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年纪了要多散步,医学专家:这几类人宁可躺沙发看电视也别散步

发布时间:2025-09-22 10:49  浏览量:6

人这辈子啊,到了年纪大点的时候,总会被一句话反复“叨念”:“要多走动,不能老坐着。”但真相是,散步虽然简单,却不是对所有人都“百无禁忌”的良药。尤其某些身体状况的人,硬撑着去走,可能不是养生,而是“伤身”。

有人说:“我爸70岁了,每天走1万步,比年轻人都积极。”但你知道吗?当步数变成负担,“健康投资”也可能变成“健康透支”。医学专家指出,有几类老年人,宁可在沙发上看电视,也不该随便去散步。那些“走出来”的病,往往伤得悄无声息。

那到底是哪几类人?为什么不适合走?不走又该怎么办?这篇文章,我们就好好聊聊。

散步确实是种温和的有氧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血糖。对很多中老年人来说,是性价比极高的养生方式。但很多人忽略了一点——“好”并不代表“适合所有人”。

就像人参补气,但不是谁都能吃。有些人散步后不仅不舒服,反而更容易胸闷、乏力、甚至头晕目眩。这不是身体懒,而是它在发出信号:“我没准备好。”

尤其是那些拿“别人能走,我也能走”作比较的老年人,往往更容易忽视自己独特的身体状况,结果越走越累,最后反而病倒。

1.心衰患者:

心力衰竭不是说心脏“罢工”,而是它“干活效率太低”。对这类人来说,过度散步会让心脏“超负荷”,轻则气喘胸闷,重则诱发急性加重,甚至猝死。

特别是出现夜间憋醒、双腿水肿、走几步就累得不行的情况,千万别硬撑着去散步。

2.严重骨质疏松者:

年纪一大,骨头就跟“脆饼干”似的,尤其是骨质疏松严重的人,走路时稍微一个不稳,就可能摔倒、骨折。而髋部骨折对老年人来说,往往意味着“卧床起点”,甚至“生命倒计时”。

这类人更适合坐姿下的轻度抗阻训练或在扶手辅助下进行静态平衡练习。

3.有严重下肢静脉曲张或血栓病史者:

散步需要腿部肌肉反复收缩,虽然对静脉回流有一定帮助,但如果已有深静脉血栓风险,剧烈散步反而可能让血栓游走,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而且散步时血液流动加快,也可能加重下肢静脉负担,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

4.严重贫血或肺部疾病患者:

这类人本身供氧能力就弱,散步一多,氧气供应跟不上,会出现头晕、心悸、胸闷等情况。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空气流通不好就更容易缺氧。

别小看“走几步喘三口”的感觉,那可能是肺功能在发出最后的警告。

听起来有些讽刺,但对上面提到的这几类人来说,“坐着不动”反而比“多走多动”更安全。这不是鼓励他们长期卧床,而是要科学安排休息和活动。

比如心衰患者在恢复期,医生会建议“坐起活动”代替“站立行走”;骨质疏松者可以在沙发上做抬腿、握力球等低冲击力锻炼;肺病患者则应以呼吸训练为主,逐步增加运动耐力。

运动不是目的,恢复身体功能才是。如果“散步”成了对身体的挑战,那就该换种方式去运动,哪怕是“沙发体操”。

有时候,我们太推崇“自律”,却忘了“识体质”。一个人每天咬牙散步1小时,但每次都累得眼冒金星,那不是坚持,是透支。

手表上的步数不该成为健康的“紧箍咒”。很多老年人就是被“1万步神话”误导,认为低于这个数字就不健康,殊不知这个标准原本只是日本公司营销时设定的一个“好记数字”,并无医学依据。

真正科学的做法,是根据自身状况,量身定制活动方案。比如有基础病的人,可以用“Borg疲劳指数”来判断运动强度,感觉轻微疲劳即可,不必死磕时间和步数。

很多人以为散步是最简单的运动,其实它背后有不少讲究。从时间、地点、速度到鞋子选择、呼吸节奏等,都是影响效果的关键。

比如晚上空气湿冷,心脑血管病人散步容易诱发血压波动;穿不合脚的鞋子,走路时间一久容易造成足底筋膜炎;走路时憋气或过快,也会让心肺负担加重。

如果身体本身就不适合散步,还硬要去“走健康”,那就像穿错码的鞋子——看起来是走路,实则“磨脚费力”。

对不适合散步的老年人来说,不去走,并不代表就放弃了运动。是一种更高级、更温和的“换道养生”。

比如可以选择:

太极、八段锦等低强度传统运动,节奏平稳、动作缓和,更适合体弱者。

水中运动,如水中行走、水中抬腿,减轻关节压力,兼顾锻炼与安全。

呼吸训练与冥想,改善肺功能、稳定情绪,让身体“以静养动”

医学的精髓不在于“照搬”,而在于“适配”。身体就是那架“老钢琴”,调音要精准,不能用“万能谱”去弹。

医学专家普遍认为,老年人的运动应该建立在“个体评估”的基础上。散步不是全民适用的“通用药”,更像是一剂“个性化处方”。

建议老年人定期进行综合体检,特别是心肺功能、骨密度、血压血糖等指标,作为运动选择的参考依据。同时也要根据当日状态灵活调整,比如天气变化大、精神疲劳时,应优先休息而不是强行锻炼。

上年纪后,身体这台机器确实需要保养,但保养不是硬跑,是懂得“何时踩油门,何时踩刹车”。对不适合散步的几类人来说,与其咬牙去走,不如聪明地停下。

养生的最高境界,不是盲目坚持,而是“知进退”。走得快,不一定走得远;走得多,不一定更健康。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参考文献:[2]王建斌,李春红.老年人运动处方制定原则与实践[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4,39(10):1230-1235.

健康声明:

以上内容仅为健康科普信息整理与分析,涉及的疾病症状和运动建议需结合个体情况判断,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有相关身体不适或运动疑问,建议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接受专业评估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