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海散文、随笔集(四)——腊月冬月(连载七)

发布时间:2025-09-27 07:16  浏览量:1

赵金海散文、随笔集(四)——腊月冬月(连载七)

(接上集)

城管不能老打架

大过年的,肥乡县的城管和商贩扭打起来,给人们喜中填了堵。

城管打人,人们大多骂城管,这个看法有点儿片面。民间有句话:一个巴掌拍不响。既是双方打起来,双方对错难说清。从视频上看,双方打架和过去有些农村人在街头打架的样子差不多,拳脚相加,撕撕扯扯,一会儿打到了地上,一会儿又爬起来厮打。 有了人类,就有争斗,就有打架。看样子,肥乡的城管和群众打架很原始,和我们的古人打架差不多。四肢并用,嘴里嚷嚷,你骂我、我骂你,说得啥、听不清。

“打架”一词虽古老,可是现在打架的一方是穿着制服的城管。“城管”二字,字面解释,就是城市管理者。我们邯郸。上下动员,费了不少劲儿,终于创成了文明城,怎么能出现这种和文明城市不和谐的事情呢?

要说,有的老百姓文化不高,说话不文明,有时可能伤害了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可是,管理者、执法者,你是有教养的,有身份的,你不能和老百姓一般见识,当众打架啊?

打架看上去事儿小,其实是大事儿。老百姓不说城管不城管,他说你穿制服的,戴大檐帽的都是政府,你打了人,他说你政府打了人,这不是给政府抹了黑吗?所以城管和群众打架是看似小事,不是小事儿,应该好好管一管!

2018年2月10日

出门在外离不开针线包

我的同乡李志学,40多岁,比我年少许多。他写了一段针线包的故事,小事儿不大,意义不小。

他写道:“我有一个针线包,还是1992年当兵时在部队给发的,新兵连在青海省西宁市,经常摸爬滚打,有时候扣子掉了,衣服磨破了,自己就试着缝缝补补,后来觉得自己被子褥子脏了,很不舒服,就想洗洗。当时没有被罩,只能拆开、洗了再缝上,拆开容易,缝上难呀!第一次用针线缝被子、褥子,用了一整天时间,从那时起针线包就没有离开过我,后来下部队到山西文水,参加工作到地方,25年一直带着它。这次调到广东阳江,针线包也没有离开我,昨天还在使用针线补工作服掉的扣子呢”!

多年离不开针线包,我也有这个老习惯。我上大学的时候,没有被罩,怕被头脏,就在被头上缝一块儿包布,过些天,就把包布拆下来洗一洗,晾干了,自己缝上去。缝被头比缝被子简单多了,但是,男的做针线,手指粗,戴不上顶针,指头也不灵活,笨手笨脚做不好。记得有一次缝被头,不小心指头上扎得流了血,正巧,女同学马素华看见了,夺过针线,利利索索做好了,我至今忘不了好学姐马素华帮我缝被头。

上学学会了简单的使用针线,工作后,从基层、到城里、到市里,很长的时间住单身。当记者不是坐机关,一年到头在外边,不知道跑到啥地方。单身生活,跑个不停,断不了衣袜破了、裤子开裆;断不了掉个扣、划个口。我的挎包里,没有离开过针线包,针线包帮了不少忙,出门在外不要离了针线包。

2018年1月24日

春泽妙手写诗文

我的老同事李春泽看了我写的《一对好夫妻两个“爬格”人》的文章,看到李文海、柳惠兰夫妇还在“爬格”写作,他写道:“好题材,好图文,好简书。文章满纸书生累(邓拓诗),书生意气不可无(邓拓语),报人本色是书生”。

春泽是我们河北电台驻秦皇岛记者站原站长、高级记者,先后任秦皇岛电台台长、《秦皇岛晚报》总编。

春泽多年不见,看到他的文字,我想到了钱学森写过的一首诗:“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这首诗用来说春泽,很贴切

春泽勤奋好学,写作水平很高。春泽写稿,不写则已,写就写好。他采写的每一篇新闻,篇篇都是精品;他写的每一篇稿子,编辑可以一字不动,原文照发。文如其人,文品如人品。春泽说话不多,为人厚道,办事实在,当记者是个好记者,做官是个好官员,在哪个岗位上都受人称赞,留下一路好名声。

几十年来,河北电台从地方选拔了一批又一批写作爱好者到记者队伍中来。这些记者为了自己心爱的新闻事业,不忘初心,不求升官发财,辛辛苦苦“爬格”,勤勤恳恳写稿,春泽就是我们这支队伍中优秀的一员。

2011年11月15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刊载储瑞耕文章:《当今传媒人追求什么——兼论“李文海”现象》,春泽读了这篇文章写下:

致李文海

斫轮传数匠心成,

韬奋当之不愧名。

纵使下凡金种子,

也须稼穑苦经营。

一支纤笔勤书写,

三有追求重品行。

公器应疏俗痞客,

报人本色是书生。

李文海,邯郸日报社社长,高级编辑,邹韬奋新闻奖获得者)(储瑞耕,河北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名专栏《杨柳青》主笔,邹韬奋新闻奖获得者。

春泽诗作很多,篇幅所限,仅选两首:

留别河北人民广播电台

(1993年3月28日)

碌碌风尘二十年,

茫茫往事梦如烟。

人生苦短青春少,

以沫相濡师友贤。

喜看东方新崛起,

欢呼我辈又争先。

风流岂止倾看客,

耳底文章别有天。

(东方:指上海东方广播电台)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建台六十周年感咏:

2009年9月

史页辉煌六十年,

如烟往事并非烟,

筚路蓝缕前驱苦,

继往开来来者贤。

燕赵原多慷慨士,

骥骐一跃自当先。

喜看我辈青春永,

雏凤清声正满天。

2017年11月1日

从鸡泽走出的知名科普作家董天恩

董天恩,平乡人,1957年从石家庄医校毕业后,到鸡泽医院工作;1985年调省科技出版社;1993年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如今,董天恩已是80多岁的老人,我每次打电话问候他,他总是说,我忘不了你在鸡泽宣传我,忘不了杨九章书记关心我。 董天恩是个有心人。他在县医院看病,患者多是农村的。他接触的病人多了,发现人们得病,多因不懂卫生知识,不懂防病知识,不少人缺乏起码的科学常识。面对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董天恩从日常接触和积累的知识中总结,写成故事、快板、相声、小品,给广大群众普及医疗保健知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级报刊和地方报刊,常见董天恩的名字。

1975年,人民体育出版社注意到了写科普文章的董天恩,邀请他撰写关于冷水浴和长跑方面的图书。董天恩想,虽然自己爱好运动,也有些体会,但对冷水浴没有经验,不能瞎写。当时资料匮乏,为了取得准确的资料,掌握人体在冷水浴中各个阶段的生理变化数据,他开始锻炼冬泳。数九寒天,他拿着温度计、体温表和听诊器,扎进冰冷的河水中。有人不理解,说董天恩是不是精神不正常啊?是不是个半疯子啊?

自己有了体验,理论加上实践,他写成了《长跑与健康》《冷水浴空气浴日光浴》等图书。1977年,这两本书第一版发行量就超过了20万册。其中,《冷水浴空气浴日光浴》一书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受到日本读者欢迎。

董天恩不善言辞,不善交往,不沾烟酒,除了上班,就是看书写文章。他媳妇韩丽华是鸡泽医院的一位医术很高的妇科医生,她说老董在家啥活儿也不干,就是一个“大坐家”。

我在报道组,知道了董天恩的事儿,写了他的报道,时任县委书记杨九章很关心知识分子,看到报道后,说老董给鸡泽争了光,是个人才。他说:“我找个时间去看看老董。”后来,县委从一名医生提拔董天恩当了县科协主席,从县科协到了省科技出版社。

退休后的董天恩闲不住,仍关注老年人医疗保健,常在《家庭》《祝您健康》《中老年时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讲解保健知识,每年发表科普文章100篇以上。 

长期在公安战线工作的鸡泽籍优秀领导干部董新臣看了这篇文章写下一段很感人的话:一早醒来,打开微信,第一篇文章就看到金海站长写的科普专家董天恩的文章。我是地道鸡泽人,又是姓董,早听说鸡泽出了个董秀才、董专家。早知其名不知道其具体事迹,更没见过此人。今天这篇文章看后印象非常深刻,看起来非常有兴趣,看一遍不过瘾,又看第二遍,干脆把他收藏起来,作为偶像抽空就看,认真学、真心做,在我的晚年多做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比如我对消费者维权比较感兴趣,因为这是关系到千家万户每个人的事,我也不例外。去年我看到企业在维权上存在问题,我就从企业维权角度进行了调研,搜集了大量资料,写出了《诚信经营和法律保证》的论文,并在人民大会堂专家论证会上发言发表,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尤其是参会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会长河山教授给予表扬和认可,并有推广价值。去年我已被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今后更需要以董老为榜样,在我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复兴贡献微薄之力。

2018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