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数据不失真,救命钱袋不漏空
发布时间:2025-09-29 22:21 浏览量:1
□雷彬彬(重庆大学)
近期,国家医保局依托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精准查处多起医保数据异常事件,从“未知医生大量开药”到“男性患者出现宫腔镜结算记录”,这些案例既体现了大数据在医保监管中的精准效能,也暴露出部分医疗机构数据管理的短板。守护医保基金,需以数据质量为核心,杜绝管理漏洞,推动多方协同,方能筑牢民生保障防线。
在医保数据管理中,部分医疗机构的错误做法必须坚决杜绝。其一,杜绝“轻视数据”的敷衍态度,将数据填报视为流程性任务,导致基础信息错漏频发。如案例中73岁老人本应做“无痛肠胃镜”,医生却因仅输入“无痛”二字误选成“无痛取卵”;86岁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诊断,因输入首字母时疏忽被错标成“试管内受精”,这类错误虽然并非出于恶意,却浪费了有限的监管资源。其二,杜绝数据审核机制的缺失。某医院上传的住院费用数据中,开单医生处未填写医生姓名真实信息,被统一填充为“未知”,最终因“未知医生”烟酰胺开方量异常触发警报,暴露了数据校验环节的严重缺位,此类“数据质量塌方”若不杜绝,将持续干扰医保监管的精准性。
重视医保数据质量管理,能为医保监管与医疗机构发展带来多重好处。对医保监管而言,高质量数据是精准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利器,可避免监管资源空耗。在“批量开方”案例中,异常数据让医保部门快速发现医药代表收卡冒名使用、医生配合伪造病历的违法链条,最终查处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成功守住基金安全底线;而针对“男性患者宫腔镜结算”的编码错误,医保部门通过数据核验确认基金未受损,仅要求整改技术问题,避免了过度处罚对医疗机构的不当影响。对医疗机构而言,规范数据管理能提升自身运营效率,减少因数据错误引发的监管风险。
强化医保数据质量管理,需医保部门、医疗机构协同发力。医保部门要发挥技术与制度优势,完善监管体系。医疗机构建立“填报-审核-校验”全流程管控机制,一方面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明确诊断填写、编码匹配的规范要求;另一方面升级院内信息系统,增加数据逻辑校验功能。
国家医保局查处的多起案例,本质是一场“数据质量与医保安全”的博弈。每一条准确的医保数据,都是守护民生福祉的基石;每一处数据漏洞,都可能成为侵蚀医保基金安全的隐患。唯有医疗机构严抓数据管理、医保部门精准监管,持续夯实数据质量防线,才能让医保基金真正成为老百姓的“看病钱”“救命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