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把自己当回事,是痛苦的开始
发布时间:2025-09-23 17:29 浏览量:2
全文共2244字,阅读需要8分钟
小区里有位张阿姨,总活得小心翼翼又满腹委屈:邻居随口一句“你家孩子最近没以前活泼了”,她能琢磨一整晚,怀疑是不是自己哪里得罪了人;
广场舞队新学了复杂舞步,她因为跟不上被老师多指点两句,便觉得 “当众丢了面子”,此后再也不去跳舞;
甚至超市收银员结账时多问了句 “要不要塑料袋”,她都觉得对方 “语气太生硬,是看不起自己”。
日子久了,张阿姨总说 “活得太累”,却没发现,这份痛苦的根源,正是她太把自己当回事 —— 把他人的无心之言当成针对,把偶尔的疏忽当成冒犯,把自己的情绪凌驾于一切之上,最终在自我编织的执念里,困住了自己。
太把自己当回事,是在“他人眼光” 里绑架自己。
人天生渴望被认可,但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便会沦为 “他人眼光的囚徒”。
有人在聚会上说了句不合时宜的话,事后反复回想 “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很蠢”,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有人发了条朋友圈没得到多少点赞,便怀疑 “是不是大家都讨厌我”,悄悄删除动态;
有人穿了件新衣服被同事随口说 “不太适合你”,便再也不敢穿出门,甚至从此否定自己的审美。
这些看似 “在意形象” 的表现,本质上是把自我价值的评判权完全交给了别人,用他人的目光为自己套上枷锁。
可现实是,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没人会把你的一言一行时刻放在心上:你说错的那句话,别人可能转身就忘;
你纠结的那件事,别人或许根本没在意;你看重的那些细节,别人大概率从未留意。
就像舞台上的演员总觉得 “台下所有人都在盯着自己”,可台下的观众或许正在低头玩手机,或许在和身边人聊天,真正聚焦你的人寥寥无几。
太把自己当回事,就会放大他人的目光,缩小自己的世界,在 “怕出错、怕被笑、怕不被喜欢” 的焦虑里,耗尽心力。
太把自己当回事,是在“自我中心” 里隔绝关系。
人际关系的温暖,源于彼此的包容与体谅,可太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总习惯以 “自我” 为圆心,要求他人围着自己转。
朋友聚会时,若没人顺着自己的话题聊,就觉得 “被冷落了”,当场甩脸色;
夫妻相处中,若对方没满足自己的期待,就觉得 “不被爱了”,动辄冷战发脾气;
职场合作里,若同事没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就觉得 “不被尊重了”,刻意疏远对方。
他们把 “自己的感受” 当成唯一标准,却忘了别人也有自己的想法与需求:朋友或许只是想分享自己的新鲜事,并非故意冷落你;
伴侣或许只是一时疲惫没顾及到你,并非不爱你;同事或许只是有更高效的方法,并非不尊重你。
就像手握沙子的人,总觉得 “握得越紧越安全”,却不知用力过猛只会让沙子更快流失;
太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总觉得 “强调自我才能被重视”,却不知过度自我只会把身边人越推越远。
曾经有位读者分享,她因为闺蜜没在自己生日当天第一时间送祝福,便赌气断联半年,后来才知道闺蜜当天在医院陪生病的家人,根本顾不上看手机。
很多时候,人际关系的裂痕,不是因为他人的恶意,而是因为自己太把 “自我感受” 当回事,忽略了他人的处境与善意,最终在孤独中品尝痛苦。
太把自己当回事,是在“完美执念” 里消耗自己。
人都想展现最好的一面,但过度追求 “完美自我”,便会陷入自我苛责的泥潭。
有人因为工作汇报里有个小失误,便觉得 “自己太没用,彻底搞砸了”,连续几天吃不下睡不着;
有人因为减肥期间多吃了一口饭,便觉得 “所有努力都白费了”,陷入深深的自责;
有人因为偶尔发了次脾气,便觉得 “自己性格太差,不配被喜欢”,不断否定自我。
这些 “不允许自己出错” 的执念,本质上是把自己放在了 “必须完美” 的神坛上,忘了人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会犯错,会失控,会有缺点,这才是真实的人。
就像镜子里的自己,总觉得 “脸上的瑕疵特别明显”,可在别人眼里,那些瑕疵根本不值一提;
太把自己当回事的人,也总觉得 “自己的不完美会被无限放大”,可在别人看来,那些不完美反而让你更真实、更可爱。
曾经有位演讲家分享,他第一次演讲时忘词三次,下台后觉得 “这辈子再也没脸上台了”,可后来听众告诉他 “你忘词时脸红的样子很真诚,反而让我们觉得亲切”。
很多时候,你纠结的 “不完美”,在别人眼里根本不算事;你消耗自己的 “执念”,在他人看来只是多余的自我折磨。
其实,放下“太把自己当回事” 的执念,不是否定自我,而是与自己和解;不是变得卑微,而是活得更通透。
就像作家周国平说的:“一个人越是珍视心灵生活,越容易察觉到外部世界的有限,越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
这种从容,正是不把自己当回事的智慧:
——别人的无心之言,笑笑就好,不必往心里去;
——偶尔的失误犯错,改了就好,不必自我苛责;
——他人的冷落疏忽,理解就好,不必暗自较劲。
当你不把自己当回事,会发现天地突然变宽了:不用再为他人的眼光焦虑,能坦然做自己;
不用再为自我中心纠结,能真诚待他人;不用再为完美执念消耗,能轻松过日子。
就像张阿姨后来在老姐妹的开导下慢慢想通:邻居的话只是随口关心,老师的指点是真心帮她,收银员的询问只是职业习惯,那些让她痛苦的“冒犯”,其实都是自己想多了。
如今的她,会主动和邻居打招呼,会笑着和广场舞队的伙伴一起笨拙练舞,会坦然和收银员说 “谢谢不用”,日子过得轻松又惬意。
人生本就短暂,何必在“太把自己当回事” 的执念里,与自己为敌、与他人疏离、与生活较劲?
放下那份过度的自我,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体谅他人的不刻意,拥抱生活的不圆满,你会发现:痛苦悄悄消散了,关系慢慢温暖了,日子渐渐轻松了。
愿我们都能学会不把自己太当回事,在他人的眼光里守住自我,在人际关系中懂得体谅,在完美执念下接纳平凡。
这样,痛苦便没了滋生的土壤,幸福自会在轻盈的心境里,悄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