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文《龟虽寿》:仅 56 字,曹操写尽年龄与奋斗的关系,读懂受益一生

发布时间:2025-09-23 16:33  浏览量:1

提及东汉末年,那是一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的乱世,烽烟四起,群雄像饿虎般盯着破碎的山河,而在这漫天战火里,有个名字注定要刻进历史的骨血里,他就是曹操。

世人多称他“曹孟德”,也有人记得他的小字 “阿瞒”,这位从沛国谯县走出的枭雄,生来就带着一股破局的狠劲。

彼时天下分崩离析,袁绍据河北、刘表守荆州、孙权占江东,个个都想逐鹿中原,可曹操偏能凭着过人的谋略与胆识,带着兵马南征北战:灭吕布、破袁绍、征乌桓,一步步把混乱的北方攥在手里,硬生生在乱世里闯出了一片天地,成了扭转格局的关键人物。

可若只把曹操当“乱世枭雄”,未免太小看他。他的笔尖里,藏着比刀剑更动人的力量,作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灵魂人物,他写的诗没有半点柔靡之气,字字都带着金戈铁马的气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的壮阔,“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的苍茫,那独有的 “建安风骨”,就像一把穿越千年的利剑,即便到了今天,读来仍能让人感受到他胸腔里的热血与豪情,震撼不已。

若要从曹操的诗文里,找一篇既能见其文才、又能窥其心志的作品,那《龟虽寿》必然是首选。这篇被后世奉为千古奇文的诗作,诞生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 年),那是曹操北征乌桓大获全胜的归途。

彼时的他,刚平定了北方边境的隐患,站在辽阔的塞上土地上,眼前是绵延起伏的山河,身后是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将士,回望半生南征北战的岁月:灭黄巾、讨董卓、破袁绍,一路从乱世里拼杀过来,如今北方初定,可统一天下的理想仍在远方,万千感慨涌上心头,便化作了笔下的诗句。

更值得细品的是,写下这首诗时,曹操已年过半百,整整53 岁。在医疗水平低下、人均寿命不过三四十岁的古代,53 岁早已是世人眼中的 “暮年”,多数人到了这个年纪,早已放下雄心,只求安稳度日。

可曹操偏不,正是这半生风雨沉淀下的阅历,这份历经沧桑却未减分毫的壮志,让他写出了这篇仅 56 字的短诗。短短几句,没有悲叹时光易逝,没有感慨年老力衰,反而把年龄与奋斗的真谛说得透彻,成了流传千年仍振聋发聩的不朽之作。

《龟虽寿》的开篇四句,一落笔就跳出了寻常文人的悲春伤秋,曹操以俯瞰天地的宏大视角,直接叩问生命最本质的命题:“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在古人的认知里,神龟是长寿的代名词,传说中能历经千年而不死,是超越凡俗寿命的象征;腾蛇更甚,能驾雾而行、穿梭云端,仿佛挣脱了尘世束缚的神兽。可曹操偏不顺着这份“神性幻想” 走,反而用最清醒的笔触戳破虚妄:就算是活千年的神龟、能飞天的腾蛇,到头来也逃不过生命的终点,最终都会归于尘土,与万物同寂。

要知道,曹操所处的时代,神仙方术之风盛行,谶纬迷信更是渗透进朝堂与民间。多少帝王将相都执着于“长生梦”,秦始皇派徐福东渡求仙药,汉武帝耗巨资建宫观迎神仙,都妄图用外力对抗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

而曹操却跳出了这份偏执,以近乎朴素的唯物主义认知,坦然承认“生死有常”:无论是人是神,都逃不开这不可逆的规律。在人人追逐虚妄长生的年代,这份直面生命有限的冷静与勇气,远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更显珍贵。

谈及对“龟” 的思考,庄子在《秋水篇》里曾借 “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的典故,聊的是生命长短的相对性,仿佛在说“千年寿命虽长,却也只是宇宙中的一瞬”,带着几分道家对生命的超脱与淡然。

但曹操偏不满足于此,他跳过了“相对性”的思辨,直接用“犹有竟时”“终为土灰” 点透最核心的本质:不管是活三千年的神龟,还是能乘雾的腾蛇,生命终有走到尽头的一天,这是无人能改的定数。

更让人惊叹的是,看清了“生命有限” 的真相后,曹操没有陷入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的消沉里,也没有像常人那样感叹 “岁月不饶人”。

相反,他把这份对生命本质的认知当作起点,转而追问 “有限的生命里,该追求什么?”,正是这份不回避、不沉沦的清醒,让《龟虽寿》从一开始就脱离了汉末文人常见的悲戚,反而透出一种“明知生命有尽,仍要活出分量” 的雄浑苍凉;而那份藏在字里行间的壮志,又让全诗始终带着一股向上的劲儿,奠定了积极进取的基调。

正当读者还沉浸在“生命终有尽” 的沉思中,曹操的笔锋突然一转,如同惊雷破云,写下了全诗最振聋发聩、也最深入人心的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你看那年老的千里马,虽卸下鞍鞯卧在马槽旁,鬃毛或许已斑白,蹄声或许不再清脆,可它的心里,始终奔涌着驰骋千里的渴望;再看那些胸怀天下的“烈士”,即便岁月在脸上刻满皱纹,身体不再如年轻时矫健,那颗想要建功立业、实现理想的心,却从没有半分停歇。

这哪里是在写马、写 “烈士”?字字句句都是曹操的自我剖白,53 岁的他,早已过了人生的壮年,在那个年代更是妥妥的 “暮年”,可北征乌桓的硝烟未散,统一天下的蓝图仍在心中,那份平定四海的志向,非但没有被岁月磨平,反而愈发坚定炽热。

这份穿透时空的豪情,连百年后的东晋大将军王敦都为之倾倒。据说他每次饮酒尽兴时,都会高声吟诵这四句诗,手中的玉如意随着诗句节奏重重敲打唾壶,久而久之,坚硬的唾壶口竟被敲出了一道道缺口。

要知道,汉末的文坛早已被颓靡之风笼罩,文人墨客们总在感叹“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满纸都是感时伤逝、及时行乐的哀怨。而曹操这四句诗,就像一道劈开阴霾的闪电,以磅礴的力量打破了这份消沉,将 “自强不息” 的精神刻进了民族的血脉里。

这不禁让人想起商朝末年的姜子牙。相传他72 岁时还在渭水边垂钓,空有满腹韬略却无人赏识,可他从未放弃心中的抱负。直到遇见周文王,这位古稀老人终于得以施展才华,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一手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姜子牙的故事,不正是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最生动的写照吗?

曹操用这短短十六字告诉世人:年龄从不是束缚志向的枷锁,身体的衰老也困不住一颗渴望奋斗的心。生命的价值,从不在于它能延续多久,而在于它能拓展多宽、能沉淀多深,在于我们是否始终怀揣着永不熄灭的追求,在有限的时光里活出无限的可能。

在满腔壮志的抒发之后,曹操的思绪并未停留在豪情之上,反而沉潜下来,回归到对生命本质的深层思考,写下了“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两句充满智慧的诗。

在他看来,人的寿命长短,从来不是上天单方面决定的;通过自身对身心的调养,保持精神的舒畅与愉悦,同样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这份观点,在当时无疑是石破天惊的,它跳出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的宿命论桎梏,将生命的主动权交还给了人自身,是极具进步意义的人本主义思想,狠狠打破了 “命运由天定” 的陈旧认知。

不过,这里的“养怡”,绝不是世人误以为的 “躺平静养”,不是躲在庭院里无所事事,更不是放弃追求、消极度日,而是一种“内心有力量,精神常饱满” 的积极状态。就像《道德经》里说的 “清静无为”,很多人以为是让人避世归隐,可实际上老子想传递的,是“减少多余欲望,守住内心平和” 的智慧。

曹操的 “养怡”,正是对这种智慧的升华,他主张将内在的身心修为,与外在的理想追求牢牢结合:既要怀着“壮心不已”的志向,在天地间闯荡、实现人生价值;也要好好呵护自己的身心,让健康的体魄、平和的心态,成为支撑奋斗的坚实后盾。

这种“既要敢闯,也要会养”的生命智慧,即便穿越千年到今天,仍能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奋斗从不是透支生命,而是在守护身心的基础上,更有力量地前行。

《易经・系辞》中有句话说得好:“生生之谓易”,这短短五个字,道尽了宇宙最根本的规律,世间万物从来不是静止的,而是在永恒的变化中不断新生、不断成长。

曹操的生命观,正是对这一规律最生动的践行:他清醒地承认“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明白生命终有尽头,坦然顺应 “变易” 的自然法则。

但他从没有因为 “生命有限” 就停下脚步,反而以 “壮心不已” 的志向、“养怡得永年” 的智慧,在有限的时光里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战场上平定乱世,在诗文中留下精神,用自己的行动参与到“生生不息” 的创造中,让生命在奋斗与成长里,绽放出超越时间的光芒。

《易经》里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出了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刚健底色,而曹操的一生,正是对这句话最鲜活的诠释。他青年时,面对董卓乱政,敢挺身而出举兵讨伐;中年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硬生生扭转战局;即便到了 53 岁,仍能亲征乌桓平定北方,战场上的每一次驰骋,都是他对抗乱世的“自强不息”。

再看他笔下的诗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的壮阔,“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的抱负,乃至《龟虽寿》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的呐喊,字里行间都是不服老、不认输的劲头,每一句都是 “自强不息” 最动人的表达。

他太清楚时间会流逝,生命有尽头,可他从没有因此恐惧,更没有选择逃避。相反,他用一生的行动告诉世人:与其感叹“时不我待”,不如握紧当下;与其畏惧 “生命有限”,不如用奋斗给时光上色。

只有主动去闯、积极去创造,在每一个当下都活出该有的力量,才能让生命在日复一日的 “日新” 中,绽放出超越岁月的光彩。就像他北征乌桓得胜后,没有停下脚步享受安逸,而是写下《龟虽寿》明志,继续朝着统一天下的目标前行,这份“永远在路上” 的劲头,正是 “自强不息” 最本真的模样。

如今再读《龟虽寿》,这短短56 个字早已不只是一篇流传千古的诗文,更像一份穿越千年的人生宣言,凝结着曹操用半生阅历沉淀的生命智慧。

它像一位老者在耳边轻声叮嘱:别害怕眼角的皱纹、鬓边的白发,岁月留下的痕迹本就是成长的勋章,更要相信自己心中那份未凉的热血,只要志向还在,就有改写人生的力量;也别只顾着低头奔跑,偶尔停下调养身心,健康的体魄才是追逐理想的底气。哪怕你已过中年,哪怕旁人说“你该安稳了”,只要心里的 “千里之志” 没熄灭,就永远不算晚,永远有机会像那匹老骥一样,重新踏上属于自己的征程。

这份藏在诗句里的豪情与智慧,穿越了一千八百多年,至今仍在照亮无数人的路。它告诉每一个不甘平庸、不愿向年龄妥协的人:所谓“老了”,从来不是时间的定义,而是心态的投降。只要心有方向,哪怕年过五十、六十,甚至七十,都能像当年 53 岁的曹操、72 岁的姜子牙那样,带着初心重新出发。年龄从来不是停止前行的理由,真正的阻碍,从来都只在自己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