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喊 “同学” 还是 “孩子”?别争了!比称呼更重要的是这一点
发布时间:2025-09-24 14:13 浏览量:1
在教育圈,“课堂上该喊‘同学们’还是‘孩子们’” 的争论,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从不会真正落幕。有人执着于 “同学们” 的严谨规范,认为这是课堂公共伦理的体现;也有人偏爱 “孩子们” 的温情柔软,觉得这是教育人本内核的表达。
可这场争论吵了一年又一年,非但没吵出标准答案,反而绕进了 “舍本逐末” 的误区 —— 大家盯着称呼的 “壳”,却忘了教育真正该守的 “核”:比起喊什么,是否把学生当 “活生生的人”,才是关键。
你见过吗?有些老师把 “同学们” 喊得字正腔圆,眼神里却藏着对 “差生” 的鄙夷。课上一句 “同学们,请看黑板” 说得掷地有声,转身看到走神的学生,白眼能翻到天灵盖;课后批改作业,瞧见错题连篇的本子,嘴里碎碎念的全是 “这些同学真是无可救药”。他们把 “同学们” 当成了遮羞布,遮住自己对学生的偏见,遮住教学敷衍的真相。在他们眼里,“同学们” 不是平等的学习者,而是需要被分类的 “任务对象”—— 成绩好的是能拿高分的 “优质资源”,成绩差的是拖班级后腿的 “累赘”。这样的 “同学们”,比冰冷的通知更伤人,比刻薄的指责更诛心,字字句句都在把学生往 “被放弃” 的边缘推。
还有些老师把 “孩子们” 挂在嘴边,亲昵得让人起鸡皮疙瘩。课上一口一个 “我的小可爱”“我的宝贝”,甜得能齁死人;可课后学生没交作业,立马甩脸色冷嘲热讽;家长群里承诺 “用心呵护每个孩子”,转头就把调皮捣蛋的学生安排到最后一排的 “角落专属位”。他们把 “孩子们” 当成了人设标签,用来打造 “温柔有爱的好老师” 形象,博家长好感、换领导认可。可当 “孩子们” 的称呼褪去表演的外壳,剩下的只有令人作呕的虚伪与冷漠。这样的 “孩子们”,比敷衍的应付更虚伪,比刻意的疏远更寒心,让学生在虚假的温暖里,慢慢失去对老师的信任。
在教育场里混久了,见过太多被 “标签化称呼” 毁掉的孩子。有被老师私下叫 “问题少年” 的学生,听多了负面评价,真就活成了老师口中 “满身毛病” 的样子;有被家长骂 “讨债鬼” 的孩子,在刻薄的话语里,渐渐对家庭失去期待,变得叛逆又孤僻;还有被社会贴 “渣娃” 标签的少年,在旁人的轻视里,一步步放弃自己,走向堕落。这些刺耳的称呼,像一把把钝刀,慢慢割掉孩子的自信与尊严,把他们的人生切割得支离破碎。而那些被捧在手心的 “聪明娃”,也未必真的幸运 —— 老师张口闭口 “天才”“神童”,可一旦成绩下滑,这些赞誉瞬间就会变成 “骄傲自满”“辜负期望” 的指责,让孩子在落差里背负沉重的压力。
反观我自己,在教室内外摸爬滚打这些年,从不用 “同学们” 或 “孩子们” 把学生一概而论。遇见英语说得溜的学生,我会笑着喊 “英语李,来飙两句让大家听听?”;收到学生亲手做的书签,我会叫着她的名字说 “月月,谢谢你的礼物,我桌上有 50 枚书签,你随便挑喜欢的拿”;看到学生在走廊里徘徊不定,像是有心事,我会主动招手喊 “哎,小 X,过来聊聊?”。不是我想标新立异,而是我始终清楚:喊出名字,才是把学生当 “人” 看的第一步。当你喊出 “张三”“李四” 时,你面对的不是 “学生” 这个模糊的群体,也不是 “孩子” 这个单薄的标签,而是一个个有喜欢的零食、有偷偷藏起来的小梦想、有犯错时会脸红的鲜活个体。
其实说到底,“同学们” 和 “孩子们” 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如果你是深耕学科的老师,专注于知识传授、课堂秩序,“同学们” 的称呼严谨专业,能让教学更有章法;如果你是关注成长的老师,在意学生的情绪、心理,“孩子们” 的称呼温暖亲切,能让教育更有温度。可最怕的是,有人把 “同学们” 喊成了 “你们这帮差生”,用 “专业” 的外壳掩盖对学生的歧视;有人把 “孩子们” 喊成了 “我的小可爱”,用 “温情” 的假象掩饰对教育的敷衍 —— 这不是选择称呼,而是在亵渎教育。
称呼是皮肤,能随时更换,今天想走严谨风就喊 “同学们”,明天想走温情风就叫 “孩子们”;可师生关系是骨头,一旦断了,就再也接不上了。这场关于称呼的争论,吵到最后其实就一个问题:“你到底是谁的老师?” 是学科的奴隶,眼里只有课本和分数?还是学生的伙伴,心里装着每个孩子的喜怒哀乐?答案从不在称呼里,而在你对待学生的每一个细节里 —— 是批改作业时,把错别字圈出来并写下 “下次注意哦”;是学生举手时,哪怕问题幼稚也认真倾听;是批评时,先说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再讲 “我们可以怎么改”。
未来,我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先学会喊对方的名字,再决定自己是谁。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要做到却一点都不容易 —— 它需要你放下对 “好生”“差生” 的偏见,丢掉 “追求分数” 的功利心,用真心去看见每个学生的独特。因为教育从来不是一场表演,不是靠华丽的称呼赢得家长的掌声,也不是靠刻板的措辞获得领导的认可,而是靠 “我记得你的名字,我懂你的想法” 的真诚,收获学生的信任。当你能准确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能读懂他们眼神里的期待与困惑,能尊重他们的个性与差异时,无论喊 “同学” 还是 “孩子”,都能让教育有温度、有力量。
别再纠结于 “同学” 和 “孩子” 的表面之争了,比起喊什么,学生更需要的是 “被看见” 的真心。收起那些虚伪的表演,放下那些刻板的偏见,用名字建立连接,用真诚搭建桥梁。毕竟,教育的本质不是传递知识,而是唤醒灵魂 —— 当你真正把学生放在心里,哪怕只是喊一声 “喂,那个喜欢画画的小家伙”,也比空洞的 “同学们”“孩子们” 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