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梗阻的人越来越多,医生提醒:秋天再凉,也不要多做4件事
发布时间:2025-09-23 13:30 浏览量:1
到了秋天,天气越来越凉,很多人以为进了“补养”的季节,吃得多、穿得多、动得少,也就慢慢发现,肚子却越来越不对劲,特别是排便不顺、肠胃胀气这些老问题反而变得更加频繁。
其实从临床情况来看,到了气温变低的季节,便秘和肠梗阻的病例确实在增加,而且发作起来比夏天还严重。
这事儿真不能不当回事,因为有些人本来只是轻微便秘,结果不注意生活习惯,几天不排便甚至发展成肠梗阻,那时候就不是喝点蜂蜜水能解决的了,严重时甚至要手术。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会觉得“我吃得挺清淡啊,怎么还是老便秘”。
殊不知,问题根本不在吃清淡不清淡,而是在很多细节上犯了常识性的错,尤其是秋天气温下降后,一些看似“正常”的习惯,其实对肠道来说压力很大。
首先要说的,就是久坐。
很多人觉得秋天凉快,窝在沙发上刷手机、追剧、打麻将,时间就悄悄过去了。
殊不知长时间不动,对肠道来说就是灾难。
因为肠道的蠕动很大程度上依赖腹部肌肉和全身活动的带动,如果一直坐着不动,肠子也会“懒”,时间一长,排便的频率和效率就都下降。
而且久坐的人,很多时候水喝得也少,一来一去,肠道里的内容物更干更硬,更难排出去。
其次,有的人一到秋天就特别喜欢吃高蛋白高脂肪的东西。
火锅、烤肉、羊汤、牛腩,一个个轮着上桌,吃得是嘴巴香了,肠胃却苦不堪言。
高脂肪食物本身就不容易消化,摄入过量之后会让胃排空变慢,同时也会影响肠道的蠕动节奏。
特别是到了晚上还吃这些油腻的东西,结果一整夜肠胃都在辛苦工作,第二天不仅没排出来,反而更堵了。
再者,这类食物在肠道停留时间长,也容易产生异味气体,引起腹胀,进一步压制排便意愿。
对于原本就有便秘倾向的人来说,这完全就是“火上浇油”。
再来说说很多人以为“暖肚子”的热饮。
比如秋天一冷,老年人早晚必喝浓茶、热咖啡,有的甚至是每天好几杯。
喝着是舒服了,但其实这种饮品中含有的咖啡因或茶碱会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身体内的水分流失反而增加。
而大便能否顺利排出,与肠道水分是否足够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水分被利尿排掉多了,肠道的粪便自然就干结,时间一久,哪怕想排也很困难。
而且浓茶、咖啡对胃部还有一定刺激性,长期饮用还可能引发胃酸倒流、胃痛等消化道症状,连带着肠道功能也会受到波动。
很多人还有个习惯就是憋便。
早上起床忙着做饭、赶着上班,明明有便意却因为赶时间就忍一忍,想着“晚上回家再说”。
可问题在于,排便反射是有时间性的,最佳的排便时间就是早晨起床后,这时候肠道蠕动最活跃。
如果便意来了不排,就会反复刺激直肠神经,久而久之身体会逐渐适应“便意不重要”的信号,最终可能发展成无便意型便秘。
这种类型的便秘非常难治,就算吃泻药效果也很有限,还会依赖药物。
而且长期不规律排便也容易引发痔疮、肛裂,最后变成连上厕所都痛苦的恶性循环。
这些行为看起来都不大,可是一旦积累在一起,肠道功能就会变得越来越差。
再加上天气转凉,很多人饮食变重、喝水变少、活动减少,便秘的问题在秋冬季节就显得特别突出。
统计数据显示,在中老年人群中,进入10月份以后,便秘和肠梗阻门诊量平均上涨了近30%。
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由于肠壁肌肉退化、神经调控减弱,本来排便就比年轻人慢,再加上各种不良习惯,一不注意就可能发展成严重的梗阻问题。
在笔者看来,其实调理便秘和预防肠梗阻并不复杂,说白了就四个字——顺其自然。
让身体的排便节奏维持在一个正常状态,别强行打乱,别人为制造“便秘”。
比如多喝水是真的重要,不是渴了才喝,而是每两个小时就主动喝一次水;比如每天坚持散步或者轻体力运动,哪怕只是活动十几分钟,也能唤醒肠道蠕动;再比如饮食上尽量均衡,蔬菜水果要吃够,尤其是富含水溶性膳食纤维的种类,比如秋葵、燕麦、苹果、红薯这些,都是非常友善的食材。
当然,排便时间的规律也非常关键,建议每天早上起床后就去试着蹲一蹲,哪怕没有便意,也要给肠道形成一个稳定的“信号时间”。
除了生活方式,情绪也不能忽视。
有些人压力一大、焦虑一多,排便也跟着变得紊乱,甚至会因为紧张引发“假性梗阻”。
所以平时保持放松的心态、良好的睡眠质量,对肠道健康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总的来说,秋天虽好,但对便秘人群来说却是一个容易“踩坑”的季节。
不注意生活节奏、饮食习惯和排便规律的人,很容易从轻度便秘发展到顽固型,甚至走到肠梗阻那一步,后悔都来不及。
所以你说,凉一点的天就该窝着不动、吃得多、动得少吗?显然不是。
身体最需要的不是“补”,而是“顺”。
换句话说,顺应身体本来的节奏,顺着肠道的生理反应走,才是真正科学的养生逻辑。
大家不妨从现在开始,就纠正掉那些不合时宜的习惯,少动这四件事,肠子才不会“堵在秋风里”。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 上一篇:于东来三度支持西贝背后玄机,网友揭露两年前已谋划预制菜战略
- 下一篇:中科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