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 “破格” 招30个刑释人员,于东来初心太实在,经历给了答案
发布时间:2025-09-28 11:16 浏览量:1
上个月,胖东来要招20名刑释人员的消息在网上吵翻了天;前几天更炸的消息来了,30个去面试的刑释人员居然全被录用了。
这波操作直接把胖东来和创始人于东来又推上了热搜,评论区里吵得比超市打折日还热闹,30人全收!胖东来的“破格招聘”藏着真功夫
面试现场的视频片段我看了好几遍,于东来对着那群求职者说得特实在:“你们已经为过去的错付过代价了,不用觉得比谁矮一截,好好干就行。”
他还提了句,做这事就是因为觉得人本性里有善良和美好,希望每个群体都能被尊重,能有尊严地活着。
一开始我也嘀咕过,这是不是又搞什么营销噱头?毕竟现在不少企业爱拿“公益”当幌子,但翻完胖东来的配套安排,我这念头立马没了。
专门针对刑释人员设计的面试题已经备好,为期六个月的“双向选择”试用期被纳入规划,系统的职业培训方案也在推进,连年度上千万的就业创业基金都早有储备。
本来计划招20人,面试完发现30位求职者都符合基础条件,干脆全留下了,这哪是一时兴起?分明是早把所有问题想透了。
更有意思的是,胖东来还打算先接集中轻度犯罪的刑释人员,之后再慢慢向中重度类型适度开放。
这份周密劲儿,比不少企业招高管都用心,《人民日报》都出来点赞,说温暖的社会就该帮“跌倒的人”重新出发,这话确实说到了点子上。
为啥于东来敢做别人不敢碰的事?这得从他自己的故事说起。
很多人觉得胖东来每次都“不按常理出牌”,但了解他经历的人都知道,他这辈子就没按过“常理”的剧本走。
于东来只上过七年学,早年为了混口饭吃,倒过电影票,推着车卖过花生冰棍,26岁那年,他因为倒卖烟酒两度进了监狱,出来的时候还背着30万的巨债。
那时候的日子有多难?他自己没多提,但想想看,刚出狱又欠钱,身边人躲都躲不及,世态炎凉肯定尝了个遍。
可他没垮,借钱开矿洞,守着个糖烟酒小店一点点做,直到攒出胖东来的招牌。
中间还遭遇过地头蛇纵火,家底几乎烧光,他照样从废墟里爬了起来。
如此看来,那些在黑暗里挣扎的日子,早把他磨出了不一样的同理心。
后来他在《胖东来,你要怎么学?》的序言里写,自己的目标从“活下去”变成了“帮别人”,追求也从挣钱变成了满足精神需求。
所以当地就业部门找他合作招刑释人员时,他一口答应,这事儿一点都不意外,怕是最有体会“伸手拉一把”有多重要的人,就是他自己了。
善意摆出来了,争议也没断过,评论区里分成两派,吵得挺凶,支持者说这是给刑释人员留了条“生路”,能少些人再走歪路,是实打实的好事。
反对的声音也很直接:一是觉得对普通求职者不公平,二是担心超市这种人多的地方用有前科的人不安全,三甚至说于东来在“作秀”博眼球。
于东来在社交平台上专门回应过,他说那些因为失足、无知犯了错的人,受完刑罚就是合法公民了,该帮他们学会融入社会,过好生活。
这话其实挺在理的,咱们不妨看看招聘条件。
刑释人员岗位要求初中以上学历、35岁以下、刑期十年以内,30份简历全收了;反观普通营业员,要求本科以上、30岁以下还得有专业能力,录取比例大概三选一。
这条件看着是“不对等”,但反过来想,要是有别的企业愿意给刑释人员平等机会,胖东来用得着搞这种“不对等”吗?
我查过些数据,咱们国家每年差不多10万刑释人员回归社会,能找到工作的不到一半,不少人就是因为有“前科”这标签被拒。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那个老布,在监狱待了五十年,出来后根本融不进社会,最后走了绝路。
现实里这样的“老布”真不少,有人说自己出狱后找了二十多份工作,从工厂到快递,全因为那点过去被拒,还说“好像永远洗不白”。
其实法律早有规定,刑释人员和其他公民权利平等,政府也得帮着安置。
但实际操作里,公务员、教师这些职业有明确限制,金融、安保行业也进不去,不少老板还怕“惹麻烦”不敢用。
不过现在情况也在变,最高检的白皮书里说,严重暴力犯罪越来越少,大部分都是盗窃、诈骗这类轻罪,判三年以下的占了八成多,公众担心安全能理解,但也不用过度恐慌。
现在就业市场卷得厉害,“996”都有人说是“福报”,胖东来敢逆流而上扛下这份责任,真得有不小的勇气。
有人说他作秀,可就算是“秀”,30个人实实在在有了工作,这结果总没错。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就是看怎么对待那些犯过错但想改的人吗?胖东来这事儿就像往水里扔了块石头,涟漪早就超出了这30个岗位。
于东来自己没说太多大道理,但他做的事已经说明白了:人不该被过去一辈子钉死,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不用喊口号,实实在在帮人一把,这力量比啥都强,要是以后能有更多企业学他这股劲儿,说不定“跌倒的人”就不用再怕没路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