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不是宣判“死刑”!肿瘤医生发声:这几类患者本不该那么快走
发布时间:2025-09-30 13:39 浏览量:1
很多人一听到“癌症”两个字,心里立刻凉透了,觉得这是板上钉钉的死刑通知书。可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早就说明过,近一半肿瘤患者存活超过5年,这意味着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因癌快速离去。为什么有人病情挺得住,有人却走得那么快?这背后,各自的情况大有不同。
让我们揭开那层神秘面纱,看看哪些人本来应该有更长的时间,却因为各种原因没熬下来,又该如何避免走冤枉路。
人们常被“癌症”吓破胆,其实不少癌种早已不是“不治之症”。像乳腺癌、甲状腺癌,在正规诊治下,10年生存率超过80%。就算是曾经被谈之色变的肺癌,也因筛查和药物进步,不少患者活得比想象中坚强。问题往往出在观念上,许多人要么讳疾忌医,要么盲目跟风偏方,最终耽搁了病程。
社会上流传一种说法,认为“癌症发现就是晚期”。这种说法其实害了不少人。现代医学早就提到,超过40%的癌症是在可治区间发现的,尤其是通过体检和影像学,早期肿瘤完全可以被“请出体内”。可惜有些人因为怕疼、怕花钱、不信医,把机会拱手相让。
也有人坚持到医院去了,但走错了方向。比如本来属于可控的慢病,却因为乱停药、乱进补、乱尝试“偏法”,使得身体不堪折腾,抵抗力迅速下降。肿瘤细胞最怕的就是被牢牢控制,一旦被放开缰绳,速度和威力可不是人能想象的。
值得一提的是,患者的心态差异,也能决定最终的结局。研究显示,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平均生存期可延长一年以上。这不是“心情治病”的玄学,而是因为配合度高的人更能遵循科学方案,也不轻易掉进谣言陷阱。很多医生私下感叹:同样的病,有人硬是拖成绝路,有人却稳稳地活成常态。
咱老百姓常说一句俗话:“病要养,命要争。”这话咋一听像糙话,细琢磨大有学问。所谓“养”,是要讲顺应,不乱作妖,不乱补乱治;所谓“争”,则是在关键时刻坚决不退缩。癌症并不是“无解”,许多机会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还有一类遗憾,出现在经济和信息差距上。有人家里条件有限,宁可不治而“省钱”,这一忍让反倒造成更大损失。长期研究发现,规范治疗带来的花费远低于后期并发症支出。这就像修房子漏水,早补便宜,晚补得重拆重建。
说到信息差,这些年最让医生头疼的,莫过于网络小视频里胡乱传播的“偏方”。糖水、草根、秘制汤,这些看似温和的东西,耽误的不仅是黄金时间,还可能对肝肾造成新伤。医学里早有数据,超过20%的肿瘤患者因非正规手段延误正规治疗。这种可惜,谁承受谁心痛。
生活习惯也常被忽略。不是那种被长说短念的“熬夜”“久坐”,而是一些隐藏的细节。比如很多人长期忽视口腔、胃肠的小毛病,觉得拖一拖没事。可在肿瘤学里,超过70%的消化道癌症早期症状极其轻微。如果把小毛病当小打小闹,迟早会被拖到难收场的地步。
医生最爱说的一句话是:“癌症不是单挑,而是群战。”意思是,仅靠医生不够,还需患者、家属、社会资源同时发力。有的患者出现所谓“本不该那么快走”的情况,就是因为少了这股合力。比如饮食调理被忽视,情绪支持不到位,经济压力不能缓解,这些都能让身体比病魔更早松手。
从另一面看,现代医学工具越来越多。早筛技术让许多肿瘤“现形”在米粒大小,免疫药物让不少人肿瘤缩小近一半。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到,四分之一癌症死亡是可以预防的。这说明未来还有大把机会,就怕人自己打退堂鼓。
真要讲经验,其实老祖宗早就总结过:怕字最伤人。这“怕”,让人畏首畏尾,不敢查、不敢治、不敢问。这“怕”,也让家人总是忧心忡忡,最后全部压在病人心头。医生见过不少人,并不是癌症杀死了他们,而是恐慌与拖延,让身体熬不住了。
有人常说,癌症治疗的高低差距,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人们对科学的信任度。信的人,往往更能获得稳定收益;不信的人,迷信江湖野路子,走得快不冤。正如一句话讲的直白:“病魔使坏,人心添乱”。这乱一添,就容易招来不该有的结局。
对普通人来说,当下能做的其实很简单。该体检就体检,该问医生就问医生,别怕丢面子,别怕“查出吓人”。要知道,发现得早,治愈率往往能翻倍。钱、省不下来,命,可没得再来一条。等真拖到动不了,哪怕砸锅卖铁,也未必能换回半条生路。
讲到最后,癌症确实是硬杠杠的病,但并非绝境。技术更新,观念需跟上。别让错误的认知和盲目的恐惧,把人提前送走。日常生活细水长流,科学态度才是那条隐形的护命绳。
你怎么看待“怕得病比病更可怕”这句话?欢迎聊聊你的想法。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癌症中心. 2022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J]. 中国肿瘤,2022,31(05):321-330.
[2]世界卫生组织. 全球癌症报告2020[R].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2020.