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书里的齐鲁“丰”景

发布时间:2025-09-23 08:13  浏览量:1

“中国古代四大农书”,即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的《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众多农书的伟大代表,记录了农学思想的演进、农业技术的发展等内容,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四大农书中,有三部是山东人所著。

在古代,士人多不屑亲耕问稼,致使专精农学者鲜矣。正因其人数寥寥,那些不避艰辛、体察民情、潜心农业技术总结与推广的农学家,其奉献精神便愈加难能可贵。他们或躬耕田野,或考察物候,或整理古法,或创制新说,所著农书,不仅守望着齐鲁大地的“丰”景,还成为厚重的农业文化遗产。

《王祯农书》中的水转翻车

古代农业科技的摇篮

数据显示,今日的山东以全国6%的耕地,贡献了全国8%的粮食、11%的蔬菜、12%的水果。

物产丰饶,是自然的馈赠,但农业的强大,绝非靠天吃饭那么简单。自古以来,山东“丰”景的背后,是山东农业生产智慧的不断提升。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自新石器时代起就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考古发现大量石制、骨制农具以及炭化的粟、黍等谷物遗存,表明当时旱作农业已日渐成熟。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鲁国均重农。正如《管子·治国篇》中所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在齐国形成的农学著作主要有《野老》及《管子》中的《度地》《地员》等篇。《野老》十七篇,被《汉书·艺文志》列为农家类著录,大约在汉代以后失传。对《野老》的成书及作者,据班固自注:“六国时,在齐楚间。”战国时,楚国的势力已扩大到与齐国相交的鲁中南地区。后汉应劭注:“年老居田野,相民耕种,故号‘野老’。”从班固和应劭的简注中可知,《野老》一书与山东关系密切,其作者是一位活动在鲁中南地区,亲临农业生产,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农学家,书中的内容必是与农业生产技术有关。齐国发达的农业,产生《野老》这样的农学著作是很自然的。在《汉书·艺文志》中,仅《野老》与《神农》是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农书,表明齐国在农学理论方面也居于领先的地位。

而《度地》和《地员》两篇是《管子》一书中有关农学方面的专著。《度地》篇主要论述了水利灌溉工程技术,《地员》篇则专门谈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都是我国先秦农学专业技术文献。

再就是,山东位于北方旱作农业区与南方稻作农业区的过渡带,农业类型多样,作物种类丰富。这种地理特点使得山东成为农业技术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区域。氾胜之将黄河下游一带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传播到黄河中上游地区,为促进华夏民族农业生产水平的全面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不仅总结了黄河流域的旱作技术,也记载了部分南方作物的栽培方法,体现出广泛吸收、兼收并蓄的特点。王祯在《王祯农书》中则进一步绘制了大量农具图谱,系统整理南北农具形制,推动了农业机械的发展。

山东能孕育出以三位农学巨匠为代表的农学家群体,与深厚的农耕根基、重农思想、地理区位优势、昌盛文教密不可分。我们可以说:山东,不仅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高地,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摇篮之一。

氾胜之:谷帛实天下之命

氾胜之,这位西汉末年的山东籍农学家,以现存最早的一部农学专著《氾胜之书》而为后世铭记。《氾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载,氾胜之,西汉氾水人也。史学界认定氾水治所在今山东曹县北。氾水是秦汉时的一条小河,久湮。郦道元在《水经·济水注》中记载:“氾水西分济渎,东北经济阴郡南”“氾水又东,合于菏水”。旧《曹县志》载“氾水在县北四十里”。南北朝时,济阴郡治所在今曹县申楼乡范庄寨行政村北,氾胜之少年时代应在此区域活动。

关于氾胜之的人生活动轨迹,史书语焉不详。仅据《汉书·艺文志》等书记述,知其于成帝时为议郎,知农事,曾在三辅地区(今陕西关中平原)指导农业生产,积极推广冬小麦的栽培技术。小麦的地位得到很大提高,以至《氾胜之书》称“凡田有六道,麦为首种”。《晋书·食货志》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汉谴轻车使者氾胜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

氾胜之总结前人经验,加之自己三辅教田的实践,写成《氾胜之书》,分十八篇。这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不仅在当时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也对以后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孙金荣介绍,《氾胜之书》记载的作物栽培技术,反映出西汉时期农业生产种植栽培技术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编写体例上,《氾胜之书》开创了中国农书作物各论的先河。从《齐民要术》到《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再到《农政全书》《授时通考》莫不如此。唐贾公彦《周礼疏》也说:“汉时农书有数家,氾胜为上。”《氾胜之书》十八篇在汉代影响较大,东汉郑玄注经时反复引用其内容。可惜的是原书早已亡佚,《齐民要术》引录保存的《氾胜之书》部分内容,几近辑佚本《氾胜之书》的全部来源。

在实践和书籍中,氾胜之都贯彻“谷帛实天下之命”的思想。他说:“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毫无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实天下之命也。”他认为粮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这种主张备荒的思想为后世所称道。

《王祯农书》中的木绵纺车

要想农业丰收,氾胜之将不同步骤一一拆解,并给出自己的建议。比如,他深知种子“母强子良,母弱子病”。在选种方面,他第一次提出麦子、谷子的穗选保纯法。对怎样保藏好种子,如何防潮、防热、防虫都记载得很具体。在种子处理上,其“溲种法”一节,介绍将种子粘上一层有效肥料,用中药浸汁搅拌,消毒灭虫,借以提高发芽率,增强幼苗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这些都突显出当时农业技术的进步。

氾胜之还强调掌握农时,利用自然规律。在冬季,利用积雪防治害虫,“冬雨雪止,辄以物蔺之,掩地雪,勿使从风飞去,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宜稼”。防治方法的多样性,反映了西汉关中地区的人们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此外,书中还有关于嫁接法、桑苗截干法、复种、轮作、混作以及如何夺取葫芦高产的记述。

西汉末年,豪强大族蚕食无厌,大量流民入关。为解决吃饭问题,氾胜之总结出一种新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区田法”。他将区田法划分为宽幅区和小方形区种法两类。这样,可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区种法,具有很强适应性。区田法最大的特点是集中使用人力、物力,在小面积土地上进行精耕细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潜力,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贾思勰:得时之和,适地之宜

到了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学著作,可谓“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何为齐民?古代有“编户齐民”的制度,将各户人口姓名、年龄、籍贯等信息登记,编成户籍。曹魏时代的学者如淳说,“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若今言平民矣”。编户齐民不论地位贵贱,均是国家赋役的承担者。

《齐民要术》是为平民而写的,它关心的是如何帮助平民种好田、养好鸡、织好布、酿好醋,只有这些民生问题解决好了,平民方可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贾思勰在序言中说,写这本书是为了“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所以“叮咛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辞”,这几句话道出了《齐民要术》的务实文风。

除了序言和一篇杂说外,《齐民要术》共计10卷92篇,内容涵盖农林牧副渔。前三卷讲粮食、蔬菜的种植,第四、五卷讲果树、林木的种植,第六卷讲动物饲养,第七、八、九卷讲酿酒、作酱等副业,介绍了不少食品制作的方法,由此可知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甚至还介绍了如何制笔,第十卷介绍了一些南方的植物。

民以食为天。在《齐民要术》中,讲种粮食的篇幅最大。贾思勰说:“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农业发展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贾思勰说:“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在粮食之外,贾思勰在介绍其他食物时特别关注它们是否有救荒的价值。

孙金荣介绍道,为了粮食的丰收,贾思勰总结了深耕、浅耕、初耕、转耕、纵耕、横耕、顺耕、逆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各式各样的耕作方式,并详细说明了每一种耕作方式适用于哪些情况,如何具体操作。提出了耕、耙、耱、锄、压等一系列整地保墒技术措施,并对各环节间的巧妙配合、灵活操作等作了系统的归纳。

《齐民要术》比较系统地讲述了垦荒造田、耕地保墒、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精耕细作、美田养田、土壤改良、耕种技术改进等土地耕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耕作技术思想,标志着中国传统耕作技术的成熟。这些耕作技术及思想,既体现了北魏精耕细作的主流技术思想,又奠定了现代土壤耕作方法的基础。

《齐民要术》记述了十数种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主要讲述了农作物品种类别、特性、选种、种植方法、整地保墒、播种时间、播种量、播种深度、株距、行距、苗期管理、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留种等技术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蔬菜科技发展迅速。蔬菜栽培品种持续增多,蔬菜栽培技术不断发展。《齐民要术》中记录栽培方法的蔬菜达32种,涉及蔬菜土壤选择、整地作畦、浸种催芽、播种时令、育苗、栽培、耕锄、施肥、苗期管理、茬口衔接、收获、储藏等各技术环节。形成了系统的蔬菜栽培科学技术,为后世蔬菜栽培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齐民要术》还记述了枣、桃、李、梅、杏、梨、栗、柿、安石榴、木瓜、椒、茱萸12种树的栽培技术。记述桑、柘、榆、白杨、棠、榖楮、漆、槐、柳、楸、梓、梧、柞、竹等十余种林木,比较系统地记述了主要果树及用材树种的生长习性、采种方式、育苗方式、种植技术、抚育模式、伐木技术,主要用途和经济效益,以及果树繁殖技术、果品采收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孙金荣说,《齐民要术》不但讲述了农业科技,还讲述了农业经济的经营、管理和贸易。但长期以来,人们对《齐民要术》农业经济思想研究较少。《齐民要术》中所讲述的有关农业经济、经营管理和商业贸易的思想,涉及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交换、农产品的时间价值和生产的连续性、产品存在的差异化、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投资收益、提高规模生产、降低劳动成本、土地经营原则等。

当然,贾思勰的视角和认识层次不只停留在农业生产的物质层面,而是从政治、哲学等多层面,认识农业生产的人本、民本意义,认知天地人之间的和合共存关系,探讨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些思想,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启示。

王祯:器非田不作,田非器不成

与氾胜之、贾思勰相似的是,王祯也曾为官。王祯,字伯善,为元初东平路泰安州人(今泰安),元世祖至元年间曾出任泰安州教授,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任旌德(今安徽旌德)县尹,大德四年(1300年)转任永丰(今江西广丰)县尹,在此期间完成了《王祯农书》。

王祯认为,“农,天下之大本也”,并且“古先圣哲敬民事也,首重农。其教民耕、织、种植、畜养,至纤至悉。”他还说,一个地方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如果不稼不穑,就很难担负起劝导农桑的责任。因此,他不居高堂衙门,“以身率先于下”“亲执耒耜,躬务农桑”,问学在田头,求教于老农,孜孜不倦研读历代农书。经过长年的农业生产实践,王祯把教民耕织、种植、养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与前人有关的农学研究相融合,编写成37卷约13.6万字的农业科学著作——《王祯农书》。

《王祯农书》由《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组成。《王祯农书》继承了中国古代农书编纂的优良传统,顺应了元朝重视农事经验总结的潮流,更是建立在其农业管理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成果。

《王祯农书》中的翻车

《农桑通诀》为全书的总论,从整体上介绍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生产经验的总结,不仅系统论述了开垦、播种、施肥、收获、储藏的生产全过程,而且论述了家畜禽鱼、果木蚕桑等各种动植物的育养知识。

《百谷谱》则是具体就各种谷物、蔬菜瓜果、棉花、茶叶等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说,并把各种作物分成了若干属类。

《农器图谱》介绍了各种农业生产工具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该书涉及了各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品种、起源和栽培技术,以及各种林木的种植、家畜的饲养、虫鱼的养殖等等方面。

《王祯农书》涵括了广义农业方方面面的内容,广泛涉猎农林牧副渔多个层面,是一部内涵丰富、展示全面的农学全书,继承并超越了以往各种农书。

全面记载我国南北方各地的农业发展状况是《王祯农书》的一大特色。在此之前的农书,基本上都是局限于某一个区域的农业状况,如《氾胜之书》反映了以关中地区为中心的我国西北部的农业情况,《齐民要术》也只是把范围扩大到了黄河流域的北方农业生产状况,涉及南方农业的农书几乎没有。

王祯生活的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空前大统一,社会生活比较安定,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发展,特别是南北方的交流进一步扩大。《王祯农书》全面反映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旱田和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南方水田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实践的真实样貌,书中绘制的《授时指掌活法图》《全国农业情况图》准确记录了当时全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在编纂方法上,《王祯农书》专门列有《农器图谱》部分,绘制了306幅图画,收录了105种农具,占到全书篇幅的五分之四,这在农学史上是首创之举。正如王祯在《农书》中强调“器非田不作,田非器不成”,他自己动手,设计和改制了水轮三事、水转翻车等先进的农机具。在他的笔下,水砻、秧马、织机、牛转翻车、九转连磨、水力大纺车……一件件原始而古朴的农具农器,被赋予了生命。清代学者顾嗣立在编辑《元诗选》时,特别设立“农务集”部分,专门选用了《王祯农书》中咏叹农事农器的51首诗作,这在历代诗歌选集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可以这样说,王祯博学多识,不仅是一位农学家,还是一位诗人。

《王祯农书》将农具分成二十门,每门细分若干项,每项之下又专门画一图演示,并配以文字注解说明,极大便利了读者。书中图片囊括了耕种、灌溉类农具七十余种,详细解释了其构造、来源、演变和用法,另外还有大量关于田制、仓廪、运输等农业方面的图片。图文并茂是该书的一大特色亮点。该书付梓之后,立刻引起世人的关注和追捧,其影响甚至超过了元朝官方主持编订的《农桑辑要》。明清时期的农学书籍,很多都沿袭了《王祯农书》的做法和内容,如《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书中的农器具部分都是直接照搬此书。(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