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力治超时学习违规补课:不止“禁”,更有课后服务
发布时间:2025-09-24 03:29 浏览量:1
教育部整治超时补课动真格:"天眼"盯梢、校长免职,真实情况远比消息热闹
“孩子凌晨1点还在赶作业,周末被补习班排满,这学上得太煎熬了!”家长群里的吐槽,道出了不少家庭的无奈。9月23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明确表态“下大力气整治超时学习、违规补课”,瞬间引发全网热议[__LINK_ICON]。这不是“双减”后的首次强调,却因“县中振兴计划”的政策背景和实打实的惩戒案例,显得格外有分量。到底哪些行为被严查?已有多少学校“栽了跟头”?家长最担心的问题有解吗?咱们用官方通报和现实案例说透真相。
一、不是“喊口号”!政策有依据,整治有靶点
这次整治绝非临时起意,而是“双减”政策的深化延续,更是“县中振兴行动计划”的关键一环。2021年启动的“双减”政策已明确: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不超60分钟,初中不超90分钟,校外机构不得在节假日开展学科类培训。但随着时间推移,新的违规形态不断冒头,这次整治特意瞄准了三大“重灾区”。
1. 校内超时学习:把休息时间还给孩子
“早6点到校,晚9点放学,周末还要加课”,这种情况在部分县域高中尤为突出。教育部明确划定“红线”:小学每天睡眠时间应达10小时,初中9小时,高中8小时,严禁学校占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组织集体补课,同时全面落实中小学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要求。
浙江某县中教师透露,之前为了冲升学率,不仅缩短午休至20分钟,还把晚自习延长到晚上10点,“学生上课打瞌睡成常态,体育课后半段常被其他科目占用”。如今当地教育局派人驻校检查作息表,发现违规直接约谈校长,“这学期终于能保证每天一节体育课了”。
2. 校外隐形补课:“天眼系统”专治“躲猫猫”
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96%后,“地下补课”开始变种:居民楼里的“一对一”、挂着“高端家政”幌子的住家教师、伪装成“夏令营”的学科班,甚至有家长组“拼团补课”,在咖啡厅包间里上课。
针对这些乱象,教育部上线了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平台,堪称“监管天眼”。家长选课缴费全流程线上可溯,机构资金实时监控,监管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能精准定位隐蔽培训点。江苏就通过平台数据,查处了一起“10人家教班”,组织者是退休教师,因违规开展学科培训被没收违法所得,还被纳入信用黑名单。
3. 教师有偿补课:吊销资格证不是玩笑
“课上留一手,课后开小灶”是家长最痛恨的行为。这次整治明确:在职教师无论是否有偿,只要开展学科类补课就属违规,情节严重者直接吊销教师资格证。河北某小学教师私下组织8名学生补课,每节课收费200元,被家长举报后,不仅被辞退,还五年内不得重新申请教师资格。
二、真问责!这些学校已受重罚,校长直接免职
“整治是否动真格,看处罚力度就知道。”今年以来,教育部已通报多起典型案例,问责直接穿透到学校负责人,没有“手下留情”。
- 江苏4校被摘星:连云港灌南高级中学等4所学校假期违规补课,被直接取消省四星级高中称号,两年内不得重新申报,相当于失去了优质生源吸引力。
- 河南3校校长免职:洛阳第一高级中学等提前开学补课,不仅学校被全省通报,市政府分管领导被约谈,校长直接被免职,“升学率再高也抵不过违规成本”。
- 河北资金“降级”:高碑店第一中学组织高三违规补课,被取消三年省级评优资格,省级补助资金按最低档发放,“这对需要改善办学条件的学校来说,影响实实在在”。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强调,“不管是重点校还是普通校,只要违规补课,处罚标准一律平等”。从通报情况看,县域学校和普通高中是查处重点,这与“县中振兴计划”优化教育生态的要求直接呼应。
三、现实难题:家长焦虑难消,还有“三个坎”要迈
政策力度空前,但不少家长仍有顾虑,整治落地还面临几道现实障碍。
1. “别人补我不补,孩子会不会落后?”
“剧场效应”是绕不开的坎。杭州某小学家长坦言:“学校不留作业了,但同事家孩子在偷偷学奥数,我能不慌吗?”这种焦虑催生了“高价私教”,一线城市在职教师补课费已涨到每小时800元,反而加重了部分家庭负担。
对此,多地开始探索“破解之道”。成都推行“每周三无作业日”,同时开放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组织编程、航模等免费兴趣课;杭州将社会实践、艺术特长、项目成果纳入升学参考,“不是只有分数能当‘敲门砖’”。
2. 教师负担会不会“反向加重”?
“校内提质”是减负的核心,但不少教师反映压力陡增。课后服务推行“5+2模式”,教师每天要多工作2小时,还要设计分层作业、批改个性化反馈,“以前下班就能走,现在经常忙到晚上7点”。
为缓解这一问题,政策明确课后服务经费由财政承担,教师额外工作量计入绩效。广东已落实课后服务补助,每名参与教师每月能多拿1500-2000元,同时引入校外专业人员分担艺术类、体育类课程,“让教师把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
3. “一对一”补课怎么管?
个体教师通过熟人介绍补课,隐蔽性极强,成为监管难点。“没有机构背书,全靠口头约定,家长不举报根本查不到”,某教育局执法人员透露。
目前各地正在探索“家校共治”:学校与教师签订承诺书,鼓励家长参与监督;同时通过社区网格员排查居民楼可疑活动,一旦发现违规补课,对参与家长进行教育引导。“堵不如疏,关键还是要让家长明白,靠补课抢跑的效果未必长久”。
四、不止于“禁”:整治背后,是教育生态的深层调整
很多人把这次整治单纯看成“减负令”,但从政策组合拳来看,背后藏着更长远的布局——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而不是“分数竞赛场”。
1. 县中振兴:不拼时间拼质量
“县中振兴计划”明确提出,通过优化课程、数字赋能、优质资源共享提升教学质量,而不是靠超时学习“死磕”。中央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县中建设,江苏、湖北等省已组织省城名校与县中结对,通过直播课、教研帮扶等方式共享优质师资,“以前县中老师要自己熬夜编题库,现在直接用名校的同步资料,效率高多了”。
2. 评价改革:打破“唯分数论”
减负的根本在于改变评价标准。教育部正在推动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高考参考,北京、浙江等地已试点:学生的志愿服务时长、科技发明、艺术展演成果等,都能成为升学加分项。“以前只看月考排名,现在孩子参加机器人比赛拿了奖,班主任比考第一还高兴”,一位初三家长说。
3. 资源均衡:减少“补课刚需”
为什么家长执着于补课?本质是担心学校教学质量跟不上。这次整治同步推进“课后服务5+2全覆盖”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前者解决“放学早没人管”的问题,后者免费提供从小学到高中的优质课程,偏远地区学生也能跟着名校老师学。河南某农村中学教师说:“以前讲不清的物理实验,现在放平台上的动画演示,学生一看就懂,补课需求自然少了。”
五、家长该怎么做?避开误区,把握这3个关键点
面对整治浪潮,家长最该做的不是焦虑“没课补”,而是调整教育心态,找准方向。
- 别信“内部补课”谣言:近期网上流传“重点校有隐秘补课渠道”,多是培训机构炒作。教育部明确,任何学校组织违规补课都会被严肃处理,家长不要轻信付费“内部消息”,避免上当受骗。
- 关注孩子“隐性负担”:比作业更可怕的是心理压力。如果孩子每天学习超过10小时,出现失眠、厌学情绪,哪怕是“自愿”刷题,也要及时干预,“与其熬时间,不如保证效率”。
- 利用好免费资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各地教育云平台有大量免费课程和学习资料,还有家长课堂指导科学育儿,这些官方资源比“野路子”补课更靠谱。
从“双减”到这次专项整治,政策的方向一直很明确:不是要让孩子“躺平”,而是要告别“无效内卷”,给他们留出运动、思考、探索兴趣的时间。正如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所说,“减负不是减责,而是要科学育人”。
整治超时学习和违规补课,不会一蹴而就,可能还会出现新的问题,但至少现在,我们能看到变化:孩子书包轻了,体育课能好好上了,周末能去公园玩了。这些看得见的改变,正是教育回归本真的开始。毕竟,一个眼里有光、身上有汗的孩子,远比只会刷题的“学霸”更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