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跑项目!
发布时间:2025-09-29 10:31 浏览量:1
1894年,孙中山写了一篇《上李傅相书》,准备献给李鸿章。这份上书的主要内容是,孙中山准备做一个禁烟项目,请李鸿章给予支持。
孙中山
具体内容是,孙中山在香山县种了几亩罂粟,经过提炼后,消费者纷纷叫好,认为不比洋烟差,好多农户都要求一起种植。
所以,请求李鸿章给予支持,大面积推广。然后,通过市场竞争,把洋烟赶出去。那时候,鸦片从种植到消费者都是大清人,朝廷再想禁烟,就是一句话的事了。
其实,孙中山这个禁烟项目,原创是曾经的大清太常寺少卿许乃济。
许乃济和林则徐是同时期的大清官员。当时,关于如何禁烟,朝廷里分为了两派。一派主张强力禁烟,销毁加禁止,代表人物是林则徐。
另一派主张经济问题用经济手段解决。具体的解决办法就是孙中山上书的内容。理由是,既然大烟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那么,即使政策禁止,洋商和大清官员也肯定会勾结起来牟取利益。结果就是,大烟生意转入地下照常进行,只是朝廷再也收不到税而已。
所以,用经济手段解决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许乃济。
最后,朝廷采纳的是林则徐的意见,结果是销烟成功,禁烟失败。那么,朝廷为什么没有采纳许乃济的意见呢?
原因是,当时,吸食大烟在其他国家都是合法的,但是吸烟的人并不多。大清是唯一禁烟的国家,吸食大烟的人却是最多的。
吸食大烟的人,基本上是官僚阶层和八旗军,他们拿着高官厚禄却整日无所事事,自然就爱上了吃喝嫖赌抽。
如果把大烟合法化,那么,官僚阶层大面积腐朽的事实就会暴露出来。就再也不能把国家落后、军队战斗力低下的问题推到鸦片身上,天朝的地位和威严就无法维护。所以,朝廷选择了林则徐的方案。
到了1858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为了解决军饷问题,大清一方面继续宣扬禁烟的基本国策,一边却私下开始对进口鸦片征税。其实就是事实上承认了进口鸦片合法化。
于是,各地闻风而动,开始种植和提炼鸦片,以替代进口鸦片。但是,由于技术不过关,味道没有洋烟好,在和洋烟的竞争中总是处于下风。
从某个角度来说,鸦片也是药品。而孙中山是医学院毕业生,对于鸦片提纯,孙中山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所以,孙中山开始投身禁烟项目。
那么,28岁的孙中山是如何想到给李鸿章上书的呢?原因是,孙中山认识了一个关键人物——郑观应。郑观应是香山县著名大买办,在洋商和大清官员里都有很深的关系。
郑观应
由于常年接触洋商,郑观应对西方经济运行规则非常了解。所以,他认为,大清要想富强,必须改变到处官企的局面,跟世界接轨,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从而发展真正的市场经济。
郑观应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在大清实现立宪体制。于是,1893年,他和一些朋友在香港组织了“young china party”。
那么,“young china party”是什么意思呢?
191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首次把孙中山的《伦敦蒙难记》译成中文,它将“Young China Party”翻译成“兴中会”。孙中山生前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1929年,中国国民党元老之一的邹鲁先生出版了国民党党史权威《中国国民党党史稿》,根据《伦敦蒙难记》的记述,他也认为“Young China Party”就是兴中会。
但邹鲁的这一说法遭到了其他元老一致反对。中国国民党党史方面最终确定兴中会就是孙总理1894年首先创立于檀香山,并把成立之日的11月24日作为中国国民党建党节。从此,“young china party”再也没人提起。
大学毕业后,孙中山没能进京去找李鸿章,于是就到澳门开了个西医诊所。问题是,看西医的人本来就寥寥无几,又有当地同行的排挤,没几天就关门大吉。
然后,孙中山跑到香港,和同学陈少白合作开了个药铺:中西药铺。就在这个时候,孙中山加入了同乡大佬郑观应组建的“yong chind party”。
郑观应比孙中山大20多岁,对于大清的禁烟史非常了解。应该是在他的推荐下,生意不好的孙中山医生开始投身禁烟项目,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当时,大清的资源和流通环节都掌握在官员手中,只要官员们认可,任何项目都能迅速火起来。而且,官员们办事不计较成本,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所以,前仆后继出现了很多跑项目的人,通过种种关系“要政策,开口子”。只要官府能立项,无论什么项目,对经办人来说都是稳赚不赔。
孙中山准备好给李鸿章的上书之后,就到上海去拜见郑观应。郑观应和他的朋友们对这封上书做了润色和修改,同时给孙中山引荐了一个华侨__宋耀如。
宋耀如
宋耀如年龄和孙中山差不多,都是28岁,都信仰基督教,那一年,他的二女儿刚刚一岁,名字叫宋庆龄。任谁都会想不到,多年后,长大之的宋庆龄会成为孙中山的夫人。
当时,孙中山籍籍无名,冒然去给李鸿章上书,可能连李鸿章的面都见不了。于是,郑观应写了一封推荐信,是给李鸿章的亲信盛宣怀的。请盛宣怀把孙中山引见给李鸿章。
在信中,郑观应说孙中山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向李鸿章汇报。而且,等孙中山回上海后,也会向郑观应汇报结果。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告诉盛宣怀,孙中山就是我的人,请你多多照顾。
1894年6月26日,孙中山见到了盛宣怀,但是,却并没能见到李鸿章。原因是,甲午战争爆发了,李鸿章忙的焦头烂额,根本没有时间见孙中山。
不过孙中山也不是一无所获。在给盛宣怀的信中,郑观应提出请李鸿章为孙中山办一张出国护照,以方便孙中山去国外融资开展禁烟项目。
虽然没能见到李鸿章,但是,回到上海不久,孙中山就拿到了上海海关颁发的护照。
其实,无论是盛宣怀还是郑观应,办张护照都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如果换成由李鸿章亲自签发,那么,这张护照的份量就完全不同了。而这,才是郑观应的真实目的。
1894年10月,孙中山从上海出发,直奔檀香山去找哥哥孙眉。一个多月后,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
檀香山兴中会章程规定:入会者,必须交五元会费,多则不限。至于资金用途,是帮助国家。至于具体如何帮助国家,章程里没有说。
按说,那一年,孙中山才28岁,没什么名气,甚至在他老乡中的名声也不是很好。他的项目不一定能说服大家投资。
但是,孙中山背后有大名鼎鼎的郑观应,甚至李鸿章还亲自为他签发护照。吸引很多华侨都踊跃出资,也是可以理解的。
出国时,孙中山是以为禁烟项目融资的名义。所以,历史上有一种说法是成立檀香山兴中会,是为了给禁烟项目融资。
其实,什么名义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后,中国近代革命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