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工本生产力与发展资本生产力的区别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09-25 07:42 浏览量:2
政治经济学理论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个年代,他们面对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此相对应,他们创立了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对应的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而在十月革命之后,社会事实上已经进入到了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逐渐过渡的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并存,并将由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与新兴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提出能够体现公有制条件下社会生产方式性质和特征的范畴,这是一个学者或理论工作者职责和任务。从资本主义经济学到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发展,需要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需要每一个社会主义者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人本生产力或工本生产力观念和范畴,正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创新的体现。
一,什么是人本生产力或工本生产力?
当我们谈到发展生产力时,实质上是有两个方向的:那就是发展资本生产力和发展人本生产力两个方向。
人本,即以人为本。早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随着生产的日益社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管理的人本观念。
把以人为本落实到生产过程,也就是以劳动者为本,以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生产方式,也就是人本生产方式或工本生产方式。因此,人本生产力,也就是工本生产力。
生产力可以区分为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两个方面,分别为物的方面和人的方面;当我们以资为本时,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生产力的性质和特征;当我们以人为本时,社会生产力表现为人本生产力或工本生产力的性质和特征。
生产力是由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两个方面构成的。当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资产者资本的生产方式结合起来时,这时生产力的发展就表现为资本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劳动者的工本的生产方式结合起来时,这时的生产力发展就表现为人本生产力或工本生产力的发展。
二,人本生产力(工本生产力)与资本生产力的区别是什么?
现在我们用股份制企业模式与生产队模式作一比较,就立即明白资本生产力与工本生产力的区别了:
股份制企业的生产主体或老板是谁?股东。股份制企业的经营目标呢,那就是资产增殖,更通俗一点说,就是每股收益的不断增长。股东取得股利的本是什么?资本,即股东投入企业的资产量占企业资产总量的比例,即占股比。一个股东的股份数量占有企业股份总量的比例越大,他受益也就越大,因此,占股比就是股东资本的量化体现。
那建立工分制的生产队的生产主体或老板是谁?社员。生产队的经营目标呢?就是社员消费需要的满足。更通俗一点说,就是工分单价的不断提高,收入不断增加,福利待遇不断丰富。那社员取得收入的本是什么?工本,即社员投入生产队的劳动量占劳动集体劳动总量的比例,即工分比。一个社员的工分占生产队工分总量的比例越大,他的收益也就越大,因此,工分比就是社员工本的量化体现。
资本生产力的发展是以股东资产的增殖状态为衡量标准的。股东的资产增殖幅度越大,那么说明资本生产力的水平越高。它是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中心,一切以服从股东们的财富增长为目的。其动力机制就是资本投入、资产增殖,资产的扩大投入,资产的进一步增殖,如此不断循环;工本生产力的发展是以劳动者的生活水平的扩大、丰富和提高为目的的。其动力机制是工本的投入、劳动者的消费价值水平的提高,劳动投入能力增强并再投入,一切以扩大、丰富和满足劳动者消费需要为中心,如此不断循环。
生产力发展状态,有其衡量指标。
对于资本的生产力衡量指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说明,那就是资本事实上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而衡量资本生产率的就是所得剩余价值量与可变资本之比。对于工本生产力的衡量指标,则同样可以把工本区分为不变工本(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一一即生产资料投入)和可变工本(投入的活劳动),而衡量工本生产率的公式就是消费价值与可变工本的比值。
对于工本生产力怎样计算呢?
假如按照市场劳动力价格水平,一个人工是200元人民币,如果生产的结果是消费价值正好也是200元人民币,那说明工本生产处于劳动力简单维持的状态,既没有扩大,也没有缩减。而如果大于这个价值,则工本生产力处于扩大状态;反之则说明处于缩减状态。
资本的生产力是以资产者为主体,它表现资产者利用自己占有的资产吸收劳动者剩余劳动的能力;工本的生产力是以劳动者为主体,它表现劳动者发挥自己劳动潜力形成新价值的能力。
有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可以说明工本生产力与资本生产力的性质区别:
在人民公社时期,一对夫妇两个劳动力,除了要负担一、两老人的生活需要之外,有三、四个孩子是几乎普遍的情况。而社员所以愿意生养三、四、五个孩子,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负担这些孩子从出生到成家的生活需要基本不成问题。这是在我国农业还仅仅是在以体力和畜力为基础的农业生产的水平上的情景。
现在,50年过去了。现在的夫妇两个劳动力,那怕都是打工,有了一个孩子之后,就不再或者不愿再生第二胎了。原因很现实,因为生不起、养不起,你不能确定自己能够负担两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家的生活需要,你不能确定自己的收入能够负担孩子读书、买房、结婚等所需要的支出。
谁都知道这50年来的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为什么现在的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夫妇两个劳动力至少要能够负担两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家的生活需要才能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难以维持呢?
生产力是大发展了。但生产力事实上有资本生产力和工本生产力的区别。当我们把主要的方向和精力放在资本的生产力发展上时,工本生产力就处于萎缩状态。这就是我国人口进入负增长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当我们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它首先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社会生产要能够进行,就必须确立必要的生产主体。而能够作为生产主体的人只有两种:要么是生产资料背后的主体——资产所有者;要么是生产劳动背后的主体——劳动所有者。
那在一个现实的经济实体中,到底是由资产所有者还是劳动所有者来作为生产主体组织和经营呢?
这主要处决于社会所有制的基本情况。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掌握在资产者手中,劳动者只占有自己的劳动力。因此,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资料。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劳动者以劳动力所有者的身份,在市场上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当劳动者进入企业生产过程时,作为商品的劳动力的使用权已经归资产者或资方所有,这时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已经归资本家或资方所有。在这里,作为生产主体的只能是资本所有者,而劳动者因为劳动力的商品化而失去了主体地位。因此,劳动力商品化客观上消去了劳动者尤为生产主体的可能性,生产力即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事实上上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同时也消除了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因而,在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活动中,只有人格化的劳动者,没有人格化的资产者,因而劳动者是唯一的生产主体;由于公有制使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没有差别,因而以生活消费个体性为基础的劳动者的差别表现为劳动所有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所有权。因此,在公有制条件下的社会生产中,大家是凭劳动投入的差别或劳动贡献说话。当工人作为主体劳动者存在时,现实的生产力表现为工本的生产力。
工人阶级,当我们谈到当家做主的、作为生产主体存在的工人阶级时,我们就应该认识到:这里的工人,不再是作为雇佣劳动者的劳动者,而已经是劳动所有者,其权利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而不再是劳动力所有权;这时的企业不再是自负盈亏的资产实体,而已经是用劳动成果承担经营责任的劳动实体了。这里的生产方式,已经不是资本或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而是工本或消费价值的生产方式了。
当我们说到社会主义,那必然想到它是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而当我们谈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时,它必然是与按劳分配结合在一起的公有制。而之所以要实现按劳分配,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需要体现员工劳动投入的个体性。因此,我们全面分析在公有制条件下劳资关系发生的变化,就会得到上面的四点认识,我们会形成劳动所有者、劳动所有权、劳动实体、劳权制度和工本等新的概念与范畴。
当我们谈到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它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有着新的生产主体一一劳动所有者;它有着新的权利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它是一种新的经济实体一一劳动实体,它需要新的基本制度一一劳权制度;它是一种新的经营方式一一工本经营方式。
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工人阶级,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方式,我们需要从传统的产权观念、从传统的资本观念中解放出来!
社会主义既然是以劳动者为主体,那我们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就要转变到劳动所有方面来,我们就要从劳动所有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