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来三度支持西贝背后玄机,网友揭露两年前已谋划预制菜战略

发布时间:2025-09-17 06:02  浏览量:1

最近,西贝预制菜的事儿炒得挺热闹,消费者都没想到,号称“健康抓关键,主食吃莜面”的西贝,居然也用预制菜。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当全网都在谴责西贝的时候,有个人本该站在消费者这边,可他三次站出来力挺西贝,他就是于东来。

到底啥原因让于东来连续三次站出来支持西贝呢?他心里到底在打什么主意?

西贝事件

9月10日,罗永浩发了一条微博,一下子打破了原本的平静,他晒出了在西贝点的13道菜,还指责说没有一道是现做的,特别提到“又贵又恶心”这几个字,真是狠狠刺激了消费者的神经。

评论区立刻掀起了大混乱,网友们纷纷接龙控诉,说自己在西贝遇到冷冻菜、加过热的菜,都吃过还不新鲜的事情,更有的晒出了儿童套餐里“吃出骨头”以及“西兰花苦涩发霉”的照片,总之大家都不买账。

舆论迅速蔓延,超出了大家的预料,到了第二天,西贝的董事长贾国龙亲自出来回应了。

他不仅坚决否认自己用过任何预制菜,还直接宣布要告罗永浩,还把罗的消费记录拿出来公开,说他是个“网络黑嘴”。

这话不仅没能平息争端,反倒激起了更大怒气,9月12日,罗永浩开始直播反驳。

他也没有反对预制菜,反倒强调要公开透明,还悬赏十万元,找西贝用预制菜的确凿证据。

在直播里,他话里带刺地暗示贾国龙“脑袋有毛病”,还说“这都不是餐饮了,简直就是骗人的”。

这会儿,西贝开始搞公关,想证明自己清白,开展了全国门店后厨的开放活动。不仅让顾客随意参观,还安排了直播做菜,想用这个来证明他们的菜都是现做现炒的,但结果反倒适得其反。

记者一进后厨,看到的细节真是让人震惊:鸡汤竟然是兑水的汤包做的,西兰花也是冷冻的,而羊肉的保质期长达两年。

有的厨师在炒菜时戴手表,有的则是无证操作,甚至还被拍到门店把下水道里的勺子捞出来后继续用,特别是儿童套餐的曝光,导致很多家长气不过,群里都炸开了锅。

紧跟着,“一岁的宝宝吃着两岁孩子的西兰花”这事儿一下子就火遍了社交平台,成了大家调侃的热点话题。

9月13日,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发声,新华社的标题很有分量:

不惧你提前准备,只害怕你不告诉我真相

人民日报还说得更明白点,觉得预制菜的范围挺模糊,行业的标准也不一致,消费者对这个东西的理解还会出偏差。

两家大官媒的立场挺清楚,大家关注的重点在于知道情况的权利,而不是搞死所有的预制菜。

到了9月14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讲话,强调“透明才是出路”。

虽然文章里没有直接提及,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实际上是在呼应罗永浩提出的“标注预制菜”这个看法。

不过在行业内部,出现了罕见的“集体站队”现象,半山腰、巴奴、叮叮懒人菜这些餐饮品牌都纷纷支持西贝,表示消费者对预制菜其实有一些误解。

信良记的董事长李剑甚至开出了20万的悬赏,想要挑战大家“找出一家完全不用冷冻原料和添加剂的连锁餐饮店”。

他在直播里直接说了,预制菜是提高效率的方法,不可能再回到“现杀现炒”的那个时候了。

到了9月15日,西贝终于忍不住,公开道歉,推出整改措施,保证以后8道菜会在现场现做,还会用更安全的大豆油来替换。

罗永浩也表示不打算再追究诽谤案,考虑到1.8万名员工的生活,他决定放过西贝。

就在这事儿还没彻底平息的时候,于东来连续三次发声,把事情又掀起了新的波澜。

于东来三次力挺西贝

9月12日,他发了条说:“感谢西贝、海底捞为大家带来美味又安心的饭菜”,这消息一出,网友们都炸开了锅,有人猜测他是在帮西贝背书。

13号,他再次发言,表示企业确实遇到一些困难,西贝也不是故意隐瞒什么的。

15号,他第三次开口,语气比之前稍微温和一些,表达了希望大家继续监督西贝的同时,也希望大家多体谅企业遇到的难题。

他的三次发声引起的反应挺激烈,网友们纷纷骂他“站错队”,指责他用个人信誉为西贝做担保。

那问题就摆在眼前了,于东来到底想啥呢?

这就不得不说到2023年,许昌市政府发布的一篇地方政务文章:

许昌市正全力推动预制菜产业向高品质发展迈进,努力加快建设步伐,力争把这块“金字招牌”做好做强。

文章里说得明明白白,预制菜将成为未来餐饮行业发展的关键趋势,许昌市也正着力把这里打造成中部地区的预制菜产业高地。

胖东来作为许昌的标志性商业品牌,这份政策里提到,要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加入预制菜产业链,推动标准化生产、冷链物流以及品质监管的建设。

胖东来作为当地的名片,或许早就被列入预制菜产业的试点项目里了。

换句话说,于东来不仅仅是个商人,他还扮演着地方产业布局里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要是预制菜遭到全网质疑,甚至被贴上欺骗的帽子,这不只是西贝的事儿,还会连累整个区域的政策推进和市场信心受影响。

他的发声,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在帮市场“撑场面”。

还有个细节得留意,今年8月,许昌市刚和几家预制菜企业搞了个战略合作,目的是搞出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之前,胖东来就加入了关于冷链仓储和食品配送的试点项目,虽然这些信息看起来零散,但一结合就能明白,为啥于东来在西贝那事中表现得格外“积极”了吧。

他并非不明白舆情的情况,只是经过衡量得失后,还是决定站在了产业的立场上。

这操作的代价其实也挺大,他以前在消费者心中几乎就是商业良心的代表,现在却被怀疑和资本站在一块,这对他的品牌损害挺严重的。

结语

表面上看,这事像是个“预制菜”的争执,但实质上却暗藏着消费者的知情权和产业政策之间的较量。

西贝这事之所以引发这么大的反应,主要是因为它触及了消费者最敏感的那些地方:隐瞒真相、误导信息,以及被高价“坑”了一把。

这场风波的未来走向谁也猜不透,但至少让我们明白一件事:透明度,不光是消费者的要求,也是行业必须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