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十八章:道、德、仁、义、礼——道家的社会退化论

发布时间:2025-09-28 23:15  浏览量:1

目录:

《老子》第三十八章,是帛书本的第一章,是谓《德经》首章。

如果以这一章作为整个《老子》的开篇,以“天下自定”作为结束,那么整篇《老子》的核心思想就不再是“道”而是“德”。

“道”是先于天地的无形无相的万物根源、运行法则、发展动力。

那么“德”就是专属于人的最高的品性和伦理样式。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本段一共6个“德”字,每句3个,其中第一个和第三个意思一样,第二个意思不一样。

“上”通为“尚”,是崇尚的意思,“下”就是不重视的意思。

这第二个“得”,更多的是指精神上的“对德的追求”的满足,自矜、自伐、自傲。

“上德不德”即崇尚“德性”的人,真正理解“道”的人,不在乎是否被评价为“德”,不需要自我认可,他只是顺其自然地去做该做的事情。没有把“结果评价”放在心上,所以是“合于道”的有德。

不重视“德”的人,实际上是不理解“道”的人,他们时时刻刻念着“不失德”,动机和评价都在于结果之上,反而失去了自然,导致动作变形,所以是“无德”。

2.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崇尚“德”的人无为而治,治理好了天下,百姓也不知道谁做了什么。
崇尚“仁”的人有为(为了天下)而治,百姓还是不知道谁做了什么,因为“仁者”同样不居功、不炫耀。
崇尚“义”的人为了“义”而治理天下,百姓知道他做了什么,因为“义者”标榜自己。
崇尚“礼”的人制定了礼法,别人不听,他就抡起胳膊强迫别人听从。

“德”是按照“道”的规律来治理;“仁”是按照人性、本心来治理;“义”是按照社会推崇的道德规范强迫自己遵从;“礼”则是讲道理已经没有用了,必须编成具体的法礼规范他人。

在这里,“仁”是最符合《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认识——心安。

而这里的“礼”,更趋近于“法”。孔子的“礼”是需要以“仁”为基础的,《论语·八佾》中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人类社会之初不需要人来治理,这是“大道”自治;
后来社会发展,“大道”行不通了,就有了“大德”之人来行无为之治;
“大德”之人也消失了,私欲越来越多,于是社会开始推崇人本心就存在的“仁”;
大家都感受不到“仁”,于是社会又推崇有功利属性,知恩图报类型的“义”;
“义”都没有人听了,社会只好限制了“礼法”,让大家遵照执行。

“礼”啊,就是忠信缺失的表现,是社会混乱的第一原因。

这里提一嘴儒家的“礼”,在孔子看来,“礼”如果没有“仁”的根基,如果人们不是真心实意地按照“礼”来行为,那么“礼”就已经失去了最大的意义。孔子认为,人因为有“仁心”,遇到尊敬的人就会自然尊敬,遇到悲伤的事情就会自然悲伤。他们因为悲伤而不能自已,不知所措,所以才制定了“礼”的规范,让他们有所依从,合理地释放情绪,表达自己的真感情。

所以《老子》是真正理解孔子的。道家儒家在先秦,对社会的认识是有相似性的,不同的,只是他们的选择。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VS顺应自然

“前识者”,“礼”就是“前识”。因为“礼法”都是在行为之前预先订好的条目,然后才能对违反的行为做出处罚。

这个所谓的“前识”,看起来好像预判了人的选择,但这只是“道”的虚华之处,根本就不符合“道”,反而还是“最愚蠢”的事情。

因为你永远不能预判人的选择,且《老子》有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礼法”只能表面形成规矩,而不能改变人心。

4.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所以,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人,选择质朴厚重的“道”,而不会施行虚华浅薄的“礼”。

今天刚好和朋友聊到“支部建在连上”。这就是“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管理军队,军纪严明,奖惩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让人心服气、万众一心。所以,什么时候“挥泪斩马谡”,什么时候“戴罪立功”。关键在于,这个失败的责任在哪里,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

而“支部建在连上”,比这种让人服气的“导向”还要高级,它直接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人,时时刻刻关注,随时进行调整,坚定信念,始终让个人和集体保持同一目标,发自内心地融为一体。

到这样的境界,自然都会严格按照军纪执行。主动地执行,而不是被动地被限制。这里面的差距可就大了。

我们看电影,好像总是团长牛逼有智慧,政委没啥事干。实际上,政委才是队伍战斗力的核心保障。政委工作做得好,士兵一个顶十个。

为什么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打得敌人惊掉下巴,是他们没有见过这样的兵,真正和军队融为一体的,每一个人的思想都统一,以崇高目标代替个人意志的神奇军队。

这就是形式上的服从(礼)和发自内心的认同(仁)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