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的两面:生态理想与争议现实,媒体应如何呈现?47

发布时间:2025-09-26 15:29  浏览量:1

《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解析之47

一场空难带走了一位备受争议的学者,也掀开了中国舆论场关于如何评价公众人物的深层思考。

2025年9月23日,巴西南马托格罗索州阿基道阿纳市附近,一架小型飞机坠毁在潘塔纳尔湿地周边区域。这场悲剧夺走了四位生命,其中包括国际知名景观设计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始院长俞孔坚教授。

事故发生后,中国媒体迅速报道了这一消息,纷纷强调其“海绵城市之父”的称号以及在生态规划领域的贡献。

与此同时,网络上出现了另一种声音。有网友指出:“说实话,我一看到俞孔坚死讯,再一了解,原来是北大文科教授,还有着美国留学背景,还在国外得了那么多奖项,就觉得这个人‘不简单’。”这种观点代表了一部分人对俞孔坚及其理念的怀疑态度。

01 媒体叙事与复杂现实的双重镜像

在俞孔坚意外离世后,多数媒体报道呈现了一致性的颂扬基调。各大新闻平台强调了他的学术成就和专业荣誉,称他为“学术界的重要旗帜与灵魂人物”。报道中重点提及他14次斩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专业奖,7次获得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以及2023年成为首位获得美国国家设计奖的中国设计师。

这些报道描述了他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如何“上升为国家政策,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一位学生缅怀道:“虽然与俞院长接触不多,但在开学典礼上的交谈让我感受到俞老师的亲切。” 这样的追忆呈现了一个受人尊敬的学者形象。

然而,这种单一维度的报道未能全面呈现俞孔坚长期以来所处的争议漩涡。事实上,这位学者的工作和理念在中国风景园林界曾引发激烈反对。2017年,当俞孔坚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时,20余位中国著名风景园林专家学者联合签署了一封反对信。

这些专家包括上海园林学会原副理事长胡运骅、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强健等业内权威人士。他们在信中直言:“一旦他进入院士队伍,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将会遭受巨大的破坏和挫折。”

02 争议理念与思想殖民的警惕

俞孔坚最具争议的观点之一是他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批判态度。他提出的“大脚美学”理念建立在批判中国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反对者指出,他曾在美国召开的国际风景园林师联盟会议(IFLA)上,“公然把苏州园林和封建时代中国妇女的缠小脚布放在同一张图片上作相应宣传”。

这种激进的反传统立场,使部分业内人士指责他“肆意侮辱中国园林优秀传统”,甚至有人骂他为“文化汉奸”。

更为争议的是他提出的“与洪水为友”的理念。俞孔坚曾尖锐地提出:“要我说,全国所有城市的水泥护岸,都应该拆掉!” 他甚至极端地主张“炸掉现在全国所有大江大河的防洪堤坝和所有的水库”,并称即使碰上大洪水,也不过最多淹掉全国6%的土地。

反对者批评道:“殊不知这6%的土地正是我们世世代代的祖先历经数千年开垦的最富饶的土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繁衍生存的最宝贵的那部分土地!”

俞孔坚的学术背景和获奖情况也引发了一些讨论。他拥有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并创办了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他的项目频繁获得国际奖项,但反对者指出这是一种“投机技巧”。

“他了解美国人在风景园林学科的思想方法,而美国人本身在风景园林方面的设计水平也不见得比我们有多少高明,他们是没有文化的设计。评审人也不到现场考察,而且都是业余的,只要概念吹得好,得奖并不是难事。”

03 认知战与精英塑造的深层机制

新华社近期发布的《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智库报告,为我们理解这类现象提供了重要视角。报告指出,美国施行思想殖民,旨在巩固文化强权、强化政治霸权、维护经济特权,从而构筑霸权体系的深层基石。

美国通过一系列“国际教育和文化交流”项目,在全球知识精英中培育亲美力量,使之成为传播美国意识形态、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重要支点。

在长期的思想渗透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精英群体被“洗脑”,丧失精神独立,出现“文化驯服症”,内心“崇美”、言语“媚美”、行事“畏美”。这种精神上的依附,导致一些国家对美国的霸凌行径形成“隐忍退让”的惯性。

俞孔坚的经历展现了这种认知战的复杂性。他出生于1963年,是浙江金华一名农家子弟,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赴美深造,获得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这种“美国梦”式的成长经历,恰好符合美国思想殖民的典型叙事。

然而,也需要客观看到,俞孔坚的“海绵城市”理念确实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智慧的回归。他的理念强调“通过自然生态手段,提升城市对雨水的吸纳、调节与利用能力”,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治水智慧的现代演绎。

04 超越二元对立,迈向文化自信的新范式

面对俞孔坚这样的争议性人物,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评价框架。一方面,不应因其海外背景和国际奖项就简单贴上“文化汉奸”的标签;另一方面,也不应因他的学术成就而忽视其理念可能存在的缺陷。

对于俞孔坚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我们需要进行辩证分析。这一理念强调城市应具备像海绵一样吸收、存储和释放雨水的能力,确实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但反对声音认为,这一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有网友指出:“节约的水还不够成本”,暗示其实用性可能有限。

媒体在报道此类复杂人物时,应当避免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正如俞孔坚的学生所回忆的,他既有在课堂上“点评犀利而严谨”的一面,也有下课后“温声细语地鼓励他”的一面。这种多面性正是人性本质的体现,也应是媒体报道追求的真实性所在。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碰撞的今天,我们需要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盲目排外,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在借鉴外来经验的同时,保持对中国传统智慧尊重的理性态度。

新华社智库报告指出,随着全球南方加速觉醒,美国霸权走向衰落,世界进一步看清美国思想价值体系背后的自私、伪善与“双标”。历史一再证明,任何强加于人的思想模板都终将破产,任何操弄他人认知的图谋都注定失败。

俞孔坚主持的浙江台州永宁公园项目,模拟了当地暴雨过程,分析了5年、20年、50年一遇的洪水淹没区,为洪水预留空间。2004年夏天,“云娜”台风来袭台州,这座建立在湿地之上的公园发挥了滞洪功能,台风过后又迅速恢复生机。

这个案例或许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启示:水与土、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并非必然对立,而是可以共生共存。

俞孔坚曾说:“洪水不应是灾害,而应是资源。” 也许今天我们评价一个人,也不应简单判定是非功过,而应看到其复杂性和多面性,从中汲取有价值的成分,用于建设我们共同面对的未来。#MCN微头条伙伴计划##认证作者激励计划#(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