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十点睡”被推翻了?医生:过了60岁,睡觉尽量要做到这6点

发布时间:2025-09-22 09:58  浏览量:7

“十点睡觉最养生”,这句话在不少老年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有人甚至设定了闹钟,每晚九点半就开始洗漱、关灯、睡觉,哪怕自己一点儿也不困,也要躺在床上强迫自己“按时睡觉”。

但问题是,人为地早睡,并不一定带来更好的休息。许多老年人睡得早,反而夜里辗转反侧、醒来次数增多,第二天反而更疲惫。睡觉时间,不该是“越早越好”,而应该是“刚刚好”。

睡眠节律其实是由脑内的“生物钟”调控的。过了60岁,这个系统会自然老化,入睡时间、睡眠深度、清晨觉醒等都会发生变化。强行维持年轻人的作息标准,不仅无益,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研究发现,老年人褪黑素分泌的高峰期提前,这意味着他们更容易在晚上九点左右自然犯困。但如果当天活动不够、白天小睡过多,到了晚上就很可能“困不住”。

很多人误以为“早点睡就能早点起、精神更足”,但如果躺下后一小时都还没睡着,这其实是“睡眠效率”降低的表现。世界睡眠协会指出,老年人理想的睡眠时间在6—7小时左右,过长反而可能扰乱节律。

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频醒,是老年人常见的生理现象。并非所有“睡得短”的情况都需要干预。关键不在“几点睡”,而在于是否“睡得踏实”。

“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是古人顺应自然的智慧。但在现代社会中,灯光、电视、手机屏幕延长了“白天”的时间,使人体的内部节律容易被打乱。尤其是老年人,眼底感光功能下降,更容易对光线干扰“失控”。

安静、温暖、规律的环境,比“早睡”更能帮助大脑产生睡意。对60岁以上的人来说,睡前过度紧张、焦虑、或强迫自己“非睡不可”,反而会让人越睡越累。

“十点睡”这条“金科玉律”,其实并不是针对老年人的建议。它源于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熬夜频繁,因此提倡早睡早起。而老年人本就退休,节奏缓慢,若强行套用这个标准,反而会扰乱自身节律

睡眠不是任务,它是身体的自然修复。如果你晚上十点并不困,不如顺势而为,适当延后入睡时间,只要第二天醒来精神、不嗜睡,就是“好觉”。

午睡习惯也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关键点。很多老人习惯饭后就躺下,午睡时间过长,反而削弱了晚上的睡意。控制午睡时间在30分钟以内,更有利于晚间入眠。

夜里频繁上厕所,是另一个影响老年人睡眠的“隐形杀手”。如果晚饭吃得太咸、喝水过多,或者存在前列腺增生膀胱功能退化等问题,都会让深夜多次醒来。建议晚上8点后减少饮水,晚餐尽量清淡。

枕头高度也值得重视。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颈椎、气道通畅度,从而影响呼吸质量。老年人因肌肉松弛,本就容易在睡眠中发生轻微“呼吸暂停”,选择合适的枕头,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入睡前的“灯光管理”非常重要。研究显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生成,晚间看手机、开着日光灯,会延迟入睡时间。建议睡前一小时关闭电子设备,改用柔和黄光灯。

很多人以为“吃了东西更好睡”,但睡前吃宵夜,尤其是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让身体“忙于消化”,反而难以放松入眠。晚餐与睡眠间隔至少留出2小时为宜。

晚上情绪波动大,也会影响褪黑素分泌。焦虑、担忧、甚至家庭矛盾,都会让人“越想越清醒”。放松、冥想、听舒缓音乐,都是调节情绪的好方法,比“按时上床”更重要。

在民间有句老话:“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适度活动能调动身体代谢,也有助于晚间自然困倦。建议饭后散步20分钟,舒缓又不刺激。

睡前洗个温水澡,可以提升核心体温,随后迅速下降时,大脑会误以为“夜晚到了”,更容易产生睡意。水温不宜过热,以36℃—38℃为宜。

还有一种“夜晚不适感”,常被误解为失眠,其实是静息状态下的焦躁症状。比如双腿不安、心烦意乱、坐立难安。这类情况,多与身体缺乏微量元素如铁、镁有关,建议通过食物补充,如菠菜、豆类、坚果等。

睡眠与认知老化相关联。研究表明,长期睡眠质量差,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风险。良好的睡眠,是延缓大脑老化的关键一环。

很多人误以为“年纪大了,睡不着是正常的”,但这是一种对自身健康的忽视。规律、有质量的睡眠,对免疫系统、代谢系统、情绪管理都至关重要。

与其追求固定的“十点睡觉”时间,不如观察自己的“自然犯困点”。每个人的生物钟不同,顺应自身节律,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重要。有的人睡七个小时,白天精力充沛;而有人睡十个小时,却整天疲惫。这背后的差异,正是“质量”与“习惯”的差异。

老年人睡得浅,是大脑为了更好地保护身体。一些声音、光线、温度变化,都会唤醒他们。与其追求“像年轻人一样熟睡”,不如提升整个睡眠环境的“可控性”。

“夜长梦多”,这句俗语其实反映了一个现实:睡得太久,反而容易“睡不好”。身体本能地排斥“强行休息”,长时间待在床上,只会让大脑对“床”产生负面联想,反而更难入眠。

床只是用来睡觉的,不建议在床上看电视、吃东西。保持床铺“纯粹性”,有助于形成入睡的“条件反射”。一旦躺下,大脑就知道“现在该休息了”。

保持白天的适度疲劳感,比任何“助眠方式”都更有效。不妨尝试轻体力劳动,如晒太阳、扫院子、种花草,这些活动不仅促进血液循环,还能提升晚上的睡意质量。

睡前喝牛奶、泡脚,是很多老年人的“固定仪式”。这类行为虽然不是万能,但形成固定的睡前节奏,确实有助于身体识别“入睡信号”。

如果晚上实在睡不着,不必强迫自己躺着。起身走动、看看书、听听轻音乐,再等睡意来临时再上床,反而能提高睡眠效率,减少焦虑。

“早睡早起身体好”,这句老话并非错,但它更适合青少年和中年人。老年人要顺应自身节律,才能真正“睡得香”。

睡眠是大脑给身体开的“修复工单”。过了60岁,更应该关注的是“休息的质量”,而不是“几点睡觉”。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节奏,不必被“十点睡”的刻板印象裹挟。

饮食方面,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鸡蛋、香蕉、豆制品,有助于提升褪黑素水平。晚餐适度摄入,有助于入睡。

睡眠卫生不仅是医学概念,也是日常习惯的积累。规律作息、保持光线节律、管理情绪波动,都是“好觉”的基础。

健康不是一条标准化的跑道,而是一场与自己和解的旅程。过了60岁,不是要“回到年轻人的作息表”,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身体听得懂温柔的语言。与其逼迫自己早早入睡,不如温柔地引导自己放松,给身体一点耐心,也给生活一点弹性。

如果你也曾被“十点钟焦虑症”困扰,不妨从今晚开始,试着听从身体的节奏,而不是钟表的指令。

点个赞,转发给你关心的家人朋友。你的一次分享,可能就帮他们睡得更好一点。欢迎留言说说你对睡眠的看法,或是你自己的“好觉秘诀”。

参考文献:

[1]王晓红,赵晨阳.睡眠与老年人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10):2458-2462.

[2]刘静,王海燕.生物节律与睡眠障碍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2023,30(08):1023-1027.

[3]李雪,张颖.老年人睡眠障碍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5,28(02):210-21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