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晋源,从校长到区长——郝甦生自传体回忆录连载之二十

发布时间:2025-09-25 08:36  浏览量:2

历史就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莎士比亚

(接上期)二十 回到晋源,从校长到区长

第二年也就是1950年的春天,我就离开商业厅回了晋源县,见了马负图与县里的许多旧相识,都表示欢迎我回来工作,当时只有王家堡完校(缺教导主任,当即介绍我去了王家堡完校。

王家堡距晋源县城30多里,是一个大村庄,当时与东面的吴家堡(属于清徐县管辖)合并成王吴村,约有一千户人家。王家堡完小校长是陈守仁,过去是我小学时的老师,在太原砖瓦联合社时也在一块工作过一段时间,所以很熟悉,他很热情的接待了我。那里的教师还有王再生(龙家营人),张爱民,王仁寿,郝治中,韩秀彦,苏进,李秀英,胡月英等。事务员是彭经堂。

到王家堡学校工作是适合我的旨趣的,不过因为多年离开教育界,对解放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方法有些不知应该如何适应新式教育。这时太原县属于汾阳专区领导,县教育局派我去汾阳专区,参加了教育工作会议,对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宗旨纲领有了一定的理解。

1950年夏天的暑假,我参加了县组织的教师审干会议,是在太原市新道街小学内,全县教师都集中生活在一起。通过审干,每个教师都交待了一生从事教育的历史,有些在反动政府做过军官、参加过反动组织的、有历史罪行的,就留训了,继续参加了新生学校。其他人又都返回了原校。

就在这半年中,我衰弱的老母亲已卧床不起,妻玉仙工作又忙,儿一鸣在北格高小上学,家中无人侍奉老母,只有一个残疾的岳母陪伴。使老人在生活上受到很大的痛苦。家里那时穷困交加,无钱给老人看病,饮食无人送,屎尿无人管,正值夏天,蚊子和苍蝇满屋子。母亲就这样在无人照管和侍奉中,凄凉离开了人世,只活了66岁。

家中派人来叫我回去时,未能见到老母亲最后一面。我是不孝之子,自感罪孽深重,从此我与家中的隔阂就加深了。虽然家里有残废的岳母在家,但我总觉得感情上和家庭有了距离。

1950年后半年,李秀英也调走了,到了西温庄学校。第二年,庞乐天成了教导主任。庞乐天喜爱音乐,对山西梆子有特长,就培养王仁爱,胡月英唱山西梆子。

1951年后半年,陈守仁校长也回家不来了,县教育局就任命我担任了校长。教师王再生也早调走了,来了一个叫郝静融的马村人,事务员也换成了王庆平。

1951年冬天,学校生活很活跃,毕业了一批学生,大多考上了省城的各个职业学校。

1952年春天,太原县制撤销,将太原市划分为七个区,北格镇成立了七区政府,晋源为六区,小店为四区,小井峪为五区,新城为三区,市内有两个区。王家堡就属于太原市七区。区长为李杰,区委书记是武耀德。

1952年3月,春季一开学,就调我到北格完小当了校长,同时担任了区政协委员。教导主任为张克良,当时他去东北参观教育出差去了。

这是我一生中第2次到北格学校工作。回忆起1939年到1943年,我头一次在北格学校搞教学工作,还是在日寇统治下。那时,一个知识青年在抗日救国的思想教育下,在敌占区当教员,其心情十分沉重。但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既走不出敌人统治区,又不愿意给敌人当官做事,同时也想到大战中“宁可丢掉一切也不能丢掉我们的儿童”的思想,所以要想在学生中进行民族爱国思想教育,还得在表面上应付敌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所幸那时有校长崔立忠,是一个有能力对付敌人的人,我们就是发挥自己的特长,只管教书就是了。

近年来,我和同学同事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的不少学生一个个上山求真理,走上了抗日的革命道路,有的还成了领导。解放后我又回到了北格学校,回到了自己喜爱的教学岗位,心里很高兴。

我到北格学校以后,张爱民也到了北格教书。这学期内还新调来省第二师范毕业的学生魏建国、樊应昭,还有女师毕业的宋竹秀、白剑芬,学校从此兴旺起来。教师还有焦煌、陈恭、陈步肖、何师贤等。上级又捐款兴建了30间平房教室,附近村子的学生源源而来。住校生达到了几十个人。

我本来是想将我的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但是不到一年时间就又把我调到了行政岗位。我真不愿意离开教育阵地,离开学校,可是又实在没有办法。

同年11月,我被地方上民选为七区副区长,同时担任区政协副主席。当时常常要到区上开会。北格学校就由张克良担任了校长。

在我担任七区副区长期间,区长是李杰,民政科长是张太玲,生产科有张元吉,教育科有张广杰。

我这个人本来就不适宜做行政工作,所以一开始对工作感到很别扭。经过整整一年时间,对行政工作才稍微觉得顺手些。我专管财政和教育,冬天进行各村的民主建政。

1953年秋天,上级又调我回到太原,到了市人事局,却分配我去农林局秘书室工作。当时我提出以后还是愿意搞教育工作,人事局的同志说好的,以后有机会再重新调整吧。

当时农林局局长是李国泽,书记是武耀德(主持工作),组织工作马启程,宣传工作曹佐臣,妇联工作孟德恩,银行工作闫汝林,供销工作李兆兴,文化工作米宝斋。

市农林局的秘书室有王士金,乔仁杰,闫茂林,温玉兰等。我的主要任务是写每个月的工作总结和下月的工作计划。

在这儿工作了一年多,这时我儿子一鸣也考上了太原五中(当时的地址在上马街),每星期日来看我,也便于照管。

在农林局期间,我还参加过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工作,认识上有了一些提高。

调任文教秘书

正当我对农林工作有了一些知识的时候,1955年,又接到人事局通知,市长岳维藩任命我到太原市文教办公室担任秘书。我想可能是我过去在农林局工作时,曾经向人事局秦科长提过,说我不适合做农业工作,愿意做教育工作,所以,才调我去搞教育秘书吧。

欢送郝甦生副区长(前排左二)调动留念1953.9.16

太原市第七区区委会区政府欢送郝甦生副区长留念1953.9.12

文教办公室是市长的办公室,当时有政法、财经、文教等几个办公室,由几个副市长来领导。当时市长是岳维藩,文教办公室由副市长刘舒侠领导,办公室主任是张玉田,秘书有乔明五(十二中书记)、王明、郭旭(市文化局)、杨汝侨(民革)、王民(以前在九中)和我,干事有郭禧,后来有闫凤珍。主要管理文化局、教育局、卫生局、体委的工作。

在这期间,我与乔明五参加过六中的教育调查工作,参加过卫生大队的调查,也参加过乡村文艺工作调查。1954年夏天,我还参加了小教的肃反工作,我管理档案。当时我们的理论学习室和教育局的干部分在一个组,我除参加小教肃反工作外,还参加了选拔飞行员办公室的工作。组长是人事局长。

也就是在此阶段,经党组织安排,乔明五同志几次和我谈话,提高我对党的认识,后来经过机关党组派员谈话,在教育支部大会通过,我加入了共产党,介绍人是乔明五和罗翰林。当时教育局长是刘仲明,副局长是程勉仑。同时我也和教育局当时的干部们都熟悉起来。

1956年6月25日,正式通过了我的入党申请。9月文教办公室撤销,归并到市长办公室。由市长岳维藩任命,我担任了太原市十一中副校长。

(未完待续。此自传文稿由珍尔根据传主本人亲笔写的手稿整理而成。请继续关注下一章节:难忘在十一中工作的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