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诺奖还真有点东西?
发布时间:2025-09-25 12:51 浏览量:1
有一项诺贝尔奖,专门颁发给那些“先让人发笑,后让人思考”的古怪研究——它就是搞笑诺贝尔奖!
这一奖项由科学幽默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从1991年开始颁发,为了表彰那些不寻常、幽默、有想象力的研究。
颁奖者通常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奖品往往独特且低成本,今年的奖品是一条湿纸巾。
它提醒我们,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重要,科学不必总是板着脸。
今天就来盘点一下其中关于美学、哲学、心理学的获奖成果~
夸一夸就让自恋者更自恋?
如果告诉一个人他很聪明,会不会让他变得更自恋?尤其当这个人本身就有些自恋倾向时。
这项由波兰和澳大利亚科学家合作的研究,获得了2025年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
研究人员邀请了361名波兰成年人参与实验,参与者先评估自己的智力水平,然后完成一份标准的智商测试题,以便将其自我感知与客观表现进行比较。
之后,参与者会分别收到“你智商高于平均水平”和“你智商低于平均水平”的反馈,研究人员会再次测量参与者的心理状态。
实验结果显示,外界的评价确实能像“开关”一样,影响一个人的自我认知。
即便是不真实的赞美,也会强化一个人对于自身优越性的信念。
题目听起来滑稽,但揭示了外部评价与自我认知之间的关联。
这也促使我们反思在社交媒体时代,轻易的、廉价的无脑吹捧,可能对人产生的潜在影响。
听乡村音乐可能导致自杀?
这个研究名为《乡村音乐对自杀的影响》,由美国社会学者吉姆·冈德拉施与史蒂文·斯塔克合作完成,论文在1992年正式发表,2004年获得搞笑诺贝尔医学奖。
研究者统计了美国49个大都市地区的广播数据与自杀率,考察乡村音乐在电台播放时长与当地自杀率之间的关系。
数据显示,乡村音乐播放时间越长,白人群体的自杀率越高。
为什么乡村音乐会有这种影响?
在分析了1400首乡村歌曲的歌词内容后,研究者发现:很多经典乡村音乐歌词的主题实在是太致郁了。
动不动就是“老婆跑了、狗死了、工作丢了、卡车也抛锚了……
对于本来就身处困境、情绪低落的人来说,歌词会强化他们的悲伤和绝望感,相当于在单曲循环“人生实苦”的BGM。
不过,作者也强调: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听乡村音乐并不会自动导致自杀,一切还取决于听众本身的状态。
在烤面包上看到耶稣的脸?
2014年搞笑诺贝尔“神经科学奖”授予了多伦多大学李康教授团队。
他们用大脑成像技术回答了这个看似无厘头的问题:“当人们坚称在一块烤焦的面包上看见了耶稣基督的脸时,他们的大脑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研究人员使用电脑程序生成数百组完全随机、模糊的黑白噪点图。
在其中混入非常模糊、难以辨认的人脸图像,以及日常物品(比如螺丝、帽子)的图像。
参与者观看图像,并被要求回答:你看到了人脸吗?你看到了什么特定的物体吗?
再用仪器实时监测参与者大脑中不同区域的血流量变化,判断哪些脑区在处理这些图像时活跃。
实验结果揭示了大脑工作的秘密。
不是“心想事成”,而是“眼(脑)见为实”。
当人们产生空想性错视,把噪点看成人脸时,大脑中的“梭状回面孔区”区域会异常活跃。
即使图像中根本不存在真实的人脸,这个区域也会被强烈激活,然后强行给视觉系统下达指令:“嘿!我检测到一张脸!”
于是,你就真的“看到”了一张脸。
喝醉的人觉得自己更有魅力?
2013 年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授予了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Laurent Bègue 团队的一项“醉汉自嗨”研究。
不是酒精本身,而是“我以为我喝醉了”这一念头,就会让人给自己外貌打更高分。
研究团队先在法国一家酒吧拦下19名顾客,现场呼气测酒精,并请他们自评“魅力值”。
结果发现:血液酒精浓度越高的人,给自己的打分越“自恋”。
后续研究还发现,只要“我以为我喝过酒”,自评魅力就会显著升高,不管杯子里是真酒还是假酒。
对此,研究者认为可能是因为“酒精–吸引力”隐喻。
由于影视、广告里常把“喝酒”与“性感、自信”绑定,人们内化了这条线索。
一旦启动“我喝了”这一自我标签,就自动激活“我更有魅力”的自我图式。
鸽子能分辨毕加索&莫奈?
广场上追着你要面包屑的 “傻萌吃货”,鸽0,经过训练竟然能看懂名画,分辨出不同画家独特的笔触、用色和构图?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心理学家Shigeru Watanabe团队,靠“训练鸽子区分毕加索和莫奈”,拿到了2005年的搞笑诺贝尔奖。
科学家先让鸽子啄毕加索(立体派、线条硬朗)得食,啄莫奈(印象派、色块朦胧)不得食。
再调换正负强化,验证不是简单色调偏好。
最后拿出30幅两位画家未在实验中出现过的水彩/素描,发现鸽子正确率仍高达80–90%。
而且在把画作灰度化、低通/高通滤波后,鸽子仍能保持辨别。
这说明它们抓的是图形统计特征(棱角密度、空间频率能量分布),而非颜色。
复杂的美学鉴赏,是人类独有的吗?
鸽子的表现表明,视觉认知的某些基础能力可能在动物中也存在。
下次你在美术馆欣赏画作时,或许可以会心一笑:没准儿窗外的鸽子,也是个潜在的艺术评论家呢!
人为何讨厌指甲刮黑板的声音?
“吱嘎——”,当指甲不小心刮过黑板表面,大多数人会瞬间起鸡皮疙瘩,甚至不由自主地发抖。
为什么这种声音几乎让所有人感到不适?
2006年,美国西北大学的三位科学家D. Lynn Halpern、Randolph Blake和James Hillenbrand因深入研究这一现象获得了声学奖。
为找出最令人不适的声音,研究团队录制了16种不同的声音,包括水流声、钟声、拖曳金属抽屉、刮擦木头等。
受试者听完声音后,根据不舒适程度进行评分。
结果刮玻璃表面的声音位居榜首。
在后续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中频2k–4kHz是人对一段声音感到“恶心”的核心原因。
这是因为人类尖叫、婴儿哭、猛兽牙齿啃裂骨骼的摩擦声都在这一频率,我们的祖先一旦听见这类频段,就会惊醒并做出逃跑或护崽等反应。
这一研究让科学界第一次正视“难听”的生物学意义,也为电影导演提供了合法折磨观众的声学配方。
研究公布后立刻被好莱坞音效部引用。
《电锯惊魂》《小丑回魂》等恐怖片都把2.3 kHz左右的“刮擦层”叠进背景音,票房尖叫双丰收。
猫是固体还是液体?
2017年搞笑诺贝尔奖授予法国里昂大学流变学家Marc-Antoine Fardin,他用一篇正经发表在《Rheologica Acta》的论文回答了一个“吸猫界”千古难题:“猫到底是固体还是液体?”
得到的结论是:猫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关键看你观察它的时间有多长。
因为发现猫能把自己“倒”进碗、酒杯、鞋盒,甚至挂在衣架边缘,形状随容器而变。
所以Fardin分析了YouTube大量“猫-容器”视频,发现:猫的“表观黏度”随观测时间增加而指数下降,呈现典型剪切稀化流体特征——就像番茄酱,晃一晃就变稀。
从哲学角度看,固体-液体并非绝对,而是观测时间尺度的函数,推而广之,山脉在地质时间尺度上也是“液体”。
只要时间足够长,万物皆可流动。
“夜猫子”更自恋?
2014年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颁给了“夜猫子更自恋”这个研究,它的学术名称是:晚睡晚起与“黑暗三合一”人格特质相关”,即:自恋+ 权术主义+ 亚临床精神病态。
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的Peter Jonason找263名大学生,男女各半,平均年龄20岁,调查他们的睡眠习惯和人格特质。
结果发现:“夜型”得分越高的人,在自恋、权术主义、精神病态三项上均显著更高。
对此,作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在人类祖先群体中,夜晚活动意味着更少的监督、更多的短期择偶与资源窃取机会。
黑暗人格者倾向于“量”而非“质”的交配策略,夜间环境(黑暗、酒精、社交场所)恰好匹配。
而且昼夜节律与人格都受遗传影响,这可能一起被选择保留下来。
所以凌晨2点还在刷手机的朋友们,可能真的更爱自己一点点。
吹笛子能治打鼾?
迪吉里杜管(didgeridoo)是澳大利亚原住民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由白蚁蛀空的桉树干制成,长约1–1.5 m。
2005年瑞士苏黎世大学Milo Puhan团队把它当成“呼吸训练器”,做了一个随机对照试验,结果登上了《英国医学杂志》,并于2017年被授予搞笑诺贝尔和平奖。
理由是“让打鼾室友安静下来,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研究者找了一群常年打鼾的中年男性,让他们每天用迪吉里杜管练习20分钟,坚持3个月。
结果让人大吃一惊。
参与者的伴侣反馈,夜间鼾声明显变轻,甚至有人从 "震耳欲聋" 变成 "几乎听不见"。
轻度患者的夜间憋气次数减少了一半以上。
原本总犯困的人,下午工作时精神明显变好。
这是因为:迪吉里杜管的演奏核心技巧是嘴唇颤动+循环换气。
这种演奏方式能精准锻炼软腭、舌底和咽喉部的肌肉。
就像给松弛的喉咙肌肉 "健身"。
看了这么多“不务正业”的研究,你会发现,真正的科学精神,有时候就藏在这些看似“无用”的探索里。
它们或许不能立刻变现,却能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
所以,别小看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吃饱了撑的”的好奇心。
正是这份“无用之用”,让世界变得更有趣,甚至可能在未来点燃颠覆性的创新。
hi~inker
大家好,印客美学现在有100多万的粉丝。建立这个社群,是希望找到好的品牌和好的操盘手,来共建。我们会开放出印客美学,引入好的品牌,好的操盘手,跟我们一起来玩转。
如果你是创始人,有好的产品,有好的团队,但是产品不知道该怎么卖出去,我们可以提供自己的百万私域流量,一边带动你的产品销量,一边培养你的团队学习私域运营的技能。
如果你是上班族或者自由职业,可以来学习如何成为操盘手,多一份收入和经验,或是想找到人生第二条曲线。不要错过机会。印客拥有百万粉丝。不缺流量也不缺产品,所以有很多的机会,大家可以大胆来学习和实践。
我在群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