的学生,史可瑜将部队的优良作风融入校园生活,在集体中发挥带头作用,学习成绩始终名列班级第一,获得鲁班综合奖学金(一等)。2025年5月,他因表现突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成为师生眼中“退役不褪色、学习当标兵”的榜样。
从乡村少年到职教追梦人:用专业情怀筑梦城市未来
“选择建筑行业,源于家乡莱芜的蜕变。”史可瑜在宣讲中提到,成长过程中,他亲眼见证了莱芜从传统乡村到城镇化新区的跨越:泥泞小路变成柏油大道,低矮农房换成整齐楼房,“这种‘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让我从小就对‘建造’充满敬畏心。”退役后,他毅然报考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正是看中了这里“实操性强的课程体系”和“与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职业教育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让我用专业能力改变生活的精准赛道——从建筑工人到项目管理者,这里有清晰的成长路径。”
在专业课学习中,史可瑜将军人的“高标准、严要求”带到实训现场,“建筑行业关乎民生,一栋楼、一条路都承载着责任。”他说,“未来,我想成为一名项目管理者,用专业能力建造放心工程,让更多人住上安心房。”
奋斗者的青春最闪耀:以初心照亮前行之路
从军营到校园,从阅兵场到课桌前,史可瑜用行动诠释了“奋斗”的真谛。他的经历让学弟学妹深受触动:“史学长让我们明白,青春的价值不在于选择何种道路,而在于是否以全力以赴的姿态走好每一步。”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宣传部部长李杰表示:“史可瑜同学将军人本色与工匠精神相结合,是‘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职教理念的生动体现,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榜样。”
如今,史可瑜正在备战专升本考试,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了家乡莱芜的社区建设志愿服务。“阅兵场上,我们用正步丈量忠诚;未来,我要用专业知识建设家乡。”这位从济南乡村走出的青年,正以初心为笔、以奋斗为墨,在新时代的画卷上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记者:丁宁 通讯员:邵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