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冷,糖尿病患者警惕:宁可冷着,也不能在这4种情况下取暖
发布时间:2025-09-24 10:45 浏览量:1
秋风一吹,电热毯、暖宝宝、小太阳纷纷上岗,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告诉我们:冷,是万万不能忍的。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有些“暖”,不仅不该享受,甚至可能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
宁可冷着一会儿,也别在这四种情况下取暖,否则身体受苦、病情加重,得不偿失。
每年一入秋,门诊里因为“取暖不当”导致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就开始多了起来。很多人以为自己只是“想舒服一下”,结果却被这份“舒服”反噬。
糖尿病本身对血管、神经、免疫系统的影响,使得患者在面对寒冷和温差时更为脆弱,对热的感知也变得迟钝。一些看似普通的取暖方式,对普通人是享受,对糖友却可能是伤害。
第一种最常见的取暖误区,就是使用电热毯过度加温。不少人睡觉前喜欢提前把电热毯打开,甚至整夜不断电,觉得一觉醒来暖洋洋。但糖尿病人群因为周围神经性病变,手脚对高温不敏感,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烫伤。
一些患者脚底被烫出水泡还浑然不觉,到医院时已经感染化脓,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糖尿病足,发展到需要截肢的地步。
正常人脚被烫一下会立刻反应,但糖友往往要等伤口发炎才发现异常,这是因为糖尿病导致的神经损伤会让痛觉和温度感知变迟钝。尤其是患有多年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在电热毯上“睡出问题”。
第二种高危行为,是将暖宝宝直接贴在皮肤上,尤其是下肢。很多人冬天怕冷,喜欢把暖宝宝贴在小腿、脚踝、甚至脚底试图“驱寒”。
但糖尿病患者的下肢本身血液循环就差,加上神经感知迟钝,一旦贴久了,容易形成低温烫伤。这种烫伤表面看着没什么,实则皮肤组织已经受损,恢复慢、易感染,成为糖尿病足的诱因。
有研究发现,低温烫伤最容易发生的温度区间在44℃至50℃之间,这个温度并不高,但长时间接触,就可能对皮肤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糖尿病患者尤其要避免在皮肤感觉不敏锐的部位使用暖宝宝,比如脚踝、脚底等。
第三个容易被忽视的情况,是在密闭空间内使用炭火、煤炉取暖。虽然这种方式在城市越来越少见,但在一些农村、老旧城区或临时工棚中仍然存在。糖尿病患者本身免疫力较弱,一旦吸入一氧化碳导致中毒,身体恢复能力差、代谢能力下降,后果更严重。
不仅如此,炭火取暖还容易引起室内空气干燥、氧气不足,进一步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心肺功能。特别是夜间密闭环境中使用明火取暖,不仅存在窒息风险,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第四种看似无害、实则暗藏风险的,是长时间泡脚取暖。不少糖尿病患者喜欢每天用热水泡脚,一来取暖,二来放松筋骨,甚至认为是一种“养生之道”。
但糖尿病引起的神经性病变让他们难以准确感知水温,稍不注意就可能被热水烫伤,而脚部本就是糖尿病并发症高发区域,一旦受伤恢复慢,极易感染。
曾有患者因泡脚水温过高致脚面红肿起泡,三天后发展为坏疽,不得不截掉脚趾。泡脚虽好,但对糖友而言,水温必须严格控制在40℃以下,并用手或温度计先测试,绝不能凭“感觉热不热”来判断。
天气变冷,许多人本能地想靠“热”来找安全感。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身体的神经和血管就像“迟钝的警报器”,等它响起时,问题可能已经很严重了。这四种取暖方式,表面上是保暖,实际上却可能是伤害的开端。
糖尿病本质上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机体多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免疫系统。当这些系统共同“罢工”时,身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反应能力就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糖友容易被热伤害“偷袭”。
不仅如此,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也较弱,容易干裂、脱皮,一旦有微小创口,就可能成为细菌入侵的突破口。再加上血液循环不畅,伤口难以愈合成了糖尿病患者的“老大难”问题。日常生活中哪怕是一处轻微烫伤,也不能掉以轻心。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心理层面,那就是“怕冷焦虑”。很多糖尿病患者特别怕冷,甚至因此焦虑、情绪低落,觉得自己“身体垮了”。
殊不知,这种情绪一方面会影响血糖稳定,另一方面也容易让人走入“过度取暖”的误区,反而加重身体负担。适度的冷,其实是身体适应环境调节的一部分,对糖友而言,合理保暖比盲目取暖更重要。
在房间里穿合适的棉衣、戴帽子、穿厚袜子,比打开“火力全开”的电暖器更安全;选择分区供暖的设备,比如小功率电暖桌、电热坐垫,也要注意温度控制和定时关闭功能,不让身体某一处长时间受热。
同时,也要重视血糖控制的稳定性。血糖波动大会进一步加重神经性病变的风险,一旦神经感知功能进一步受损,身体对温度的感知会越来越“不准”,这也就意味着取暖带来的隐患将越来越多。
防止并发症的关键,除了规范控糖,还要在生活细节上提高警觉性。尤其是对双脚的保护,要像对待“易碎品”一样小心翼翼。每天检查脚部皮肤有无破损、红肿,用温水清洗后保持干燥,穿合脚柔软的鞋子,都是降低糖尿病足风险的好方法。
家人和照护者也应该了解这些知识,尤其是照顾老年糖友时更要留心。很多患者自己感知不到温度变化,家人如果疏忽,很容易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糖尿病不等于不能过冬,但这个冬天能不能安全过,取决于你是否避开了这四个取暖“陷阱”。暖,不是越热越好,而是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真正的温暖,是健康无恙,是稳稳的血糖,是脚下的每一步都不疼不烫。
参考文献:
[1]黄志刚.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12):1089-1093.
[2]李静,王磊.糖尿病神经性病变与皮肤损伤关系的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12(6):421-424.
声明:"非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就医"。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科普健康生活,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